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邪惡政權:法西斯蜀國 酷吏諸葛亮 大搞軍國主義…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熱播電視劇《風起隴西》中的諸葛亮

從史實的角度講,《三國演義》貽害無窮,陳壽一定恨死了羅貫中。

很多人熟悉的三國,是一個假三國。

1

還原曆史

208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

曹操不再想著卷土重來,而是經營大北方,帶著民眾一起興修水利振興農業。

在貨幣政策上,魏國沿襲東漢,不僅繼續用東漢的五銖錢,而且沒有官方鑄幣,將貨幣權開放給民間。

不僅如此,魏國還廢除了董卓的“無字小錢”,這種幣值不足、專門用來搶劫民間財富的劣幣,曹操直接下令禁止流通。

曹操這種高瞻遠矚的政策,給魏國奠定了強盛的基礎,魏國很快就恢複了東漢時期的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等核心產業。

這種利國利民,陳壽在《三國誌》裏評價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反觀蜀國,劉備廢除五銖錢,鑄造“直百五銖”,價值隻有五銖錢的1/33。

這比董卓的“無字小錢”還要狠。董卓製造了10倍的通貨膨脹,劉備“彎道翻車”,要製造33倍的通貨膨脹。

劉備在瘋狂搶劫川蜀的財富!

簡直比土匪還要流氓。

劉備這種土匪行徑,自然遭到了川蜀百姓的強烈抵製,劉備的處理方法很直接:

殺!

不接受直百五銖,殺無赦,還抄家,把你家裏的銅材,連掛蚊帳的銅鉤都不放過,一起沒收,拿回去鑄造貨幣“直百五銖“,殺人誅心。

蜀國這種離譜的貨幣政策,直接將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搞成了餓殍遍野的生靈塗炭。

看到這裏,《三國演義》把曹操弄成奸臣“白臉”,把劉備美化成正義之神。這種篡改曆史,不亞於把希特勒和丘吉爾對調。

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個是接受非議的真英雄,一個是披著羊皮的狼。



劉備與董卓是一路貨色,都是靠著軍隊占領異地,然後進行釜底抽薪的大搶劫。兩人的不同點在於,劉備更狠。

蜀民與秦民的生活幾無二致:

種地、打仗、重稅。但蜀國與秦國有一個不同,秦國不會亂殺本國百姓,但蜀國會。

“深藏功與名”的魏國注定成功,“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蜀國注定失敗。

兩國之間的這種根本差別,在科學藝術上體現得很明顯。一個國家是否繁榮,基礎是經濟,但特征一定是科學藝術成就。那些科藝成就非凡的國家,自古以來無一不繁盛;光有經濟沒有科藝,偽強國;都沒有,就是失敗國家。

魏國科藝成果琳琅滿目,改進生產技術有織綾機、龍骨水車、指南車,理論成就有《九章算術注》、《製圖六體》、《禹貢地域圖》,藝術成就有建安文學、初創玄學、重開太學。

蜀國呢?這方麵的成就幾乎是零!唯一曆史留名的就是《出師表》。

兩國高下立判。

2

奪取漢中

三國之中,唯獨蜀國沒有史官,沒有留下第一手的曆史資料。原因很簡單:壞事做絕,不敢公之於眾。

對於川蜀而言,劉備軍團是一支異地軍隊,是來侵略和占領這塊地盤的。劉備剛剛入蜀的時候,窮得叮當響,甭說軍餉了,士兵吃都吃不飽。

214年攻取成都後,劉備縱兵搶劫,以此作為士兵的激勵和獎勵,成都毀於一旦。

緊接著劉備又推出了新貨幣“直百五銖“。劇烈的通貨膨脹為劉備迅速帶來了巨額財富,《三國誌》這樣形容:“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眼看著蜀軍兵強馬壯,有一個人寢食難安,他就是“漢中王”張魯。

漢中是川蜀的門戶,無漢中就無法守護川蜀,劉備必須奪取這塊戰略要地。曹操自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215年率先發兵,張魯投降曹操。

唇亡齒寒,現在輪到劉備寢食難安了。



盡管司馬懿建議曹操進攻蜀國,但曹操以“得隴望蜀”的理由拒絕了。

此時離赤壁之戰結束有7年,曹操不願意再次拖入戰爭泥潭,而是專心國內發展,推廣屯田製。魏國人民要為曹操的這個長遠決定點讚。

217年,劉備不顧國內滿目瘡痍的經濟,以舉國之力進攻漢中,抗魏援漢。

此時他奪取川蜀才3年而已。

發兵之前,劉備趕製了一批新的“直百五銖“,與之前重十克的“直百五銖“相比,這批貨幣更輕了,隻有八克。

沒有最流氓,隻有更流氓。蜀民太悲慘了。

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劉備拚了命要奪取漢中,在戰事焦灼的時候,楊洪勸誡諸葛亮:“男子當戰,女子當運。”不斷給前線輸送援軍和糧草。

蜀民不願意,就殺無赦。

麵對瘋子一樣的劉備,曹操不願意動員大規模軍隊,也不願意久拖不決,於是在217年息戰,將漢中百姓遷往魏國內地,退出漢中。

自此,魏延守漢中,劉備返回成都論功行賞,封“五虎上將”。

魏國的經濟實力碾壓蜀國,魏國不是打不過,隻是避其鋒芒,專心國內發展。

但蜀國君臣天天吹牛逼,說自己以弱勝強,打贏了這場立國之戰,打出了國威。

仿佛蜀國百姓的血淚不存在似的。

曆史可以隱瞞一時,但終將大白於天下。

3

酷吏諸葛亮

諸葛亮是諸葛豐的後代,世代相傳的法家。

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本該休養生息,發展經濟,但諸葛亮更加離譜。

繼續搞法家那一套的軍國主義,屢次北伐,動輒十萬大軍。

全國十三州,蜀國隻占益州一地,戶籍人口不到100萬;魏國獨占九州,戶籍人口近500萬,擁有長安和洛陽這兩個經濟中心城市;吳國有三州,戶籍人口230萬,擁有日漸富庶的江南之地。

(真實人口數量應該是戶籍人口的3倍左右)

蜀國最窮,經濟底子最差,地理環境最偏僻,從常識角度講,蜀國應該避其鋒芒,安心國內發展,方能避免滅國。



但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居然主動出擊。將全體蜀國人民綁架到毫無希望的戰車之上。

為了籌集軍費,他發行新貨幣“太平百錢”。

劉備發行的“直百五銖“已經足夠慘無人道了,但諸葛亮的這個貨幣比“直百五銖“更離譜,重量隻有一克不到,是劣幣“直百五銖“的1/10。

換句話說,蜀國貨幣的幣值,隻有魏國的1/100;蜀國的通貨膨脹,是魏國的100倍;諸葛亮以1:100的比例,搶劫民間財富。

嚴格意義上,“太平百錢”已經不是錢了,就是廢紙。

諸葛亮與董卓之間,差一個劉備。而且,董卓還是他們三人之中最好的。

諸葛亮不僅如此,還規定“太平百錢”和“直百五銖“都是蜀國的官方貨幣,但“直百五銖“發給官吏,廢紙般的“太平百錢”給民間用。

隨著蜀國經濟的一步步爛下去,諸葛亮隻得用越來越猛的通貨膨脹來攫取財富。

《三國誌》記載,234年,諸葛亮臨死之際,蜀國再次鑄幣,將“直百五銖“的重量減到兩克,貶值了80%。

死之前也要“爽一把”,不忘收割民脂民膏。

諸葛亮死後,所謂的蜀國舉國悲痛是假曆史,蜀國土著李藐拍手稱快“蒼天有眼,蜀國有救矣”是史實。

實在很難相信,一個在曆史上傳得神乎其神的正義偉人,其真麵目居然是一個連董卓都甘拜下風的大惡人。

陳壽在《三國誌》這樣評價諸葛亮:本應偏安一隅,卻連勞師遠征,實在是誌大才疏。

陳壽還可以加上這麽一個評價:蜀國是一個垃圾國家。

所謂匡扶大漢,不過是誆大漢。

4

不曾想念

封建官僚係統的膨脹,源於政府想做壞事。因為違背民眾利益,所以需要更多的“打手”。

如果政策深得民心,民眾自然就會積極配合,根本就不需要那麽多行政人員。

劉備和諸葛亮將蜀國打造成法西斯政權,不顧蜀民的生死,不斷地對內掠奪和對外作戰。這種邪惡政策,必須是大量的官僚集團來強製實施。

根據《三國誌》的記載,蜀國有官吏4萬,吳國有3萬。但吳國的戶籍人口是蜀國的2.5倍,也就是說,蜀國的官民比例是吳國的3倍左右。

史書沒有記載魏國的官吏人數,但魏國在各種政策上都是沿襲東漢,東漢是出了名的小政府,邏輯上講,蜀國的官民比例肯定遠超魏國。

官僚膨脹的國家無一有前途,蜀國也是民怨沸騰,焉有不敗之理?

諸葛亮死後,行政交給費禕和蔣琬,軍事交給薑維。費禕反對北伐,堅持要休養生息,屢次駁回薑維的出兵要求;蔣琬死得早,費禕成為薑維的眼中釘,後被行刺身亡。

《三國演義》將薑維塑造成忠臣良將,但在史實裏,他是禍國殃民之臣。

費禕一死,薑維立刻北伐,蜀國上升的國運結束。10年之後,蜀國滅亡。

263年,一個邪惡的政權終於消失。

蜀民,沒有留下任何懷戀蜀國的文字。

蜀國沒有眼淚,人民從未懷念。

5

發展是硬道理

在蜀國不斷瞎折騰自己時,魏國始終謀求國內的經濟發展。

主要就幹一件事:

屯田。

魏國將荒蕪的土地收歸國有,為了吸引流民來耕作,由國家免費提供種子、耕牛和農具,獲得的收成由國家和屯田的農民按比例分成,一般是對半分。

這個稅率雖然較高,但在亂世之中能有一個安定的生產環境,農民已經很滿足了。

就連首富李嘉誠都很欣賞魏國實行的屯田製。

魏國的基本盤是屯田,但魏國的經濟基本盤是世家大族和塢堡。曹操搞屯田,實際上是在這些地方勢力的眼皮子底下“撿漏”,將農民籠絡在自己羽翼之下,慢慢積累自身力量。

曹操本可以學劉備,殺土豪,暴力奪取有錢人的財富,快速壯大自己。但他沒有這麽幹,

而是與世家大族友好合作,共築未來。

魏國沒有搞官方鑄幣,貨幣權還是在民間,並用“九品中正製”與世家大族進行政治合作。

這種和平共處,是魏國得以強盛的保障。

對於農民而言,他們就有了兩種選擇:當屯田製的屯農、當世家大族的佃農。在這種自由競爭下,誰對農民好,農民就去哪。

在這種競爭格局下,魏國內外兼修。國內持續發展,國外開疆拓土,通西域、平遼東、抗吳蜀。



有一個人想打破這種良好局麵,結局淒慘,那就是曹爽,被滅族。

“高平陵之變”的根本原因不是司馬懿的心狠手辣,而是好大喜功的曹爽把魏國瞎折騰,對內敗壞屯田製,大肆侵吞農田,對外執意伐蜀,虛耗國家,導致全國都反對他的這種胡來。

屠滅三族時,當時無人同情,後世徒留罵名。

這個結局,對得起他的作為。

以曹爽為開端,在與世家大族的競爭中,屯田製逐漸敗下陣來,到了魏國後期,屯田的剝削日益加重,分配比例一度高達八二開,政府拿八成,這就引起了屯民的大逃亡。

這些反抗的屯民,大量流向世家大族,因為世家大族的稅負一直比較穩定。

反觀蜀國農民,逃無可逃,隻能忍受國家無休止的剝削,直到肉體消滅。

有選擇,總比沒得選要好。

滅蜀的第二年,264年,魏國宣布廢除屯田製,曹魏政權實質滅亡。266年,西晉建立。

本質上講,並非貴族拋棄了魏國,因為雙方從未真正走到一起,隻是一種合作的競爭關係,是農民拋棄了魏國。

根源就出在屯田製的破壞。屯田製的目的和手段都是好的,但它是土地國有製。一個好的土地製度,應該是

土地私有製,不僅要承認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還要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屯田製不允許買賣,並不能杜絕買賣,隻是杜絕了公平買賣,而帶來了強買強賣。魏國官員會進行各種巧取豪奪,但就是不會用公平價格去進行經濟贖買。

如果必須用合理的價格才能購買農民的土地,那當官還有什麽意思呢?

土地私有製,不僅不會加速土地兼並,反而會給農民帶來一道公平的經濟保障。隻有土地國有製下的權力尋租,才會對農民進行欺騙和搶占。

魏國,成也屯田,敗也屯田。

那麽最後的問題來了:

如果穿越到三國,你是希望生活在蜀國呢?還是希望在魏國呢?

—END—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所有假借統一,民族,民主,宗教 法西斯,反法西斯等噱頭進行戰爭的人,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5AGDG 發表評論於
劉備最陰險,如果穿越了千萬別跟他,看看劉表的兒子,劉備的幹兒子是怎麽死的?看看漢獻帝和蜀國吳國的末代皇帝都算是善終。
Cathy_Bay 發表評論於
感謝。解了我一直的困惑
Idado 發表評論於
華夏曆史上有很多時期,文化科技蓬勃發展,人口增長,商業發達….相比之下,三國隻有爾虞我詐和殺戮,為了大一統的最高權力,不惜殺掉90%的同族。三國裏所有引領戰爭的,全都是中華罪人,不值得評論,更別說崇拜了。
Idado 發表評論於
客觀地說,三國裏隻有魏國內戰之餘還抵抗西北和北方外族入侵。吳蜀隻負責入侵魏國。
Idado 發表評論於
三國是中華曆史上黑暗時期之一,連年戰爭人口劇減。三國英雄們的事跡,多是殺同族人。而後的結果是漢人人口不足,引進胡人為勞動力,導致更黑暗的五胡亂華,華夏幾乎滅族。
還是老李 發表評論於
“劉備與董卓是一路貨色,都是靠著軍隊占領異地,然後進行釜底抽薪的大搶劫。兩人的不同點在於,劉備更狠。
但蜀國與秦國有一個不同,秦國不會亂殺本國百姓,但蜀國會。”
============
本以為看這文能得到什麽新觀感,誰知道除了“直百五銖”有明確證據外,類似這種對民殘暴的東西都是作者嘴裏說的,沒有任何證據,結論是個嘩眾取寵的爛文
白雲藍天 發表評論於
這麽一篇爛文居然被下麵那個看作是“談論曆史的學術文章”,跟習大糞一樣可笑!
慢慢溜達 發表評論於
要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去看那就沒什麽好說了,秦漢魏晉基本就是半奴隸製,沒點社會地位是都不被當成人看。唐好點,宋才真正算進入封建社會。所以在三國,要是你就是個聽話老百姓,在哪國你都是奴隸。好的一點是那會沒攝像頭,所以有點想法的還能落草為寇,現在第二軍事強國力氣全用來對付自己人,想落草都很難了,想衣冠南渡就更沒戲了
白雲藍天 發表評論於
毛澤東、蔣介石都是大戰略家,都對中華民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三大罪人是慈禧、袁世凱與二貨習大糞,其中習大糞既極端愚蠢、極端無知又極端變態,如果連任成功,將給中華民族造成前所未有的大災難,盡管而今已經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犯下了萬死不贖的滔天大罪。
iask 發表評論於
原本蜀國有長江天險,國力又弱於魏。固守才是基本國策。諸葛亮遠征攻打曹操,不說軍事實力,補給就是個老大難問題和負擔。
Erdoalja 發表評論於
今天的四川人和三國時的川人有毛的關係……曆史上數次天災人禍,四川人這麽文明隻能說是外省人的功勞
問題哥 發表評論於

蜀國和諸葛亮對都江堰的利用和保護,難道沒有利國利民?

至於不自量力搞北伐,在戰略上是失水準的。

lostman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曆史人物,就算三國演義,隻喜歡曹操,胸懷大略,才華橫溢,意誌堅定,善待下屬,用於承擔錯誤,從來不因為將軍打了敗仗就殺罰,反觀諸葛亮,什麽揮淚斬馬謖,怎麽不斬關羽?此人雖然沒有反心,即使有他也不敢。
弟兄 發表評論於
蔣公把台灣建設得富裕文明,毛賊把大陸搞得象非洲,這個沒有什麽爭議
Radianz 發表評論於
曆史曆來都是被當權者利用。當時寫野史或官史都有強烈主觀性,什麽寫,什麽不寫,寫多少?
本人隻是傾向相信不同政權和所有曆史學家都不否認的曆史事實,但沒辦法持對錯觀點因為許多細節永遠無法知道。
如果持觀點,那就是中國曆史主流判斷對錯的標準,是看是否有利大中國統一。 這一封建主流觀點延續至今。
TexasPeter 發表評論於
諸葛亮、薑維北伐是事實,而魏國一直沒有主動進攻蜀國,直到最後一次。就憑這一條基本事實,這篇文章沒問題。
tiger001 發表評論於
這是為篡權者唱讚歌
白雲藍天 發表評論於
這破文可說是地攤貨裏的極品了。其他懶得去說了,就說對諸葛亮的評價。

“陳壽在《三國誌》這樣評價諸葛亮:本應偏安一隅,卻連勞師遠征,實在是誌大才疏。”——陳壽是這樣說的嗎???陳壽明明說的是:“連年興師,未能成功,恐怕是因為軍事上的臨機應變、用兵策略,不是他(諸葛亮)的長處所在吧!”

陳壽對諸葛亮是滿滿的溢美之詞:“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偶偶地來一發 發表評論於
蜀國就是先軍政策。
照妖鏡007 發表評論於
人口決定盛衰
東方明月- 發表評論於
隻要看看結果就明白了。蜀國在諸葛亮治下是三國中最窮的,劉備死後,再沒有能夠吸引任何人才,諸葛亮死後更是人才凋零,廖化充先鋒。

就管理來說,諸葛亮隻不過是一個秘書水平,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soleil2002 發表評論於
蜀國沒有史官,那陳壽怎麽變都行了。
GoldenEar 發表評論於
知道啥叫小說吧!沒有人會把它當曆史來讀!史學家都已經考證過了!別在這裏聳人聽聞了啊!
追求永生 發表評論於
曆史虛無思路引導出來的毫無根據的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