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的“世紀使命”:100億劑新冠疫苗,如何全球“配送”?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法國巴黎等多地實施宵禁;英國倫敦升級新冠警戒級別,從“中等”風險升至“高”風險;德國同意在新冠肺炎疫情熱點地區壓縮人員聚集的規模;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博士警告稱“我們有大麻煩了”......

隨著北半球逐漸迎來寒冬,疫情再度抬頭,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了新一輪的封鎖。要開放經濟、實現複蘇,疫苗仍是關鍵的一把鑰匙。

目前,全球共有近200款新冠疫苗在研。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最新信息,截至10月15日,已有42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進入臨床三期試驗階段的已經達到10款,有4款來自中國。

一款有效新冠疫苗的問世似乎已經可以預見,而伴隨越來越臨近的疫苗量產而來的,是空前巨大的運輸配送規模,將給全球物流業帶來挑戰。國際物流巨頭敦豪(DHL)與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近期聯合發布的一份白皮書顯示,預計新冠疫苗問世後全球範圍內的需求將超過100億劑,這需要約200000次托盤裝運、約1500萬次冷卻箱運送以及約15000架次航班運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運營管理學教授Tinglong Dai甚至表示,新冠疫苗的供應鏈將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醫藥物流)供應鏈之一。

“溫度將是運輸中的最大挑戰之一。”國際航空貨運協會(TIACA)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新冠疫苗製造商已經表示需要低至-80℃~-20℃的溫度,這遠低於目前大多數藥品在運輸中的標準溫度,通常為2℃~ 8℃。

”華盛頓大學生物技術與藥物發現研究創新中心主任Michael S. Kinch告訴記者:“(新冠疫苗運輸的)關鍵點就是冷鏈,而觀察疫苗對冷鏈的敏感性可能也是我們確定優選疫苗的一種方法。”Kinch呼籲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和私營公司之間緊密合作,以完成新冠疫苗運輸和分發這一艱巨任務。

新冠疫苗提出溫控新要求、疫情衝擊下航空運力大減,各方如何協作?如何為新冠疫苗運輸和分發做好準備?如何建立一個安全、穩定的供應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曆時數周采訪將在未來疫苗運輸和分發中發揮巨大作用的機構組織:DHL、AIT等國際物流巨頭,國際航空貨運協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解析新冠疫苗運輸挑戰。

“世紀使命”

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外交部表示,加入“實施計劃”,目的就是以實際行動促進疫苗公平分配,確保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

醫藥行業本身具有相較於其他領域更複雜的供應鏈,其參與者除醫藥產品製造商、原材料供應商、物流商、分銷商、醫療服務提供部門(如醫院和診所)外,還包括政府、保險機構、藥品采購組織等。此外,醫藥產品規格、品種和批次繁多,生產、流通和存儲要求也各不相同。而疫苗因對流通和儲存有著更嚴苛的要求,其供應鏈複雜程度尤甚。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COVAX/ACT負責人Gian Gandhi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疫苗出廠到大眾接種,衛生機構需要與疫苗和設備製造商進行市場評估,規劃冷鏈設備,預測需求,製定市場策略,資助采購服務,提前簽訂疫苗購買協議,儲備注射設備等等。

(注:COVAX機製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領導的新冠疫苗集合采購機製,是"獲取COVID-19工具加速計劃"的關鍵部分,該計劃旨在加速COVID-19檢測工具、治療方法和疫苗的開發、生產及公平獲取。UNICEF在該機製中負責疫苗相關采購工作。)

疫情蔓延的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大眾的需求之緊迫,都給新冠疫苗物流供應鏈帶來了壓力。

在Kinch看來,新冠疫苗的運輸和分發無疑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在數月或數年之內完成。“全球人口數量大,且疫苗很可能不是單次接種即可,而是需要多次劑量的接種(至少兩次)。

”他解釋道。

近期,DHL與麥肯錫公司發布白皮書,預計疫苗問世後全球範圍內的需求將超過100億劑。白皮書中指出,為了在全球範圍內順利配送新冠肺炎疫苗,整個供應鏈中的不同環節都要緊密配合,其中需要多達約200000次托盤裝運、約1500萬次冷卻箱運送以及約15000架次航班運輸,這要求政府、企業和物流行業都必須迅速適應新的挑戰。

白皮書中提到,鑒於疫苗運輸的更高要求,而覆蓋約有30億人口的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尚不發達,疫苗運輸所需的冷鏈設備也大量缺乏。“必須建立起強大的配送網絡,才能應對這樣驚人的貨運量。”DHL亞太地區客戶解決方案和創新部門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副總裁Leonora Lim告訴記者。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國際航協”)呼籲即刻為新冠肺炎疫苗運輸做好準備。國際航協理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亞曆山大·德·朱尼亞克先生(Alexandre de Juniac)說道:“確保疫苗的安全運輸是全球航空貨運的世紀使命。”

常態時期,航空貨運在疫苗運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新冠疫苗投入使用,航空業也將迎來巨大挑戰。然而,航空業當前的慘狀已經無需再次強調,航司裁員、暫停運營或倒閉,飛機停飛。新冠疫情暴發導致出行需求銳減,各國實施邊界管控,航空業成為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旅遊行業數據分析公司Cirium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已有約43家航司暫停運營或倒閉。

國際航協發出預警,認為空運疫苗可能存在嚴重的運力限製,因此敦促各國政府立即開始與行業相關方進行周密規劃,為新冠肺炎疫苗獲得批準和投入市場時做好充分準備。谘詢公司埃森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從9月12日到9月25日的兩周內,全球航空貨運量同比下降22%。

那麽,麵對航空運力削弱,人員流失,全球航空運輸如何調整運力來應對如此緊迫且大規模的疫苗配送?

TIACA認為,“將客機和客艙用來運載貨物有助於略微提高運力,不過並非每種類型的貨物都可以在這種條件下運輸。另外,運力的調整還需要考慮到疫苗生產地點、溫度要求、可用的基礎設施、疫苗分發策略以及許多其他因素。”

國際物流巨頭AIT Worldwide Logistics全資子公司Unitra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總裁Andrew Schadegg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持較為樂觀的態度,“雖然航空業目前遭受重創,但是一旦有一款有效的疫苗問世,航空公司會再次崛起。運輸需求的激增,可能會迫使航空公司將大量閑置的客機投入使用。”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相應也會導致運輸費用的上漲。尤其是考慮到客機通常可以運輸25噸~30噸的貨物,約占單個寬體貨機運力的25%,僅出於貨運目的而運營這些飛機將需要更高的費用。”Schadegg補充道。

溫控瓶頸


疫苗有著嚴格的溫控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儲存和運輸疫苗的溫度通常在2℃~8℃下,如百白破疫苗等;部分疫苗可以在-25℃~-15℃的零下溫度環境下保存,如脊髓灰質炎疫苗、卡介苗等。

但就新冠疫苗而言,一些正在臨床試驗後期階段的疫苗生產商均透露需要更嚴苛的溫度控製。比如,Moderna預計其疫苗的運輸存儲溫度應為-20℃;輝瑞透露與BioNTech合作開發的疫苗的溫度要求則為-70℃~-10℃。

TIACA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溫度將是運輸中的最大挑戰之一。一些製造商已經表示需要低至-80℃~-20℃的溫度,這遠低於目前大多數藥品在運輸中的標準溫度,通常為2℃~ 8℃。”

為確保在運輸和倉儲過程中保持疫苗的效力,這對於傳統上在約2℃~8℃下配送疫苗的現有醫療供應鏈提出了新的物流挑戰。“(新冠疫苗運輸的)關鍵點就是冷鏈,而觀察疫苗對冷鏈的敏感性可能也是我們確定優選疫苗的一種方法。”Kinch向記者強調,任一環節有所差池都可能對疫苗本身的穩定性和免疫原性造成損害。

“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在熱力學定律下,所有複雜的分子最終將降解、聚集或發生其他變化。如果溫控不到位,這可能會對疫苗是否繼續起作用以及疫苗指導免疫反應的方式是否發生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免疫係統攻擊人體內的正常組成部分,若是引發人體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性反應,都會是毀滅性的。”Kinch解釋道:“這也是為什麽需要證明疫苗短期和長期有效性的原因。”

如果未來有效疫苗需要極端低溫環境,現有的醫療物流是否有辦法應對?

記者了解到,當前的疫苗運輸中主要采用主動冷卻(使用冰櫃等製冷容器)與被動冷卻(加入幹冰等製冷劑)兩種方式。Schadegg表示,在製藥行業中,上述極端低溫的要求其實也並非罕見,主要是通過裝有幹冰的特殊容器控溫,後者能將溫度控製在-79℃左右,現有的某些冰櫃也能達到這種低溫範圍。不過,他認為,不同溫度下的包裝、冷卻液(如幹冰)以及溫控容器可能將是運輸中潛在的瓶頸。

正如TIACA在采訪中指出,“實際上,世界上並沒有足夠的主動冷卻容器來運送所需的新冠疫苗,用於運輸的被動冷卻容器將必須依靠大量幹冰來控製溫度。

但是,出於安全原因,每種機型都隻能使用有限的幹冰,從而限製了運送疫苗的數量。

我們希望,隨著產量的增加,未來可以研製出穩定劑,讓疫苗可以在更高的溫度下進行保存。”

據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0%的疫苗因冷鏈係統問題被浪費掉。

對此,供應鏈谘詢公司LLamasoft的集團產業戰略副總裁Madhav Durbha博士提出,通過利用仿真技術,企業和機構可以測試其供應鏈策略以確保物流網絡的韌性。“仿真技術將預測供應鏈中潛在的故障點,讓企業和機構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可以在疫苗誕生前預先規劃有效的供應鏈策略和替代策略。”Madhav Durbha擁有佛羅裏達化學工程博士學位,有著20年的供應鏈產業研究經驗。

冷鏈存儲

當疫苗順利運輸到目的地後,如何及時有效地分發給當地民眾進行接種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分發工作的首要是保證公平。世衛組織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起始階段的疫苗供應將受到限製,如果不能公平地管理疫苗的分發,那麽可能存在某些地方囤積而某些地方極度短缺的現象,價格也會因此而飆升。”

該機構於9月21日發布的“COVID-19疫苗公平分配機製”中提到,一旦證明一種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並已獲準使用,所有國家最初都將按人口規模20%的比例獲得相應的劑量,疫苗接種將從最優先的人群開始(即一線醫務人員、急救人員和患嚴重疾病的高風險人士等)。後續階段,如果供應限製仍然存在,則將考慮疫情嚴重性,采用權重分配的方法。

以美國的分發流程為例。9月16日,美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發布了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其中覆蓋了疫苗分發工作。當中提到,希望為人們接種新冠疫苗的醫院、診所、藥房或其他醫療機構需要首先加入這一計劃,與CDC簽署協議證明有足夠的醫療空間、設備和人員。一旦有效疫苗問世,這些場所再向當地衛生機構申請疫苗劑量,當地衛生機構確認後向CDC發送疫苗訂單。如此,疫苗分發流程構成一個閉環。

接踵而至的一個問題是,若疫苗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在當地,尤其是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國家和地區,如何儲存?

公開信息顯示,Moderna疫苗要求以冷凍液形式存放於10劑量的小瓶中,若有幹冰,可以存儲在冰箱或運輸容器中,在正常的冰箱溫度下最多保存2周。一旦在室溫下,它必須在6個小時內使用;輝瑞疫苗的要求就更加嚴苛,該疫苗以五劑量的小瓶裝,需每五天更換幹冰。冷藏可保存48小時,在室溫下隻能保存6小時。

疫苗的存儲和分發還取決於多種因素,Gandhi認為,冷鏈存儲設備容量和疫苗的熱穩定性要求等都包含在內。

“UNICEF最近已安裝了4萬多台冷鏈設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太陽能技術,安置在設施薄弱的社區中。”

“溫度可能是主要問題,在氣候溫暖的地區以及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有限的地區,疫苗分發將麵臨最大挑戰,例如非洲、南美和亞洲的部分地區,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需要采取特殊措施來確保疫苗的分發。”Leonora Lim告訴記者,“需要考慮創新的包裝和被動製冷解決方案,創新的運輸方式來覆蓋交通不便的地區,以及單向包裝的回收和廢棄物管理。”

2015年,作為加強疫苗供應鏈和實現免疫公平性及覆蓋麵戰略的一部分,UNICEF、GAVI和其他合作夥伴啟動了冷鏈設備優化平台,這一價值4億美元的項目旨在到2021年升級56個國家和地區的現有冷鏈設備,同時支持應對傳染病暴發的疫苗相關工作,而今新冠疫苗已經囊括在內。

截至2020年6月,GAVI已為41個低收入國家購買了超過43000台疫苗冷藏櫃,該設備是專門為發展中國家而設計,許多設備有遠程溫度監控器,用於跟蹤其性能。“如果最終的疫苗確實要求超冷鏈,我們還將支持這些國家建立超冷鏈。實際上,這些超冷鏈並非史無前例,埃博拉疫苗對超冷鏈的要求很高,在埃博拉暴發期間,GAVI幫助剛果東部輸送了300000劑疫苗。”GAVI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嚴陣以待

當疫苗試劑推入接種者身體的那一刻,關於這一大流行病危及生命以及向更大範圍蔓延的擔憂或許將暫告一段落,但疫苗的普及並非止步於此。疫苗從何而來、經誰之手、誰接種了疫苗、接種後有何反應……一係列後續的追蹤至關重要。

世界銀行全球衛生產品質量保證指導委員會主席Tom Woods曾表示,新冠肺炎疫苗和治療方法亟待圍繞跟蹤序列化產品建立可追溯性係統,這是提升透明度和效率的一個重要工具。在這一點上,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還需要跟上。

“我們正在與WHO合作幫助並改善對疫苗的追蹤。”Gandhi透露,“在COVAX機製的框架下,UNICEF和GAVI支持使用一種通用語言或編碼在整個供應鏈中追蹤疫苗。如歐盟、美國、土耳其、日本、印度、阿根廷、韓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使用的一種常見編碼是GS1。”

(注:GS1是由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建立的編碼體係,擁有一套全球跨行業的產品、運輸單元、資產、位置和服務的標識標準體係和信息交換標準體係。)

在即將交付需求迫切的新冠疫苗之際,協調全球衛生供應鏈需要各方的努力。“這項工作將需要包括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Kinch強調。

“UNICEF與泛美衛生組織周轉基金(PAHO Revolving Fund)一道,將代表COVAX 機製為92個中低收入國家采購和提供疫苗。”Gandhi說道,“除了監管機構外,疫苗製造商、國際貨運代理、海關官員、當地運輸和倉庫供應商、醫療保健和供應鏈專業人員都應發揮重要的作用。UNICEF已經建立了全球貨運代理和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網絡,正在與物流專家合作,以確保考慮到預期的數量和冷鏈需求,將疫苗運輸放在優先位置。”

與此同時,整個物流領域也在尋求聯合,共同麵對即將到來的運輸挑戰。“TIACA與IATA、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FIATA)和國際機場協會(ACI)正在密切接觸,並且呼籲與WHO和GAVI等進行開放式合作。”TIACA告訴記者,“我們已經了解醫藥托運的空運供應鏈要求和航空貨運業相關各方的反饋,具體將在年底與行業共享。”

除了上述政策指導者外,物流提供商也已嚴陣以待。據Leonora Lim介紹,DHL與國際衛生機構、非政府組織及22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方政府達成了合作,並建立了全球跨部門的工作小組,做好監督和升級工作。Lim認為,基於過去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物流基礎架構和流程,在時機成熟時能夠滿足新冠疫苗運輸和分發的規模和範圍。

據外媒報道,國際物流巨頭UPS正在美國建設“冷凍農場”,重點布局-80℃的冷凍箱,這些農場將容納600個冷凍箱,每個冷凍箱能儲存48000劑疫苗。公司還將在南美洲、英國和德國布局更多的冷凍箱。此外,DHL Global Forwarding也在公告中表示,已經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開設了20000平方英尺的醫療專用設施,其溫度箱分別有15℃~25℃、2℃~8℃和-20℃的規格。這些設施臨近空港或者海港區域,便於國際運輸配送。

國內來看,複星醫藥已與國藥控股簽署關於BioNTech mRNA疫苗的物流戰略合作協議。除國藥、上藥、華潤等傳統醫藥物流龍頭外,順豐、京東等物流企業正步入新冠疫苗冷鏈運輸這一戰場。

全球疫苗運輸分發戰役,一觸即發。

記者手記 | 國際協作仍是關鍵詞

北半球逐漸迎來寒冬,隨之而來的是疫情“第二波”的強勢反撲,對疫苗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強烈。

隨著多款疫苗陸續進入臨床三期試驗階段、國產滅活疫苗進展好於預期等捷報頻傳,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預見一款有效疫苗的問世,而保證快速有效地運輸和分發疫苗就是抗疫之路的下一站。

在對各方的采訪中,可以感受到,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空前規模的緊迫需求給新冠疫苗物流供應鏈各個節點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多方合作是所有人的主張和共識。這場“戰疫”中所有的參與者,包括政府、衛生機構、貨運組織以及物流提供商,正在結成統一的陣線,最終目標是實現疫苗的快速運輸和公平分配。

正如受訪者在采訪中所談到的,在這個時刻需要的是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雖然前路還有崎嶇,但在國際社會的合作之下,戰勝疫情的曙光已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