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老人婚戀調查:七十而愛,下半場愛情靠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連下了幾天的雨,難得大晴天

道外阿拉伯廣場上愈發熱鬧



橫貫廣場的是一根長達百米的“紅線”,紅線前擠滿了頭發花白的老人們,你要還以為都是為子女相親的操心爹媽,那就錯了。站在“老年組”資料卡前,戴著花鏡、弓著背、端著小本認真記錄的都是給自己找對象的老年人。

這些奔走相親的老人中有一部分是70歲以上的“大齡老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哈市各類相親機構中注冊會員中約有25%的是60—70歲,有5%——10%為70歲以上。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高齡老人來相親征婚人數逐年攀升。



配圖來自攝圖網

年過古稀,七十而愛。對於他們而言,愛情早不再是“近處燈火,遙遠星河”的浪漫,子女、房子、財產、疾病都成了砝碼與絆腳石。無法逃避的現實和出乎意料的勇氣,在他們晚年生活的歲月裏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跡。記者曆時近一個月,走訪了我市幾大婚介機構,並麵對麵采訪了多位70多歲的單身人士,將他們的生活與心路記錄下來。

逐年增長的10%

秋日裏中午陽光正好,在成行成列資料卡前的“人堆兒”裏,74歲的劉成是個幹淨利索的老頭兒,身穿深米色夾克衫,頭戴小黃帽,連運動鞋的白邊兒都擦得一塵不染。斜挎小包,他說就是為了裝記錄小本和筆。



“幾乎每周都來,還要再去一次南崗的‘老革新街教堂’廣場,看看有沒有新人。”劉成家住江北,江南江北一來一回就要大半天,可他從來沒覺得麻煩。“反正也呆著也沒事,就當出來溜達鍛煉身體了!”他告訴記者,這個小本本如今已經快記滿了,大概有100多人吧,其中見過麵的有三四十人吧!現在走出家門相親的老人確實多了,而且有增加,每周來都會發現有“新來的”。

老奚太太婚介所負責人叢澤洲說,目前60歲以上的會員約有500人左右,最大年齡的已經76歲了。而且最近幾年,高齡單身老人來注冊會員呈上升趨勢,平均以10%的速度遞增。“單身老人們現在也都想開了,老了老了,找對象不丟人。”他說,還有一些老人是兒女陪著來的,和朋友閨蜜一起搭伴來的。

哈報社婚姻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每次舉辦相親會都頭疼,一些老人拿著自己的資料不管不顧地就粘在會場裏,甚至有人袖子上沾滿了透明膠,迅速地爬到展台上,將自己的資料卡粘在最顯著的位置。“甭管歲數多大,其實都怕寂寞,想找個伴。”他說。

就是過夠了“一盤菜吃一天”的日子

孤獨、寂寞、疾病是單身老人最難熬過的三道關。三年前,劉成的老伴因病去世,獨生子長年出差在外。有時進屋他會不由自主地喊一嗓子“我回來了”,卻發現這個家根本沒人,過了大半年才回過來神。老伴在時,他是甩手掌櫃,工資全交,換洗衣服會給擺在床頭,如今他學會了收拾家裏,還學會了做飯炒菜,隻是讓他發愁的是“一盤菜能吃一天”。老了、老了,一個人的日子不好過。真正定下來要“再找一個”是一天晚上,他看冰箱裏有半瓶兒子前幾天回來喝剩的飲料,琢磨著倒掉可惜,自己喝了。後半夜劉成的肚子就疼得不行了,家裏又沒有藥,多虧兒子的一位同學半夜給送來藥。“當時我就是死了,都沒人知道啊!”劉成現在說起來依然後怕,兒子也從那以後一直催他再找個老伴,有個照應。

為了這個“照應”,72歲的王阿姨在老伴去世8年後,終於想通了,走進了相親的行列。女兒在國外,自己一個人晚上睡覺不敢關燈,雖然有妹妹們和好友的陪伴,可也是“有時有晌”,更多的時候還是要一個人麵對,尤其是晚上,總是擔心自己別突發什麽病,要不“一下過去”都沒人知道。

“自己還偷偷地坐公交車,去考察了好幾家養老院,盤算著真有動不了那天,就搬進去住。”王阿姨說,前段時間,聚會上,遇到了也是喪偶的一位閨蜜,閨蜜一直誇“後老伴”的貼心,也鼓勵王阿姨勇敢地去追求幸福。

“我們這個年齡去找另一半,其實就是想互相做個伴。”王阿姨說,一個人做飯啊,真難,一個土豆炒出來都一大盤子,兩頓飯一盤土豆絲都吃不了。老伴、老伴,老來才是伴,王阿姨過了古稀之年越來越意識到與年齡成正比的內心脆弱,愈發感覺到身邊有人陪伴原來如此重要!

男女各有”硬指標” 老年相親也有鄙視鏈

在老年相親圈裏,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大約男女比例1:4,也就是男士更吃香。

說到相親,73歲的陳阿姨低下頭,搓著雙手,有些無奈,“現在的老頭,60多歲想找50多歲的,70多歲的想找60多歲的,而80多歲的想找70歲的,自己又不想找年齡差這麽多的,還要花很多精力去照顧對方。”她歎了口氣說,無論多大歲數的,都想找比自己小十歲八歲,甚至更年輕的。七十多歲的女士屬於老年相親圈中的“大齡剩女”。在單身老年朋友交友圈裏,這樣一條“相親鄙視鏈”同樣存在。

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子女成家獨立生活、工作穩定的>子女沒結婚、沒穩定工作的;有單獨住房的>和子女擠在一起的;公務員、事業單位退休的>企業退休的……



作為多年的”紅娘”叢澤洲發現男女雙方在相親過程中各有“硬指標”,醫保、勞保“雙保”肯定是起步杠。男性對於女方的年齡、相貌、身高等更在意,而女性更在意男方有沒有單獨住房、退休金、子女是否經濟獨立、兩個人今後共同生活能承擔多少生活費。女方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年齡在60——65歲之間,體態勻稱的有退休金的;而男方中最歡迎的就是退休金5000元以上,有兩室一廳以上住房的。

和年輕人一樣,老年人在相親中也沒有放鬆對彼此的要求,甚至為了節省時間都是電話裏先開門見山地先互問幾個關鍵問題,如果“過關”了,才約會見麵,否則都以“那以後再說吧”來結束談話。70歲的張建國半年來注冊了會員後,幾乎每天都有相親電話,有女方聯係他,也有他主動聯係的,最多的一天,他接過5位女士打來的電話。接電話他有自己的原則——說實話,免得將來被埋怨;聽著條件不行的,趕緊結束談話,不浪費時間。約會一般會選在江邊或是公園,時間一般訂在10點多,談得不錯,張建國就會主動提出一起吃個午飯,這也是他的一個小考驗,“看看女方會不會搶著付錢!”他認為小事見人品,如果百八十塊錢,女方都能主動付錢,說明不愛占小便宜,讓他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士悄悄地在飯店收款處壓了100塊錢……



下半場的幸福沒有現成的

劉成走進相親圈一年多了,至今還沒找到合適的老伴,他認為原因主要卡在生活費上。4000元的退休金,他要幫兒子還1000元貸款,餘下的還能拿出1500元,作為和老伴的生活費。“可現在男方拿出2000元作為生活費,這是個起步價。”劉成說自己也不是和這500元差價較勁,實在是因為擔心有個病、想出門旅遊、人情往來等方麵的錢預留不夠。

愛情在老年人眼中是什麽?許阿姨沉默良久,回答“值得依靠”,她也是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找到了老孫——這個值得她依靠的人。

在愛與真心麵前,一切相親規則都有失效的時候。她和老孫剛接觸時,也總會不自覺地和自己已故的原配老伴相比,甚至看中老孫也是因為他瘦瘦高高,有幾分像原配老伴。開始時兩個人也拌嘴,她是急性子、外向,愛張羅事兒,老孫則是慢性子,內向。直到老孫查出了胃癌,他趕她走,說要搬到女兒家去住。可火爆脾氣的許阿姨卻沒有發作,默默地收拾起他摔碎的碗,手術前後,天天守在醫院,病友們沒人看出他們是僅婚齡9個月的半路夫妻,都誇許阿姨伺候老伴誰也比不上。

從那以後,兩家兒女每周必聚,身體恢複後,老倆口每天拉小車手牽手去早市。漸漸地老孫越來越像許阿姨,而許阿姨也越來越像老孫。兩位老人都盡量“收著”自己的性子,遇到矛盾就好好說。今年還訂好了三亞的機票,要去貓冬當候鳥老人。



像許阿姨和老孫這樣,靠自己努力,兩個人朝著一個共同目標努力,創造幸福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劉成會托老友買來正宗的東北椴樹蜜,約會時給對方帶上一小瓶,他也會收到一盒巧克力、水果作為回禮;王阿姨在相親條件時加上了“人家的房子是人家兒女的,我不惦記”;想獲得一個夕陽紅的晚年,不是各種硬件條件的堆砌,沒有現成的一個人就站在那等著你,給你想要的幸福。

“現在兒女也都想開了,隻要老爸老媽高興,找個伴也未嚐不可,還能有個人照應。”哈報社婚姻服務中心的盛老師建議,老人相親尋覓愛情的過程,更應該看重性格、脾氣、修養、愛好這些“軟件”,不要總和周圍人比較,比著比著,愛情就跑了。兩個人能否走到一起,不是緣分決定人,而是人決定緣分,兩情相悅才會在白頭時再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