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個平民,我會選擇住在哪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思考這個事情,不僅需要化時間、化精力,更需要脫離群體的喧囂。直麵自己的無知和無能,真是個痛苦的事情。

  今天說個簡便的方法:代入法。

  關於前部長與張專家的爭論

  問題:假如我是一個病人,那麽我會選擇誰給我治療?

  高部長原來一直在經濟條線工作,張專家從上學到工作長期奔波在傳染病防治一線。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個人有自己的強項。本次爭論,專業能力和職業經曆的差異,還是相當明顯。

  如果解讀財政運行的機製,我更願意聽高部長說。如果是介紹傳染病學的內容,我更願意吃張專家說。如果是找好吃的好喝的也玩的,我會問其它人。

  想想人類的免疫係統,和細菌、病毒已經共存了N萬年。疫苗有效的根本原因,依然是人體有著聰明的、成長的免疫係統。流感疫苗已經問世很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有流感。

  我的答案是:張專家。你隨意。

  關於鍾專家和張專家的爭論

  問題:假如我是一個病人,那麽我會選擇更相信誰?

  鍾專家公開推薦某某膠囊能夠對付病毒。其實呢,如果真的有治療新冠病毒的有效藥物,根本不需要去費勁研發什麽疫苗了。

  張專家說出常識,治療新冠沒有神藥。張專家說話嚴謹,從來不帶貨賣藥。張專家說話聰明,關於藥物質量的敏感問題,用不同汽車作了提醒。

  這是關於利益衝突的判斷,也是基於邏輯的判斷。對於違背常識,經常前後觀點矛盾的專家,當然要打個問號。曆史上有頂級專家以科學的名義論證畝產幾萬斤,很快大家都餓慘,看來很多人都健忘了。

  很明顯,專家也是人,是人就會有利益訴求,是人就會有錯誤,所以專家的話也未必靠譜,每個人結合常識作出判斷,比如:藥不能亂吃,針不能亂打。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識別方法,那些可以隨意批評的專家,通常更靠譜些。

  我的答案是:張專家。你隨意。

  關於嚴控和共存方案的對比

  問題:假如我是一個平民,我會選擇住在哪裏?

  很多地方做出了大動作,千萬人的全員核酸檢測,一輪又一輪,幾十個小區說封閉就封閉,各種客運交通說停就停。

  張專家所在的上海,沒有搞過大範圍的核酸檢測,新聞裏麵報道了一些小區的全員檢測。上海也做居家隔離,但沒有搞過很多小區的整體隔離。

  是上海的技術力量不行嗎?

  是上海的管理水平低下嗎?

  很明顯,上海的決策是一種綜合的權衡,認真判斷疫情的風險,努力降低防疫的代價,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上海在疫情麵前的淡定,體現了其社會底蘊。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在恐懼中失去理性,想象了一個消滅病毒的未來,為了實現這個美好的想象,需要不惜一切代價,甚至社會停止運行。

  我的答案是:上海。你隨意。

  隨感

  作為一個普通人,感染病毒可能生病甚至死亡,需要認真麵對。

  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很多別的死法。流感會死,心髒病會死,其它病也會死,抽煙傷肺死,喝酒傷肝死,交通事故會死,心情抑鬱會死,失業的會窮死,沒有吃的會餓死,打仗更會死很多。

  人生在世,我們不能選擇怎麽出生,是否能夠選擇怎麽死亡呢?隨著不同地區的對比數據出來,現在越來越覺得:這個病毒,並沒有傳說中那麽可怕。

  還有一個相關判斷,人類正在變蠢。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朋霍費爾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