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保險代理人“消失”:收入不夠請客吃飯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21年10月某日,某壽險公司正在進行一場保險代理人招聘會。除了零散的工作人員,隻有三兩職場新人按時到訪,整個會場空蕩蕭瑟,一旁看在眼裏的代理人陳雙黯然神傷。

幾年前的招聘會場景他還曆曆在目:五星級酒店華麗排場,大堂坐得滿滿當當。台上,西裝革履的代理人振臂高喊:“保險,未來的黃金十年!”、“月月達鑽,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台下,保險新人們很難不受到感染,也對未來憧憬滿懷。

“最早入行的保險代理人,運氣好點能月入十幾萬,現在從業兩三年的保險代理人就賺個兩三千塊錢,養不活自己隻能離開了。”陳雙語帶無奈。

行業紅利逐漸消散,保險代理人的產能和數量正經曆重大拐點,這個鼎盛時期超過900萬人的行業,在過去短短一年裏驟降100多萬。“消失”的百萬代理人都去哪兒了?站在變革十字路口的代理人模式又會去向何方?

“收入還不夠請客吃飯”

小甲是“根正苗紅”的保險專業應屆畢業生,2020年以“私人風險管理師”的名義校招進入這個行業,“實際上就是保險代理人。”他坦言。

對初來乍到的小甲來說,要將第一份保單賣出去異常困難。第一個月沒開單,第二個月還是沒開單……小甲被要求重新回去上三個月的“新人班”。

重新培訓之後,小甲終於在第三個月開出首單。和幾乎所有代理人一樣,先從身邊的人開始兜售,兩個有保險意識的同學,出於對朋友的信任而成交保單,加上所在團隊也有所收獲,小甲當月一下子進賬4000元。

但他並沒有表現出太多喜悅。“這幾個月一直靠先前打工的錢維持,請客戶吃飯的費用都超過這筆錢。應屆畢業生沒有人脈,做代理人難度很大,同期進入的同學有負債1、2萬離開的。”

不過從公司角度,類似小甲這樣金融背景大學生的加入,及時補足了團隊的專業性,他也因此得到公司的倚重,讓他作為主力搭建團隊,2021年他的團隊僅增員5人,並不算順利。

遭遇類似情況的還有大華。

2019年4月,大華進入友邦成為代理人,憑借之前在電商領域積累到的人脈,初入行時每個月收入超過2萬,但是幾個月之後情況就急轉直下,降到6000元左右。

他略帶厭倦地對著鏡子背誦新產品話術,腦子裏卻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聲音來自培訓導師:“表情要自然,要生動。”另一個是自己發出的疑惑:“同一個產品,要怎麽賣給不同需求的客戶?

更劇烈的掙紮發生在一次簽單困難的時候,客戶是大華的朋友,年薪50萬,但在友邦買保險的意願並不強烈。大華的師傅教道:“跟他講,年薪50萬,如果去看其他小公司的產品,沒有品味!”

“你激他!”

“那可是我從小玩到大的朋友!”麵對帶自己出道的師傅,大華表示出少有的氣憤。他表示,當前一兩年吃完身邊親戚朋友的“老本”後,卻又無法開拓陌生客戶的情況下,保險代理人的收入會大幅度縮減。

2020年1月,大華毅然決定“零傭金”離開,並拒絕了找他買保險的人。

在中信保誠做了三年代理人的大宇也告訴界麵新聞記者,現在一個月傭金能夠維持在4000元,“並不太夠生活。”

他透露,過半的代理人熬不過最初三個月,留下來的繼續從業者當中,80%的保險代理人傭金在兩、三千塊。疫情後,為了留住代理人,大宇所在的保險公司小幅增加給代理人抽傭的比例。今年好一點,但比疫情前普遍少了15%左右。

“百萬年薪?”大宇表示,“那都是廣告,不可能的。”

十年增員,兩年消失

保險代理人模式經過30年的發展,如今已走到變革的十字路口。

1992年,友邦保險將代理人製度帶入中國,並迅速被其他本土保險公司所效仿。此後保險代理人隊伍就開始飛速壯大,並逐漸成為保險營銷最重要的渠道。

1997年,全國的壽險營銷員從年初的12萬迅速上升至25萬人,壽險保費收入從40億元一下躍升至200多億元。壽險公司駛向市場高速拓張的快車道。

到了2011年,代理人隊伍已經擴張至300萬人。

2015年保險代理人資格考試取消後,行業人數狂飆突進。

申萬宏源研究數據顯示,僅2015到2019年的四年間,保險代理人數量就從471萬人增長至912萬人,4年時間裏,增長了93.6%。

“那幾年增員太簡單了,星級酒店召開的招募會場場爆滿,但這也埋下危險伏筆,大量的低效代理人進入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某壽險分公司負責人告訴界麵新聞記者。

大宇表示,“代理人製度的核心是人海戰術,有代理人,才有保單。”

過往20年間,人海戰術所向披靡,舊人帶新人的拓客方式逐漸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代理人結構。

“一份中長期壽險保單成交,經手的保險代理人第一年抽其中25%-50%作為收入,代理人直屬上級抽10%-25%,剩下部分由更高級的代理人和公司進行分配。”大宇透露。

巔峰即轉折。

2020年,保險代理人數量出現高速下滑。而從險企披露數據來看,今年以來的個險代理人數量仍在繼續減少。截至三季度末,平安的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數量為70.62萬人,較去年底的102.38萬人已縮減了31.76萬人,縮減規模接近三分之一。
同樣地,中國人壽三季度末的個險銷售人力為98萬人,較三個月前的115萬人規模又減少了17萬人。

一組官方數據表明:2020年在冊的擁有執業登記的代理製保險銷售人員為971.2萬人;然而在2021年上半年統計,保代中介監管信息係統中執業登記的代理製銷售人數量大幅下滑至842.8萬。不到一年的時間,保險代理人減少接近130萬,負增長13.4%。

某壽險代理人中層向界麵新聞記者感歎道,“十年的增員,可能兩三年就沒了。”

生存壓力下,代理人們正在經受上下兩端的雙重考驗。陳雙、大華……更多的人選擇離開。“還是會離開的,早走遲走而已”,小甲已經找好退路,“已經過了一家銀行的二麵,拿到offer後就離開。”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披露的代理人規模數據水分依然很大。“很多代理人雖然掛號了,但是長年不出勤、不出單,屬於無效人力,現在很多險企首先要清退的就是這批人。”上述壽險分公司負責人表示。

代理人數量出現下滑,也直接反映到保險公司的業績上,削弱了險企的保費增長能力。既是互為因果,也是相輔相成。

從新單數據來看,中國人壽前三季度新單保費1612億元,同比下滑7.8%;太保壽險前三季度新單保費263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第三季度個險新單保費37億元,同比收縮41.2%,期交新單為29億元,同比下滑39.8%;新華保險前三季度長險新單保費 351.22 億元,同比減少2.4%。
“麵臨很大的困難,整個分公司代理人減少了30%,很難吸引年輕人了。有的營業部甚至連續三個月沒有人出勤,想了很多辦法增員,但是效果都不理想。”某險企分公司總經理告訴界麵新聞記者,代理人減少導致擴展新單很難;同樣的,由於現在壽險行業增長遇到瓶頸,導致代理人流失嚴重。

在離職一年後,大華了解到,之前所在團隊人數的增長幾乎是停滯的,“2021年10月有102人,20年1月份離開時有96個人。”

“焦頭爛額,成本非常高。”某壽險公司中層向界麵新聞記者吐露增員的苦惱。他表示,打電話增員的方式前兩年就已行不通了。現在通過招聘網站嚐試拓展市場,但增員率從之前輕鬆達到30%,下降到現在不到7%。

“各個保險公司基本上都把(應聘的)人掃了一遍又一遍,然後大家一聽是保險公司,都煩了。”上述中層人士說,“不僅是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增員難,高壓管理又引發了新一波的團隊流失。”

“賣保險不如送外賣”

“代理人基本都沒有保底收入,很多人入職幾個月後離開,確實沒有辦法開新單。很多人選擇去送快遞、送外賣、開滴滴,最起碼有保底收入。”上述分公司總經理說,這些年互聯網生產方式興起,增加了很多就業崗位,代理人的職業吸引力不夠,雖然“天花板”看似很高,但是下限也很低,越來越多人離開這個行業,尋求新的職業發展路徑。

外賣小哥阿琪就是一個案例。他拿著保險公司新人期“保護”的1k塊錢,邊送外賣邊做代理人,3個月一過沒有出單就被保險公司開除,成功薅到了保險公司的“羊毛”。

波士頓谘詢公司編寫的《壽險營銷十字路口的選擇》指出,過去5年代理人的平均月工資為3500元,僅為社會平均工資的78%,而快遞員的平均工資從2016年的每月4500元漲到了2018年的每月6000元,除了快遞業,其他勞動密集型崗位,如外賣、家政等,工資均有不少增長。

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在三季度業績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行業人力下滑,增員入口變窄。疫情對從業信心和收入影響,社會輿情對保險行業不友好等因素,都對增員帶來難度。

上述報告也認為,代理人增員難,質量差,人口紅利遞減,規模效應消失,疫情期間招募的代理人質量相對不高,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多年來銷售產能未得到提升,且人口紅利開始遞減,“人海戰術”難以持續。

天風證券研報分析稱,目前人身險行業正經曆“去產能”調整期,即淘汰“落後產能”,包括兩方麵:

一是不符合監管規範的銷售行為和組織行為在加速出清。不規範銷售行為包括銷售誤導、不合理的自保件、虛假承保等,導致投訴率及退保率高企;為維持團隊架構套取組織利益,存在虛假增員、粗放增員等行為,極大地削弱了代理人隊伍的基礎。

二是不能滿足“從1張到多張保單”時代要求的產能在加速出清。截至2020 年底,中國有3億人購買長期人身險保單,被保險人接近6億人,商業人身保險覆蓋麵達到 42.7%,行業進入到“從1張到多張保單的深度挖掘階段”。

教培行業人員,快到碗裏來

壽險公司也明顯感受到了大環境的變化,都在積極推進改革。

中國平安早在2019年底就成立了壽險改革領導小組,董事長馬明哲親自掛帥,舉全集團之力用2-3年推動壽險改革。目前,平安壽險改革工程已進入全麵推廣實施階段。

中國人壽也是率先開啟改革的險企之一。2019年2月,中國人壽發布“重振國壽”戰略構想,實施了鼎新工程的改革。“鼎新工程”有兩個重點:一是構建“一體多元”的銷售布局;二是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的投資管理體係,目的是提振保費收入、投資收益兩大驅動力。

2022年1月1日,太保壽險將啟動新的基本法,其改革的底層邏輯是:從粗放型人海模式,向新的專業化營銷行為轉變。通過職業化、專業化內化代理人的信心、信念,引導高質量的營銷輸出、長期服務邏輯。

中國人保新董事長羅熹上任後曾指出,人保壽險的“大個險”銷售能力建設正不斷推進,但就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來看,仍需要繼續努力。

華南某壽險公司精算師告訴界麵新聞記者,個險需要改革是全行業的共識,這既是外部經濟環境的倒逼,也是壽險公司未來發展的需要,“大家改革的方向基本都是一致的,優化代理人的結構,淘汰一些低效的代理人。邏輯很簡單,但是難度很大。我們也在艱難改革,堅決清退一些低效的代理人,但是很難增員。”

學習友邦,吸引高素質人加入代理人隊伍已成為行業共識。

界麵新聞記者了解到,在“雙減政策”下,平安人壽為了支持教培行業的老師和銷售轉型,推出了“金牌代理人”招募計劃,為符合招募條件的新人提供專屬聘才津貼、全麵培訓體係、個性化發展路線等支持。計劃推出後,短時間內,已有數百位教培行業的老師和銷售成功轉型。

麵向教培等行業轉型保險營銷員的優質人才,中宏保險則推出了“教培等行業轉型專項支持”方案,特別設置專屬發展津貼,助力職業賽道平穩切換。

“整個壽險代理人渠道改革非常艱難。”平安集團執行董事兼聯席CEO陳心穎表示,難不是在紙上做變革,而是要實實在在改變幾十萬人。改革的目標之一是繼續擴大這部分隊伍的規模,並提升他們的產能;另外一個難點是對剩下的潛力隊伍和新人減劣提優,替換潛力隊伍裏低質量代理人的隊伍比較艱難。

部分改革成效已有所顯現,如平安前三季度人均首年保費與人均NBV分別為16.2萬元/人和5萬元/人,增幅分別為41.8%、22.1%;三季度鑽石級代理人維持穩定,貢獻了80%的新業務價值,人均產能也有所提升。

這一輪行業性的改革讓大宇看到了堅持下去的曙光,“在行業灰暗時期下,首先需要活下去,如果熬不過這幾年,你很難迎來行業的紅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