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6.2億,請來4位影帝2位影後,《雲圖》引進內地為何票房慘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01、

魯迅先生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無數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

一個人一生大約會遇到800萬人,會和4萬人打招呼,會和其中的3600人熟悉,會和其中的275人形成牢固的朋友圈,會對其中25個人怦然心動,然後因為機緣巧合隻能對不到一半的人表白真心,在談了5次戀愛後,最後和1人攜手走完一生。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是別人的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朋友或敵人、榜樣或陌路人……

這些身份構成了一個個完整的“我”。



我們來這人世走一遭,這800萬人,這800萬種社會關係就是我們走過的痕跡、活過的證據。

可這個世界目前的人口大約有70億,這個世界存在過的人類超過了1000億。

除去那800萬真實發生的社會關係,我們和剩下更多活過的人有關係嗎?

我們和他們沒見過麵,沒產生過一絲交集,甚至彼此都生活在不同的時代。

會不會有某種“冥冥之中”的力量將我們聯係在一起?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會不會聽到遙遠的繁星傳來遠古的呼喚?



皮哥相信,這一切是存在的!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接受采訪時,被問道:你這輩子有沒有被什麽事情感動過?霍金的回答是:遙遠的相似性!

就像一朵星雲跟另外一個星雲,一個黑洞跟另外一個黑洞,這兒的地脈跟那兒的地脈,這種相似讓他感動。

02、

在電影世界裏,描寫的幾乎都是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兒女情長、江湖恩怨……

可對於霍金口中的那種“遙遠的相似性”卻很少觸及。

為什麽?因為太過玄妙

即使是蝴蝶效應,也必須有蝴蝶扇一下翅膀,才能引起地球另一端的海嘯。

而“遙遠的相似性”,沒有傳播的媒介,依靠的就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力量

2004年,小說《雲圖》出版,這部小說就生動詮釋了“遙遠的相似性”。



小說的故事由6個環環相扣的故事組成,時間跨度從19世紀到後末日時代,地點則是全世界各地。

故事1是日記格式,發生在19世紀南太平洋小島上,記錄了冒險家亞當航行的經曆。

故事2是信件格式,講述了1930年前後音樂家羅伯特逐漸沉淪的過程。

故事3是小說形式,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懸疑故事。

故事4是自傳形式,故事類似於《飛越瘋人院》,講了一位老人的逃亡計劃。

故事5是科幻類型,講述了克隆人星美的反抗之路。

故事6是口述曆史,講述了末日後住在山穀裏的人對過去文明的探尋。

6個故事風格不同,內容不同,人物更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故事1的日記被故事2的主角發現;

故事2的主角給故事3中的物理學家寫過信;

故事3的小說被故事4的主角拿到;

故事4拍成的電影被故事5的克隆人星美看到;

故事5的克隆人成了故事6後末日時代被供奉的女神。

更重要的是,6個故事,6個時代的人們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對強權進行抗爭,用生命的代價換取愛與自由,然後在時代的泥淖裏苦苦掙紮!





於是6個波詭雲譎的故事,6個關於人性永恒不變的主題,湊成了一幅絢爛無比的雲圖六重奏。

《雲圖》小說出版後,有許多人想把它拍成電影,最後都紛紛作罷。

為何?難度太大!

小說不同於電影。



小說中,6個故事采用不同文體,這樣讀者很容易區分,可以很自然地在故事間切換;

6個故事是按章節劃分的,先從故事1講述到故事6,是“上扣”的過程;再從故事6講回到故事1,這是“解扣”的過程,整個閱讀體驗有一種回環往複的對稱美,讀者也有足夠的時間回味和思考。



可拍成電影就不同了,電影是用影像畫麵代替文字的。

我們看書最常用的一個動作叫“翻書”,翻書前後故事是連貫的,思維也是連貫的。



可我們看電影常用的一個動作叫“切鏡頭”,鏡頭切太多,故事就會被切得稀碎,而且每個鏡頭還無法像小說那樣均勻,小說呈現的結構美感自然被破壞殆盡。

03、

2012年,華納兄弟瞄準了這個燙手的山芋,鐵了心要把《雲圖》拍成電影。

為了把這部燒腦神作拍得通俗易懂,製片團隊煞費苦心,不僅請來沃卓斯基姐弟(當時還隻是姐弟,代表作《黑客帝國》)和湯姆·提克威(代表作《羅拉快跑》、《香水》)共執導筒,又找來湯姆·漢克斯、吉姆·布勞德本特、雨果·維文、休·格蘭特4位影帝,此外還有哈莉·貝瑞、周迅兩位影後參演,這些大咖加盟是為了將原著中的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





同時他讓同一撥演員換上不同的妝容,出演了6個故事中的角色,這樣就形成一種“我在前世見過你”的宿命感,一個演員拿一份兒錢,演6個角色,這個導演真是精打細算的好手。



2013年1月,因為中國商人的參投和對中國市場的看重,《雲圖》頂著“燒腦神作”的標簽登陸內地院線,1.02億美金的成本(按當時匯率合人民幣6.2億)讓內地觀眾忍不住停步駐足,周迅的參演也讓影片多了一份吸引力。



可是出於多方麵考慮,內地版時長從172分鍾生生剪成了134分鍾,一部如此複雜的電影,少了38分鍾,自然意味著它的品質要大打折扣。

最終這部事先被吹上天的神作折戟,內地票房1.7億元,遠遜於同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殺機》。



而在全球市場,完整版的《雲圖》也表現一般,幾乎在全球各個市場遭遇撲街,最終全球票房僅1.3億美元,考慮到1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分賬到手得虧損數千萬美金。



04、

僅從觀感上說,《雲圖》的確是很難看的。

如何形容這種觀影感受呢?

類似於你打開電視,6個頻道正在播放6個不同類型的俗套電影,你拿著遙控器不停在6個頻道間切換,3個小時後,你疲憊不堪地關掉電視,腦子一團亂麻,這就是看完《雲圖》的感受。



3個小時,6個故事,平均每個故事就半個小時,某種程度上,《雲圖》更像一個30分鍾小短劇的合集,而導演還“故作聰明”地將這部合集切得稀碎,最後一鍋亂燉。

在第一次觀影中,皮哥一直在找周迅到底演了幾個角色,最後忙著找演員了,故事信息都錯過了,信息量太大,也是它不好看的原因。



但是從電影革命的角度,它卻是一部神作,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神作不一定好看,比如被譽為影史第一檔的《公民凱恩》,它給電影界帶來的技術革新遠遠大於電影本身。

《雲圖》也是一樣,它真正要挑戰的是電影敘事的極限,它要展現的是鏡頭難以捕捉的那種不可描述力量,它要探討的是超越時空的一些人類永恒不變的精神內核。





一句話說,《雲圖》具有一種“高級”的氣質。

在這種氣質的感染下,即使你沒有看懂,依然不明覺厲,依然認可這是未來電影應該發展的方向。



在豆瓣上,這部片打分8.1分,這是一個頗為“曖昧”的分數——水準之上,神作未滿

這一絲未滿,需要時間的積澱,若幹年後,當更多的電影人試圖電影革新時,這部片子一定會被重新提起,被後來者一遍遍頂禮膜拜。



很可惜,將近8年過去了,《雲圖》依然沒有等來能欣賞它的一批觀眾,但我們不急,用薑文的話說,“讓子彈繼續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