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崩潰!數學女老師突然被迫離開講台 醫生:有人37歲就成了這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洗漱好躺在床上,聽著莫紮特小提琴協奏曲,讓身心慢慢安靜放鬆下來,這個習慣陳女士(化名)已保持了一年多時間。別人都說她是高雅的品質生活,隻有丈夫知曉,她這是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54 歲的陳女士是浙江一所高中的數學老師,一年多前,她因突然無法勝任自己最熟悉的講台工作,找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的彭國平主任醫師。

" 她教了幾十年高中數學,按理說很多知識點都已了然於胸,但從 3 年前開始,原本 1 小時能備好的課她得花 2-3 小時,尤其是近半年來,她竟然無法脫離備課筆記講課,更可怕的是,連作業都經常批錯。因為實在做不好主課的教學,學校不得不做出工作調整,讓她去教相對壓力較輕的副課,可她做起來依然比較吃力。醫生,她怎麽會突然記憶快速下降?" 就診時,細心的丈夫終於說出了他疑惑了許久的問題。

而且,陳女士的脾氣這幾年也變得越來越暴躁。在學校裏,因為崗位的調整,她覺得是領導對她有偏見,故意針對她。在家裏,隻要丈夫說的話不順她的心意就發脾氣,還動不動就摔東西,發完火則顧自奪門而出。把身邊的人都搞得既尷尬又痛苦。

綜合各種症狀表現、量表評估、影像檢查等信息,彭國平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輕度癡呆的階段。

" 她還不到 60 歲,怎麽會得老年癡呆?" 得知結果的一瞬間,陳女士的丈夫是崩潰的,可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彭國平醫生告訴他們,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在全球,每 3 秒鍾就有 1 名癡呆症患者產生,其中有 60%~80% 是阿爾茨海默病所導致的。在臨床上,常規將 65 歲作為一個特殊的時間界線,如果在此之前發病,屬於早發型癡呆,而之後發病的稱為晚發型癡呆。相比而言,早發型癡呆比晚發型可能更糟糕,疾病的進展速度要比晚發型的更快。

近年來,早發型癡呆患者的比例有明顯增加,彭國平主任團隊接診過年紀最輕的患者才 37 歲,而更多的是像陳女士這樣 50 多歲的。這些患者起病非常隱匿,他們不一定是表現為記憶功能的減退,還可以表現為行為的異常、語言表達的障礙、視物的模糊等。

比如,曾有一位男性患者,就診時已是中度癡呆,家人說他記性一直都很好,整個人看起來跟往常也沒什麽不同,唯一的異常就是近三四年,會把人家曬在外麵的女性內衣偷回家,但因實在難以啟齒,愛人發現後也沒好意思往外說,殊不知,怪異行為的背後是不典型阿爾茨海默病(額葉型)在作祟。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神經係統退行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且在治療上也尚未有逆轉此病的特效藥,關鍵還是得靠早發現,並通過多種手段綜合幹預,來控製和延緩疾病的進展。" 因為沒能被早期識別,等發現時已到了中度甚至是重度癡呆,任憑我們怎麽努力,對患者的幫助已相當有限,致使全家人今後都陷入痛苦的深淵。" 彭國平醫生說。

正因為見過太多類似的悲劇,所以他們在竭盡全力鑽研高效且便捷的早期識別手段。據介紹,彭國平主任所在的團隊與浙江大學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一起,正在研發一種步態分析係統,希望將認知障礙的患者早早識別出來。現在,前期的研究已經完成。

彭國平醫生說,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還不明確,但已知遺傳、頭部外傷、年輕時聽力受損、高血壓、糖尿病、抑鬱、過量飲酒等因素對此病的發生有影響。陳女士的母親就是一位晚發型癡呆患者,臨床上還有不少患者是由各種環境因素導致腦部病理生理的損害。因此,有相關情況的人都應歸為預警人群,自己或是家人都應提高警覺,從而 " 早診早智 "。

所幸,陳女士還處於輕度癡呆狀態,通過藥物控製症狀、穩定情緒,在工作上把崗位再次調整到不用授課的地方,同時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並每天堅持音樂治療、認知功能訓練。在多管齊下的綜合幹預之下,如今總算沒有明顯的進展,且情緒也不再像之前那麽暴躁了,夫妻倆的生活都覺得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