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抵押掉上海獨棟洋房,借1300萬到鄉下造房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2016年,邢永恒租下了江蘇昆山的四個宅基地,

最初隻想作為民宿經營。

沒想到光建造就花了3年的時間,又趕上疫情,

至今仍沒有正式營業。

夫妻倆和三個孩子,

卻從上海西郊搬到了鄉村生活。





建造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

他曾向親戚、朋友借錢、

還二次抵押了上海的獨棟花園別墅,

最終才衝刺完成。

親手建起了6棟房子、三個院子和2畝農田。



現在,三個孩子不玩電子產品,

每天逗鵝、爬山,

夫妻倆也為孩子們選擇了最近、最便宜的學校,

“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邢永恒每天5點起床,

到田裏逛一圈,便開始喝茶、打坐,

一周、甚至一個月才去一次上海的辦公室。

“上海那種,一定要怎樣的狀態消失了,

腳踏實地的把每件事做好,

生活就會慢慢地呈現出它該有的樣子。”

撰文 張翔宇





計家墩村位於江蘇昆山,是依著農田而建的鄉村,整個村子被水係包圍,與澱山湖、澄湖相連。這裏,距離上海市中心,開車大約是1個半小時的車程。

30歲那一年,邢永恒和太太一起創業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因為工作強度非常大,邢永恒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們交流。做了快10年家庭主婦的太太也開始對他有了一些意見。





“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廣闊的空間,最後我覺得那好吧,不如我們一起去鄉村造個家園。”

2016年,這四個宅基地招租,邢永恒果斷簽了下來。“做在門口的台階上,抽了兩根煙,覺得就這樣幹了,回去就把定金付了。”



舍棄生活了20多年的上海,

一家五口搬到鄉村定居

大學畢業後,邢永恒一直在比較大型的事務所做建築設計,可以說是享受到了房地產行業興起的紅利。



改造後的無象

2009年,他和太太一起創業開公司。因為生了第一個孩子,太太不再做建築師,而是當起了全職太太。之後的三年多,邢永恒獨自將公司的規模發展到了20多人。

過去的七、八年間,他接手做過很多大型酒店、辦公樓的設計,生意做的也算是風生水起,工作強度、壓力都非常大。家裏的水電維修、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都是太太一個人承擔。

村落景象

邢永恒出生在浙東的一個小山村,記憶中的藍天白雲,每天在門口等父母歸來的場景,一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腦海。“越是壓力大,這種場景越真實。”

在2015年,一個木工向邢永恒推薦了昆山的錦溪鎮。因為小時候在窯廠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看到田野裏高聳的大煙囪,他一下子就中意了,決定到這裏造房。

為孩子們建造的小土丘

這塊區域位於村子的北側,占地和院子加起來一共有4畝。門前有一條河,北麵正對著一大片田野和樹林。站在院子裏,眼睛裏完全看不到遠處的房子。“對在城市生活了20多年的人來說,能擁有這樣的一片天地,是很奢侈,很奢侈的。”



和親戚借錢、二次抵押上海的獨棟花園別墅

花3年才造完

改造後的新家,一共有6棟房子,南北各兩棟,東西各一棟。還有一個茶空間、一個雜貨鋪,以及10間客房,是對外開放的。

室外亭子

最初,邢永恒隻想造一個民宿。為了不吵架,夫妻倆提前商量好了分工,“就當是第4個孩子,這個孩子我負責生她來養,運營的壓力便落在了太太身上。”

2019年9月改造完成,太太開始著手打理,她每天要接送三個小孩,還要從上海到這裏布置,來回5個小時,堅持了兩周就有點扛不住了。太太提議如果要她繼續經營,全家必須住過來。

上海的獨棟別墅,孩子們在花園

邢永恒和孩子們在田間

邢永恒一直很眷戀鄉村的生活,所以在上海的住所就曾一路西遷。從法租界的老洋房,搬到上海西郊的一個獨棟花園別墅,花園麵積有近300多平方。2020年初,夫妻倆決定,一家五口徹底搬離上海,到鄉村開始嚐試新生活。

搬過來之後,又趕上了疫情,一家人日日夜夜呆在一起,所以民宿遲遲沒有正式對外營業。

邢永恒在鄉下的工作室

很多人問過邢永恒,改造無象花了多少錢,他都坦言自己並不清楚。一直都是錢用完了就去賺,來不及賺錢就去借錢,然後接著造,到最後一年,隻能通過親戚、朋友,乃至將上海的獨棟花園別墅二次抵押進行資金的籌備,最後才勉強衝刺造完。

“你要問我投資了多少錢,我隻能計算現在欠了多少,粗略的估算大概在1300萬左右。”



把祖父老宅的石頭、家鄉的山土搬進新家

改造後的空間,是一個合院,因為有三個不同的高差,站在中心庭院根本望不到盡頭,是中國傳統空間裏“曲折有情,意猶未盡”的感覺。



推開一扇老木門進來,迎麵看到一塊自然的山峰石,依著它做了一個照壁,下麵有一個小水池,隱約可以聽到潺潺的流水聲。

中心庭院因為原本的一棵桂花樹,所以保留了下來。整個院子全部是青石板鋪地,用了大約580多片,都是專門從浙江溫嶺拉來的。





穿過一條南北向的巷子,正對著一大片田野。北院的東北角做了一個小湖麵,布置了一些自然的石頭,養了一些水生植物和金魚。依著水麵做了兩個亭子,是希望能在這種虛虛實實中感受到無邊無盡的田園,但又有一種歸屬感。



邢永恒還租下了2畝農田,親自種了一些應季的蔬菜,不用化肥、也不用農藥,基本都是自然生長的。大大節省了買菜的時間,偶爾朋友來,還可以用新鮮的蔬菜招待他們。疫情期間,也做到了自給自足。





靠近西側的一棟土坯房,是整個無象唯一一棟沒有經過設計的房子。三開間,中間有一個小天井,北邊是太太相對私密的一個茶室,她經常在這裏打坐,或者一個人喝喝茶。

地下酒窖

南邊改成了讀經房,偶爾也會在這裏接待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太太盛園說:“因為我有了自己的茶室,先生也覺得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心裏才能平衡。所以在地下做了一個酒窖,存放著他的50多罐紹興黃酒。”

造房的40噸山土,是從邢永恒的老家拉來的,還有祖父老宅拆下來的一些石頭。這棟房子,是他年近70 的父親,帶著工人一起蓋起來的。“用泥土蓋房,是中國古人最原始的一種做法,很多人都以為是老房修繕的,其實並不是。”



40歲的人,開始拚爹了

入口的老門,是邢永恒花了好幾個月,才從蘇州吳中區的木頭市場找到的。沒做過多的處理,清理後上了一層木蠟油就裝上了。推開門,會聽到嘎吱嘎吱的聲響,還刻意做了一個60公分的門檻,抬起腳邁進來,會增加一點儀式感。



從大約三年前,邢永恒就開始收集一些古樸的民間家具,主要來自山東和蘇州。最終收集的10個老涼床,沒有繁瑣的線條,很多橫梁都是彎的,但看起來很特別。

他把其中一張的床腿鋸掉了10公分,擺在了辦公室的角落,他常常坐在上麵打坐,甚至會睡個午覺,非常舒服。



院子裏的樹,基本上都是移栽的。因為從市場買樹價格太貴了,他便拜托朋友到村子裏打聽,最終在一個拆遷農民的院子裏,找到了一棵青櫸樹、一棵桂花、兩棵柿子樹,全部移栽了過來。

整個空間打造完成之後,他又花三個月找到了一棵高大的香樟樹,“吊機把它吊到老房子前,落下來的一瞬間,突然覺得整個院子活了。”





設計方案大改過一次,最初安排了20個房間。但他發現,鄉村的美在於能夠讓人停下來,坐下來感受陽光、感受氣象的變化,所以全部推翻重做。現在,公共空間幾乎占滿了所有房子的一樓。



建造中,孩子們在無象

太太盛園,負責了所有房間的布置,比如家具、燈具的選擇。房子快完工的時候,因為汙水管需要清理,隻有小孩才能下去。“其實下麵挺臭的,當時隻有9歲的老大,主動要求幫忙,我挺感動的。”

建造的最後一年,邢永恒基本天天待在工地,跟工人師傅們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但有一段時間,因為經濟壓力大,他覺得自己近乎到了一種失控的狀態。

建造中,邢永恒與父親

後來,年近70的父母先後到了這裏,父親開始帶著工人下地施工,最後三個月母親也開始幫工人買菜、燒飯。

“40歲的人,為了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把父母叫到工地,是非常於心不忍的。但在沒有退路的時候,是家人給了我支持。我現在覺得,自己也是能拚爹的人了。”



能每天逗鴨、逗鵝,

對著田野發呆,是非常奢侈的

位於西北角房子的一層,是一家五口生活的空間,大約有90平米。有一個大客廳,靠近院子的一側是大大的落地窗,正對著一片田野。

布置的比較簡單,中間擺了一張長條形的木桌,太太常常在這裏練字,孩子們也喜歡坐在這裏看看書,或者跟媽媽做做手工,很溫馨。



小孩子天然是好動的,因為計家墩沒有山,邢永恒專門為孩子打造了三個小山包,他經常陪孩子在這裏追逐、玩耍。

現在,三個孩子每天會逗逗鴨、喂喂魚,或者到山坡上發會呆。偶爾還會帶著城裏來的小朋友,到整個村子裏閑逛。經常到了飯點就找不到人,還要挨家挨戶的打電話。





每天早上,是邢永恒最享受的獨處時光。5: 00起床,先到院子裏晃一圈,或者到田野裏逛一逛,一個人看著太陽從東邊升起,聽著旁邊的雞叫,之前在上海的那種,一定要怎樣的狀態完全消失了。

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泡個茶、打個坐。他也沒有刻意的學習,隻是想讓自己靜下來。很多難題,打坐的時候順便就想通了。

“因為這裏的早晨太美了,所以不忍心睡懶覺。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讓自己的腦袋空掉,人也就不那麽急躁了。”



選最近的、最便宜的學校

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為孩子選怎樣的學校,是很多家長都糾結的問題。但搬到這裏以後,選離家最近的、最便宜的學校,是夫妻倆的擇校標準。

邢永恒陪伴孩子們玩耍

最開始,夫妻倆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分歧。因為邢永恒是獨生子,性格比較容易緊張,孩子摔一跤,他就心頭一緊,但太太反而覺得沒關係。

搬到鄉村,夫妻倆相處的時間變多了,磨合的次數也多了,他反而被太太改變了。現在孩子的教育,太太為主,他為輔。



家裏沒有電視,孩子也基本不玩電子產品。一家五口一起吃早飯,夫妻倆會陪他們下棋、畫畫,還會一起到田裏摘菜,吃過晚飯,會一起在田間散散步。晚上8:30就要上床睡覺,作息也變得更規律了。

夫妻倆覺得,把時間都花在送三個孩子去學校的路上,對大人的生活也是負擔。“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重點。”



最初要到鄉下造房,父母是不理解的,他們覺得在上海有公司、有大房子,生活已經非常滿意了,為什麽非要到農村造房?

“其實對於孩子們,反而很難界定他們是喜歡農村還是上海。因為父母在哪裏,他們就在那裏,父母生活的放鬆,孩子也會從容、自在,這就是古話說的言傳身教吧。”





搬到鄉下之後,很多10年沒見的同事,都不遠萬裏的來拜訪他。他們覺得自己還在上海拚命的加班、畫圖,你老邢為什麽這麽厲害,40歲就過上了這樣的生活?

但邢永恒覺得,花三、四年造這樣一個房子,大部分人看到的是建成後的樣子,卻沒有看到光鮮生活背後的付出。

現在,他基本每周、甚至兩周才去一次上海的工作室,並不算逃離上海。他覺得,和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往後退了再進來看,才能發現城市的美。



很多來過的朋友都問邢永恒,大家都是開門做生意,你為什麽要把大門關上?他說:“一直把心打開,人會覺得累,但把房門關上,把心打開,是一種享受。

這個村子,又叫理想村。什麽是理想生活?其實就是你內心的一種平靜和從容,腳踏實地的把每件事做好,生活就會慢慢地呈現出它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