“周年攻勢”,俄軍在烏克蘭的最後一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這一仗打完,俄烏戰爭的終局也許真的近了。

各位好,抽出空來,寫一篇文章,再聊聊俄烏戰爭。

正式開講前我們還是先說個曆史故事。

1

今天(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轉折之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的紀念日,80年前的幾天,當剛剛升任帝國元帥的保盧斯代表德軍第六兵團殘部向蘇軍簽字投降那一刻,德國徹底失去了在東線上擊潰蘇聯,以勝利贏的這張戰爭的可能性。



但圍繞德軍為何要在斯大林格勒進行這場豪賭,後世的軍事史家有很多疑問。

眾所周知,德軍作為進攻方,擁有選擇主攻方向的選擇權,與蘇聯需要在戰線上處處設防不同,德軍隻需要集中兵力,攻其一點就有可能產生突破。

但斯大林格勒的鏖戰卻似乎是德軍主動放棄這種“先手優勢”的蠢招——150萬鋼鐵機械化的德軍及仆從軍,選擇在斯大林格勒的街巷中與蘇軍整整對耗了半年多,戰役從盛夏打到嚴冬,一直拖到德軍師老兵疲、補給不繼,而蘇聯人則再次在海量援軍與冬將軍的雙重加成下上演了翻盤。



德軍這樣的選擇真的明智麽?

於是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希特勒此時已經魔怔了,爭奪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打到最後,已經純粹是為了解決他和該城命名者斯大林之間的私人恩怨。



這種說法當然是小說家言,如果複盤1942年夏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時的德軍處境,會發現雖然德軍在軍事上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希特勒的這個選擇非但不是頭腦發熱,而是德軍迫不得已的唯一選擇。

問題的關鍵,在於一種戰爭要素對德國人的逼迫——時間

從1941年末到1942年夏,影響蘇德戰局最致命的因素其實並不發生在戰場上,而來源於“場外”。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人加入了二戰,並迅速與英國協調了意見,大幅增加了對蘇聯的援助力度。

本來,由於蘇芬戰爭的爆發(事已至此,能拿芬蘭怎麽辦?),英美等國對蘇聯是執行了非常嚴厲的製裁政策的,不僅貿易斷絕,連國際存款也被凍結。

但1941年以後,尤其是蘇聯人在莫斯科戰役中證明了他們可以拖住德軍戰爭進程之後。西方開始開足馬力進行對蘇援助。

二戰期間美國支援蘇聯的物資是一份長長的清單,有工業機床4萬台、鐵路貨車1100輛、貨船90艘、獵潛艇105艘、魚雷艇197艘、戰列艦1艘、錫2.94萬噸、輪胎378.6萬副、皮革4.9萬噸、鞋子1700萬雙、高射炮7944門,反坦克炮5818門、衝鋒槍108293支、機槍131633挺、反坦克槍4932支、各種口徑炮彈2000萬發、各種口徑子彈4.5億發、炸藥345735噸。糧食600萬噸等等等等……美國還直接援助了蘇聯25%的坦克、30%的飛機和一半以上的雷達、無線電通訊設備。



可以說,在蘇德戰爭的中後期,蘇聯士兵很多時候是乘著美製卡車、吃著美國罐頭、頂著美國生產的鋼盔向德軍發起進攻的。這意味就著蘇聯節省了大量原本需要服務於後勤的人力物力——據統計,蘇聯每接收到1噸美國豬肉罐頭,就當於可以每年從國內生產崗位上抽調出兩到三人成為士兵。而1941-1945年美國光是提供給蘇聯的肉類罐頭就多達78.3萬噸,相當於為蘇聯節約了將近7000萬人/日的勞動生產時間。



這就解釋了為什麽二戰當中蘇聯能夠調動恐怖的千萬士兵參戰,而整個國家體係卻始終沒有像一戰中的沙俄那般崩潰。所以二戰時的蘇軍功勳將領朱可夫元帥才會在20世紀60年代與西蒙諾夫談話時承認:“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資將戰爭進行下去。

當然,美國和整個西方在二戰中對蘇聯的這種援助,客觀上也給戰後蘇聯挖了一個“頭重腳輕”、國家經濟支撐不起軍事實力的坑,間接導致了其冷戰的失敗,但這是後話。

至少在1942年,德國決策層通過他們的情報,已經驚恐的看到,一種“美國人出錢,蘇聯人出命”的戰爭合作模式,已經在這兩個敵國之間形成。

而這種合作將讓蘇聯戰爭潛力遠遠超出了德國先前的戰略預期。蘇聯不再是一棟“一踹就倒的破屋子”,而變得越發不可戰勝。德國想贏下這場戰爭,就必須趕在1943年到來前破壞蘇聯的戰略支點,瓦解蘇聯接受和消化援助的工業體係。

那麽想達成這個目的,可行的目標在哪裏呢?隻有將腰斬整個蘇聯物流體係的斯大林格勒。



所以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對於德軍來說是一個拚了命也要拿下的要衝。

但問題在於,當進攻方在時間的逼迫下,不得不在不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地點、發動一場不合適的戰役時。先手優勢就已經轉給了防守方——我能夠輕易地預判你的預判,接下來不就是填人死守麽,反正我是保家衛國,動員深度肯定比你大的多。



所以,早斯大林格勒戰役在開始前,就注定是一場德軍主動選擇、卻先天劣勢的必輸之戰——雖然這個時候,在表麵上,德軍仍能保持軍事優勢。

但決定勝敗的最關鍵要素——時間,已經不站在了德國人一邊。這種卡點打的戰役,注定勝算渺茫。

2

回到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會發現眼下的俄烏戰局與當年這場戰役開始前的格局,有很多相似之處。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衛報》2月1日報道,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表示,預計俄羅斯最早於今年2月24日開始新一輪大規模進攻。該時間正值俄烏衝突爆發一周年。烏方預計此次俄軍可能調動50萬軍隊,進行這次全線大規模進攻。

但非常奇怪的是,列茲尼科夫對整體戰局預測卻又是非常樂觀,他在采訪中同時稱:“烏克蘭方麵將在俄羅斯發動潛在攻勢之前穩定前線,為反攻做好準備。我相信2023年可能是(烏克蘭的)軍事勝利之年。



如果烏國防部長的這個消息為真的話,那麽俄軍發動這場攻勢時機選的其實相當尷尬。

因為恰恰是在一年之前,俄軍曾用那場堪稱手忙腳亂的“突襲”證明了烏克蘭的二月末並不是那麽容易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時間點。冬季進攻所製造的後勤壓力,以及烏東地區有限的公路網,會極大的束縛俄軍施展其手腳,尤其是當烏軍能在北約的幫助下“開地圖”的時候,成批量的坦克、後勤車隊堵在公路上,成為活靶子的劇情不知會不會重演。



尤其是如果參戰兵力真的是預計的五十萬人,這就更將是一場後勤噩夢。且一旦戰事拖延,冬雪融化,烏克蘭進入春季泥濘期,而俄軍的進攻還還沒有達成目標,那麽戰局就會陷入一種打不上去、又撤不下來的尷尬處境。俄軍最後一點機械化家底會陷在爛泥裏。

那麽既然如此,俄軍為什麽還是有可能選擇發動這場攻勢呢?

因為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來說拖不下去了——時間不在他們那邊。

就像1942年批量到來的英美援助在催促德國人一樣,如今,整個西方對烏克蘭軍援“切香腸”式的解禁,也在讓俄軍日漸焦灼。

從去年聖誕節澤連斯基訪美獲得了愛國者導彈係統的解禁之後,西方的解禁就在加速,上個月中,美國人答應給了M1坦克和步兵戰車,上個月末一貫猶豫謹慎的德國人終於鬆口答應了給豹2坦克,而如今烏克蘭又在積極謀求F-16戰鬥機和能威脅克裏米亞大橋甚至俄羅斯本土的導彈……

當然,就像很多軍事專家指出的,北約製式的武器庫即便向烏克蘭人開放,他們也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無法立刻形成戰力。但問題在於,逐步加速解凍的軍援,已經像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懸在了俄軍頭上。目前俄烏戰場上的烏軍兵力大約有70萬人,俄軍之前是30萬左右,增兵後也隻能達到50萬。在兵力劣勢又非本土作戰的情況下,能保持攻勢的唯一原因就是重武器優勢。如果等到烏軍徹底裝備和適應了外援武器,抹平甚至反超了裝備差距,那麽俄軍所剩的選擇,就隻有兩條了——要麽灰溜溜的撤軍,要麽繼續擴軍,繼續用人海去填。

而這裏要糾正一個中文網絡上普遍存在的謬誤,即認為俄羅斯地大物博、人口1.4億有的是人可以動員,而烏克蘭人口“隻有”4300萬(其實這個差距也不大),所以再這樣消耗下去,“烏克蘭兵源將會先枯竭崩潰”。

其實這種想當然的計算是相當錯誤的,參考蘇德戰爭中蘇聯的“過度動員”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有外援支持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兵源將遠遠多於其單打獨鬥時。

比如在俄烏戰爭當中,烏克蘭不僅在接收西方軍援,更獲得了大量生活物資援助,它的後勤體係已經接入了歐洲的供應鏈,這決定了烏克蘭必要時可以讓幾乎所有適齡男子(甚至女性)拿起武器,參加戰鬥。

美國老師 發表評論於
一半正確,老人婦女小孩殘廢人都上前線了,另一半誰有資源甚至終極武器不正確
ShiMaQian 發表評論於
最終還是要看誰有製空權。韓戰後期美軍發現製空權受到嚴重挑戰後口氣就軟了。其實地麵部隊不要再打了,死人太多。雙方直接空戰。俄羅斯也可以讓S-400導彈係統上場,讓大家見識一下究竟有多厲害。
西岸-影 發表評論於
這場戰爭烏克蘭被犧牲是早晚的事情,瑞士媒體最近報道CIA首腦秘密訪問俄國,提出用20%的烏克蘭領土(也就是目前俄國占領的)換取俄國停戰,這個新聞美國否認,烏克蘭否認(不過即使發生烏克蘭也不可能知道),俄國也不承認,隻是說開放態度。
從目前戰場情況看烏克蘭沒有可能占上風,俄國僅憑瓦格納公司的雇傭軍就能維持戰線,瓦格納有幾萬人,沒有重武器,對陣烏克蘭幾十萬人,理論上不占優勢。烏克蘭盡管可以動員數百萬軍隊,但按照自己的說法,戰損比對俄軍是7:1,因此消耗極大,有媒體報道已經開始上門強征男性入伍,不限年齡,結果出現盲人也接到入伍通知的事情而成為新聞。這種臨時征集的士兵戰鬥力很差。
俄國經濟規模並不大,但核武器數量比西方三個核大國的總和還多70幾顆,這是俄國作為大國的基礎。有武器是會用的,墨菲定律已經解釋了。俄國迄今也沒有動用兩百萬軍隊的主要部分的義務役,僅僅是使用了占少數的誌願役,恢複征兵也是後備役,也就是退伍軍人,而不是像美國越戰時那樣社會征兵,大概是防止北約直接介入。
因此,除非戰爭像阿富汗那樣持續十年,烏克蘭擊敗俄國的可能性是零。目前歐盟的通脹指數幾乎都是兩位數百分比,主要是能源漲價導致,就看能挺多長時間了。法國總統已經確定要去中國出訪,習近平也不排除春季去俄國訪問(馬朝旭已經去打前站),關注的內容當然是烏克蘭戰爭,中國的態度是決定性的。
理論上馬克龍需要趕在習近平去俄國之前去中國,防止中國公開支持俄國,而布林肯必須在馬克龍之前去中國,防止目前因為拜登防通膨法案而與美國不對付的法國走向中國,因為馬克龍訪華另一個主題是經濟。
也就是絕對不能晚,但如今這個氣球讓布林肯坐蠟。氣球的事情平均每年在美國發生一百多起,美國也像中國發氣球,這類事情是可大可小的,不料這次是被加拿大媒體捅出來而在美國引起問題。
yuantangling 發表評論於
二戰時蘇聯士兵後麵是有督戰隊的。希望烏士兵不需要這個就能自願為政府高官的美好前途戰死1百萬。
yaohua 發表評論於
很喜歡海邊的西塞羅的文章。我不是“軍事家”,但是覺得TA分析的有道理,點讚!
US_Lion 發表評論於
有習主席的中國人民誌願送死軍,俄烏再打二十年中國人民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誌願普京大帝的。
落基山99 發表評論於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俄羅斯人民毫無意義! 隻是一個獨裁者的狂妄意誌!可悲的能辦大事的社會體製。
Sam大樹 發表評論於
倘若烏克蘭的數字可信,歐美就不會在大敵來臨之時逼其反腐:

多傷身啊!
TexasIns02 發表評論於
哎,雖然動機正確,但動不動就破口大罵,預測也成了謾罵扯淡的一部分
Sam大樹 發表評論於
如果烏克蘭有足夠炮火,就不用到處討錢討彈藥了
春風春雨88 發表評論於
所以過去7個月俄軍和瓦格納對巴赫穆特發動的5400次集體衝鋒大部分都失敗了。
-------------------
5400次集體衝鋒? 有點不相信,這數據是從哪兒來的 ?
貝爾維 發表評論於
烏克蘭已經征兵十輪以上了,而俄羅斯才第一次征兵,兵源相對烏克蘭要充足的多。簡單就人口來比較,烏克蘭4300萬,俄羅斯1.4億,除非戰損比是1:3或更多,否則隨著戰爭持續下去,雙方兵源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到時候烏克蘭即使有武器也沒有足夠人員來操作了。隨著俄羅斯新征兵源即將投入戰鬥,戰場狀況將出現巨大變化,這也是為什麽西方急於提升軍援,再晚就真的來不及了。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相反,俄羅斯作為侵略者,在毫無外援自己需負擔全部生產下能夠動員的兵力絕無可能超過500萬,否則妥妥地和一戰中的沙俄一樣徹底崩潰!原因很簡單,家家戶戶絕無可能都讓自己的兒子丈夫上前線去搶占別國領土!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參考蘇德戰爭中蘇聯的“過度動員”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有外援支持的情況下,一個國家能夠調動的兵源將遠遠多於其單打獨鬥時。
---------
非常同意作者的這個觀點。當年蘇德戰爭時期蘇聯能動員出2700萬兵力(加上原來的300萬蘇軍,整個二戰蘇聯參戰兵力3100萬!)而不影響國家經濟正常運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英的天量軍民物資援助幫助蘇聯節約了大量勞動力!比如美國援助蘇聯447.8萬噸高熱量的午餐肉罐頭(為保證蘇軍官兵的體能超過德軍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蘇聯自己生產這些罐頭,至少需要上百萬勞動力!如今的烏克蘭剛好與一戰時的法國一樣擁有4000萬人口,而法國在自己負責戰時生產下都能動員出800萬兵力,烏克蘭在幾乎完全被歐盟養著的情況下(去年500多億歐元),糧食又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妥妥地能動員出上千萬兵力!相反,俄羅斯作為侵略者,在毫無外援自己需負擔全部生產下能夠動員的兵力絕無可能超過500萬,否則妥妥地和一戰中的沙俄一樣徹底崩潰!原因很簡單,家家戶戶絕無可能都讓自己的兒子丈夫上前線去搶占別國領土!
相信事實 發表評論於
俄國今年肯定要有一個結果,不能無休止的打下去。現在俄國已經取得了很多地方的戰果,美國是不肯報道俄國勝利的消息的。沒關係,到時候看最終結果就是啦。

普京的戰略就是今年要穩固已經獲得的東部地區,打出一個緩衝區。同時一定要打痛死機,讓他明白繼續打隻能損失更慘重,逼他回到談判桌上簽字。

而打痛死機的辦法就是徹底消滅他的有生力量,讓他失去翻盤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砸爛他的壇壇罐罐,包括工業基地,所有的能夠創造價值的地方,同時消滅他的主力軍。
馬年生 發表評論於
俄軍明顯在鞏固戰果,實現其將烏東納入版圖的戰略目標。
barryv 發表評論於
俄羅斯敢在烏克蘭扔核彈,美國就敢在台灣海峽扔核彈。
theriver1 發表評論於
同意作者的部分觀點。我認為當前的俄烏戰爭態勢與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的蘇德戰爭有相似性也有相異性。普京不顧一切代價地攻打巴赫穆特,與希特勒不顧一切代價地攻打斯大林格勒在心態上確實一致:都想趁著美國大規模軍援形成戰鬥力前的窗口期內占領和控製對方後勤補給的關鍵樞紐,以便最大限度獲取戰爭的主動權。但我不同意作者所說的這場“周年攻勢”就像斯大林格勒戰役一樣是俄軍在烏克蘭的最後一搏。當年的戰略轉折主要是因為美英的戰略轟炸嚴重影響了納粹的戰略物資生產,尤其是納粹唯一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大油田美英戰略轟炸嚴重破壞,加上43年5月美軍滅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後,順勢登陸西西裏和意大利,迫使墨索裏尼政府倒台意大利退出軸心國,所有這些因素才促使希特勒轉入全麵防禦。如今這些條件完全不具備,俄軍工生產不會麵臨大規模轟炸的破壞,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俄完全自給自足,所以澤連斯基領導的烏克蘭比當年斯大林領導的蘇聯麵臨的困難要大得多,俄未來必然還要發動多次大型攻勢。當然,戰爭的結局一目了然:烏克蘭必然會解放所有被占領土。
LISP 發表評論於
不對

這是德國進攻烏克蘭的原因,目的是PK後勤

斯大林格勒一開始不是主攻方向,而是進攻方向之一

但是希特勒有消滅蘇聯軍隊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

蘇聯太大,完全占領沒有意義

希特勒需要在任何蘇聯願意全力死守的地方與蘇聯決戰

所以地點的選擇權轉移到了蘇聯人手裏
時光的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網友評論 gnyd -----------

美歐全部的武器加起來,也敵不過俄羅斯的核武器。隻要俄羅斯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就可以合法地使用核武器,美歐還是不要走到那一步吧。
-----------------


五毛的話,當年希特勒都說過。看看納粹什麽下場。


時光的酒 發表評論於


所以二戰時的蘇軍功勳將領朱可夫元帥才會在20世紀60年代與西蒙諾夫談話時承認:“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資將戰爭進行下去。 ”

---------------------

事實證明,俄爹和土共兒子,是兩頭喂不飽的狼。誰姑息,就會被反噬。


wenzun8224 發表評論於
最後一博?真的玩完了!哈哈哈!
gnyd 發表評論於
美歐全部的武器加起來,也敵不過俄羅斯的核武器。隻要俄羅斯的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就可以合法地使用核武器,美歐還是不要走到那一步吧。
俄羅斯必勝,祝福俄羅斯!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Russians are already doomed.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they throw in the towel. Most likely they will be defeated before the summer ends.
Chieftop519 發表評論於
意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