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拉小手?中科院幹部研究成果與兒獲獎發明高度一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劉某陽憑霧霾檢測裝置獲獎

中科院實驗室研究成果裝置,轉身變成一中學生科技競賽作品?父親的團隊專利成果和兒子的“發明”高度相似?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曝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



劉某陽的發明裝置(左圖)與安光所的科研成果裝置(右圖)外觀高度一致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調查發現,2015年劉建國之子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汙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又稱“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並因此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

但該發明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麵,均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高度一致。當時,劉建國任該所副所長,也是該科研成果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



2017年合肥一六八中學科技類特長生報名名單中劉某陽的信息

此外,2018年就讀合肥一六八中學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係統”,獲得了多個獎項,並獲國家專利。無獨有偶,該發明也與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係統”原理高度相似。

劉某陽當時的任課老師證實,該發明在研究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劉某陽父親劉建國的指導和幫助,“屬於‘大手拉小手’,父親的項目他也可以參與,就相當於父親搞一點東西給他做。”

針對上述情況,澎湃新聞記者多次致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暫未聯係到劉建國本人置評。

2018年劉某陽憑酒駕篩查係統再獲獎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幹部拿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

2015年,13歲的合肥初中生劉某陽因發明便攜式霧霾檢測裝置,獲得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劉某陽的發明全稱為“便攜式霧霾汙染氣體快速識別和檢測裝置”,該裝置利用大氣汙染氣體對紫外可見光的“指紋”吸收光譜特征,能夠快速識別並定量檢測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苯、甲苯、二甲苯等10多種汙染氣體成分,為巡查汙染企業排放、診斷大氣汙染來源提供依據。

在2015年3月20日合肥新聞網的報道中,劉某陽也將該發明稱之為“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報道介紹該裝置為“長方形的鐵皮外殼,20厘米長,50厘米寬,上麵還有兩個提手,總重約有10斤”。劉某陽在采訪中表示,自己是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光學知識,並向他人求教,用時一年多方試驗成功。

憑借該發明,就讀初一的劉某陽在合肥市第三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脫穎而出,入圍省賽,並於同年獲得第30屆安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發明類一等獎、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2016年合肥蜀山區第八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區長獎。

然而,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2012年,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發布的兩項最新科研成果中,其中一項即為“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官網介紹,“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為安光所承擔的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重點課題“工業源多組份氣體汙染排放現場監測設備”之一,采用差分吸收光譜技術、紫外多次反射池技術以及光纖光譜儀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多種有毒有害氣體(SO2、NO2、苯、甲苯等)的現場快速監測。

劉某陽的發明不僅與該設備重名、工作原理相似,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官網的另一篇文章裏,安光所研發的“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與劉某陽的發明設備外觀也相同,兩個設備上印刷的文字、字體均一致,而安光所設備上帶有“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字樣的位置,在劉某陽的設備上變成了黑色裝飾帶。

更為巧合的是,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官網公示的一份文件中,安光所研發的“便攜式多組份氣體紫外現場分析儀”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第一位,是時任(2012年)安光所副所長劉建國。而在劉某陽就讀高中合肥一六八中學的微信公眾平台一篇家長征文中,劉某陽的父親也名為劉建國。

澎湃新聞記者通過合肥一六八中學劉某陽的任教老師證實,劉某陽的父親即是就職於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劉建國。在劉某陽2015年獲獎時,劉建國已升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副院長。

憑借發明,劉某陽包攬了多個獎項,根據2017年合肥一六八中學科技類特長生公示名單,劉某陽還憑借“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被合肥一六八中學錄取。

劉建國2011年國家專利(左圖)與劉某陽2018年國家專利(右圖)

任課老師:劉某陽發明過程確獲父親指導幫助

2018年,就讀於合肥一六八中學高一年級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激光快速篩查係統”,獲得第33屆全國青少年創新成果競賽三等獎、2018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第十六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還獲得了“重慶理工大學專項獎”和“中鳴科技專項獎”兩項專項獎。

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該發明主要利用酒精(乙醇)揮發氣體具有特征“指紋”吸收光譜的特點,用激光直接穿過車廂,通過分析探測器接收信號光強的變化判別出是否存在乙醇氣體並計算出其濃度值。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專利庫”中,也有一項名為“激光酒駕道邊在線檢測係統(專利號201110453189)”的專利,發明人第四位即為劉建國。此外,在2012年至2014年之間,劉建國發表了多篇關於激光檢測酒精的論文。

2018年,劉某陽申報國家專利“一種新型酒精光譜吸收特性演示驗證係統”。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介紹稱:該專利主要利用酒精(乙醇)揮發氣體具有特征“指紋”吸收光譜的特點,用激光直接穿過車廂,通過分析探測器接收信號光強的變化判別出是否存在乙醇氣體並計算出其濃度值,並采用1.39um和3.35um兩條吸收譜線反演酒精蒸汽的吸收特性。

而在劉建國2011年申請的國家專利“激光酒駕道邊在線監測係統”中也有介紹:本發明利用酒精在近紅外1.392um處的泛頻吸收帶處一處較明顯的吸收峰的特征來反演酒精濃度(即特征“指紋”吸收光譜)。

不難發現,兩個專利的共同之處,都是使用紅外激光為光源,使用同樣的1.39um光譜,使用激光直接穿過車廂在線監測,並通過分析探測器接收信號光強的變化判別出是否存在乙醇氣體並計算出其濃度值。

針對上述情況,10月26日,澎湃新聞記者就此事致電合肥市一六八中學,劉某陽就讀期間的任課老師稱,劉某陽和父親的專利相似也是“正常”,“這種情況就屬於‘大手拉小手’,他父親是從事這個行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也會受到影響,父親的項目他也可以參與,就相當於父親搞一點東西給他做,類似的科研成果都是一個團隊搞出來的。”他表示,劉某陽發明過程中,確實得到了父親的指導和幫助。

10月26日,澎湃新聞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暫未聯係到劉建國本人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