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流行的第三個冬天會怎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新冠流行的第三個冬天會怎樣?

當北方的寒潮來襲的時候,人們才恍然意識到,2021年的冬天馬上就要來了,這已經是新冠病毒侵襲人類的第三個冬天。

和去年此時全球疫情正處於居高不下的平台期相比,從2021年8月下旬開始,全球新增確診病例數開始平穩下降。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據統計,在8月29日這一周,全球新增病例還有450多萬,但到了10月17日,每周新增已經低於300萬。

眼下,除了歐洲的新增確診病例數還在“溫和上升”,世界大多數地區的新冠疫情都延續了8月開始的下降趨勢,其中,美國、印度、巴西、菲律賓等國的疫情都在明顯下降,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區的病例下降幅度最大。

“今年冬天我們會不會像去年冬天一樣出現激增的情況?”美國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阿希什·賈哈在一篇文章裏自問自答地說,“我認為我們可以明確地說不。”很多專家都如阿希什一樣樂觀,他們認為,雖然這種狡猾的病毒不會很快消失,但新冠大流行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今年冬季不會有明顯的激增。

那麽,拐點是否真的已經到來?

正在撤退的新冠

和重新戴上的口罩

10月4日,《紐約時報》頭版發表文章《新冠,正在撤退》。文章開篇就寫道:“新冠,正在撤退,原因尚不清楚……這種轉變已經足夠明顯,且持續的時間已經足夠長,這值得我們關注。”

文章稱,自9月1日以來,美國的每日新增病例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住院人數則下降了約 25%。自9月20日以來,每日死亡人數下降了10%,這是自今年初夏以來死亡人數首次持續下降。

在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看來,要想判斷德爾塔病毒是否在“撤退”,不僅要看新增確診數,更重要的是住院率和死亡率這兩個指標。“尤其是住院率,是對整個評估最重要的指標,也就是看當下以及未來一段時間醫療服務體係是否還能支撐。”他解釋道。

根據德國聯邦疾控中心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最新數據,10月20日,德國新報告了17015 確診病例,在維持了一段時間每日四、五千的低位後,首次有所上升,另有92人因新冠死亡。目前約有 1400名新冠患者正待在ICU裏,低於此前 5800的峰值。

在剛過去的七天內,德國每10萬人中有74.4人確診,如果在從前,這可能是社會收緊的前兆。因為根據德國前一階段的防疫策略,各州每10萬人一周內的新增確診數如果超過50例,就要把防控收緊,但8月以來,德國宣布不再以新增確診數作為“刹車”標準,總理默克爾說:“現在,更重要的是住院率。”

德國現在一周平均每10萬人中隻有1.92人因新冠而住院,ICU住院率為6.5%,“這個數字是很低的。”陸蒙吉說。他進一步分析,現在德國的每日新增是6000~8000例,去年最高時可以達到3萬例,但今年即使到了2萬~3萬,住院人數也不會太多,這主要是因為疫苗的覆蓋。疫苗雖不能徹底阻止突破性感染,但對重症的保護率有95%以上,因此,現在各國的首要任務仍是繼續擴大疫苗的接種。

陸蒙吉指出,從整個歐洲疫情來看,目前主要是兩個趨勢:一方麵,新增感染數仍在波動,部分國家在爬坡;另一方麵,大多數國家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都在低位,在即將到來的冬天,歐洲情況總體是樂觀的。

在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公共衛生專家看來,美國近兩個月感染曲線的下降,也首先得益於疫苗接種的擴大化。在拜登政府“疫苗強製令”的推動下,截至10月17日,美國已有1.89億人完全接種了疫苗,人口占比為57%,約有66.1%的人至少接種了一劑。

《新冠,正在撤退》 一文提出了所謂“神秘的兩個月周期”理論。新冠自2019 年底開始傳播以來,病例通常會激增約兩個月,然後下降約兩個月。這種趨勢在全球可見,比如今年的疫情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間上升,然後開始下降,持續到6月下旬,再次上升到8月下旬,此後一直在下降。這種模式在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很明顯。文章稱,或許一種合理的解釋是,病毒的生物學特征和人類社交網絡的改變所共同導致。

德爾塔變體的傳播也是如此。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發現,和前幾個變種比,德爾塔在人群中感染時“會讓疫情上升得很快,下降得也很快”。不過,美國的德爾塔傳播曲線和英國相比,在坡頂的平台期更長一些。

“這是因為美國在前段時間的公衛措施不得力。”陳希說。2021年6月時,美國的每日新增病例一度下降到低位,但隨著疫苗的接種,美國CDC在5月建議“完全接種的人不用戴口罩”,疫情隨之明顯反彈。7月27日,CDC又改口稱,“無論社區傳播水平如何,完全接種疫苗的人都可以選擇戴口罩”,還建議在高風險區地區的室內要戴口罩,乘坐火車、飛機等公共交通時要戴口罩,以及所有教師、學生,無論是否接種疫苗,都要在室內戴口罩。很多州還出台了自己的“口罩強製令”。美國CDC在堪薩斯州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州長勞拉·凱利從7月起要求24個縣都要強製戴口罩後,當地的新增病例減少了。

“人們於是又紛紛戴上口罩。”上述美國公共衛生專家說。

這位專家認為,在美國9月開學後,病毒雖在校園內有一定傳播,但沒有形成反彈之勢,這正是因為有強製戴口罩等措施。據他觀察,近幾個月來,在特定場所戴口罩已經漸漸成為美國人的共識和習慣,他前幾天去紐約開會,坐火車和地鐵時都要求必須戴口罩。

這已經和美國疫情初期曾一度爭論要不要戴口罩的情況完全不同,世界終究是被新冠病毒徹底改變了。在他看來,即使是疫苗接種率越來越高,但隨著社會的開放,口罩常態化將必然成為一個趨勢,直到疫情徹底結束。



向正常生活回歸

在英國,過去兩個月的新增確診量呈“蹺蹺板式”,而不是一直下降。但10月以來,“蹺蹺板”逐漸向一端傾斜,感染已經連續數天日增超過4萬例,近幾天更是接近5萬。牛津大學免疫學家、傳染科醫生莎拉·瓊斯也觀察到,與去年不同的是,在今年收治的新冠患者中,病情嚴重到需要ICU人的比例變小了。

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英國現在每周的死亡率是歐洲大陸平均水平的六倍,住院率是其他主要歐洲國家的三倍。目前,英國的累計確診數排在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

公衛專家指責,英國終止強製戴口罩和暫停發放疫苗證明的決定,是英國疫情惡化的原因。就在7月19日,英國首相鮑裏斯·約翰遜宣布取消大部分社會管控措施,這一天被稱作“自由日”(Freedom Day)。對於正迎接冬季的英國,陸蒙吉認為這幾乎是“裸奔”。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公共衛生教授馬丁·麥基指出,英國應該立即啟動“B計劃”,包括在室內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居家令和疫苗強製令等。正如法國、意大利和其他國家所做的那樣,“要遏製疫情反彈真的不需要大動幹戈。”他說。

在西班牙,學校仍然強製戴口罩。在意大利,夜店有嚴格的人數限製,且進入必須提供疫苗證明。德國目前在日常生活上基本沒有限製,旅行、娛樂和服務業都開放了,足球場重新允許觀眾進入,在私人聚會上也不再有人數限製,但仍規定在公共交通和較封閉的空間內要戴口罩,這是“所剩無幾的管控措施”,但對控製疫情很有效,陸蒙吉解釋。

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在月初委托的一次調查估算,實際約有80%的國民已經接受過兩針,這比官方報告約為65%的數字要高。但德國一直沒有強迫疫苗接種,隻是從10月11日開始,新冠檢測不再免費,沒接種的人,要定期進行快速檢測。每次大約要花15歐元。在德國,所有的酒吧、餐館和電影院都隻允許康複、接種了疫苗或核酸檢測陰性的人進入。“這其實是在倒逼人們去接種疫苗。”陸蒙吉指出。

近兩個月,世界多國都嚐試著向正常生活回歸。

美國將從11月8日起,取消對包括中國、印度、巴西、英國和大部分歐盟國家在內的33個國家和地區的旅行限製,並且對從陸路、海路入境美國的旅客也放開,這意味著加美、加墨邊境重新開放。

11月1日起,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將允許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入境,無須酒店隔離和居家隔離,預計全境的旅行禁令最遲將在12月中旬解除。

已有近85%的人口完全接種的新加坡,是全球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對新冠病毒最嚴防死守的國家之一。此前,新加坡一直以封鎖政策將單日新增數字維持在兩位數以下,但從8月10日起,開始分四階段解封。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新加坡無法長期封鎖。封鎖不會成功,而且代價很高。我們將無法恢複正常生活,無法社交,無法重開邊境,無法重啟經濟。”

“放開”之後,新加坡疫情立刻反彈。在9月一個月內,新加坡的單日新增確診就從300多例直線上升到逾3000例。但解封依然在路上。目前,新加坡已經允許持部分國家“疫苗護照”的國際旅客入新,不過對入關檢測的規定要比歐美嚴格。

亞洲的開放總體要比歐美滯後一些,但一些嚴重依賴旅遊業的亞洲國家近期也在打開國門。泰國、尼泊爾都規定提供疫苗證明和核酸即可入境。巴厘島還額外要求5天隔離。

今冬如何?

隨著疫苗在全球的覆蓋率不斷增加,人們越發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一個問題的答案:新冠疫情何時才能徹底結束?

專為美國CDC提供流行趨勢谘詢的聯合研究小組剛公布了他們的第九輪模型,最新的模型預測了美國未來六個月的大流行曲線,研究人員指出,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不會出現冬季激增。到2022年3月,美國各地的每日新增感染可能會從9月的約 14萬人,緩慢而穩定地下降到每天約 9000 人,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到每天不到 100 人。

但上述理想的圖景有兩個前提:一是5~11歲兒童的疫苗被批準,二是不會出現另一個像德爾塔這樣傳播力很強的新變種。對第一點無須太過擔心,對於第二點,目前,科學界的主流看法是出現新變種的概率很低,不過,專家在談論這個問題時,“樂觀但謹慎”。

陸蒙吉解釋說,德爾塔的基本傳染數(R0)大約是5,也就是1個病毒攜帶者可以傳染5個人,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除了麻疹的R0是20,多數傳染病的基本傳播數都小於5。因此再出現一個“傳播力這麽高”的變種,根據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征,一般是不太可能的。新冠病毒在全球傳播了這麽久,最後“物競天擇”出來的超強毒株,也隻有德爾塔一個。且無論在印度、南美還是英國,篩選出來的流行突變株都隻是在“提高傳播力上做文章”,而非對人體免疫的突破能力增強。

對於新冠的真實突變,一種流行的觀點是新冠未來可能會“流感化”,每年都要打一次疫苗。但陸蒙吉表示,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物”,之所以每年都要打一次流感疫苗,是因為流感病毒每年都會基因重組,成為一個“全新的病毒”。如果說流感病毒的基因改變率是100%,新冠病毒隻有5%~10%。

因此,在陸蒙吉看來,當下最關鍵的是盡快提高疫苗接種率,這樣即使出現了新的變種,隻要人群中已經形成了“免疫屏障”,就不會受到流行初期那樣的衝擊。“也不排除可能出現對免疫屏障有突破的突變株,但我們看過去的冠狀病毒流行史,這種突變都是在很長的時間跨度裏才可能出現,至少是幾十年以上。”他補充道。

德爾塔的出現已經改變了一些舊有的看法。目前,專家基本達成共識:光有疫苗永遠無法形成“群體免疫”,最終實現的路徑一定是疫苗和自然感染“平行進行”。德國阿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蒂莫·烏爾裏希斯就提醒人們,群體免疫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地阻止病毒的傳播,未來,更可能發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小規模暴發,“這些暴發應該是可控,而且是一個溫和的過程。”他說。

陸蒙吉還指出,今年冬天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新冠和流感的合流,可能會給各國的醫療係統帶來額外負擔。他解釋說,流感每年都會出現新的變種,北半球的流感疫苗一般是根據南半球的流行狀態來決定,並預測今年可能流行的毒株。但澳大利亞由於疫情防控很嚴格,沒有形成流感,給今年的預測帶來不確定性,這“可能會加劇北半球流感的流行。”他說。

不過,鑒於新冠病毒總是一次又一次讓人類感到驚訝,這些預測也存在變數。但不管如何,在陸蒙吉看來,2022年以後,人們都需要開始重新思考何謂“大流行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