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堪比1998!對比組照,可見武漢 22 年防汛變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今年上半年戰疫

武漢被盛讚為“英雄的城市”

總會提到“98抗洪”這一曆史壯舉

眼下,英雄的武漢人民

又麵臨著堪比1998年的汛情考驗

22年過去了

現在的防汛與當年的抗洪相比

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7月11日,長江日報9路記者

探訪1998年抗洪的9個險段

龍王廟險段:

水漲得很快,但守堤人不慌



7月10日,從空中鳥瞰,龍王廟親水平台沒入水中,沿江大道機動車道與大堤相隔的長江水位齊平。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現在水位高,遊泳很危險。”11日下午,長江救援誌願者隊小紅帽支隊隊員湯皓棟,正在勸說市民盡快離開漢口江灘。此時,長江漢口站水位28.38米,水位標誌雕塑半入江水中。

水位急速上漲。11日上午,市防辦發出“江灘封閉管理”通知。下午3時,漢口江灘三陽廣場除工作人員外,一片空蕩。

“這水感覺比2016年來得更猛。”市江灘辦工作人員稱,在江灘工作這麽多年,從未看過這麽高的水位,防汛形勢很嚴峻。

嚴峻形勢下,曆史險段龍王廟親水平台,正承受著江水的不斷衝刷。站上龍王廟觀景台遠眺,兩江交匯、清濁交融,江麵更顯得寬闊。

江漢區水政監察大隊的李萍正在進行一天的巡查。雖曾經曆1998年的抗洪,但李萍還是對眼下這場來勢凶猛的洪水感到意外。“漲得太快了,上個星期,下麵還能走人。”李萍指著腳下的親水平台說,“現在景觀燈都淹了一半,圍欄全部在水裏了。”

1998年,李萍被抽調進工程組,用沙袋等工具處置滲水險情。為了隨時做好搶險的準備,他睡在旁邊江漢賓館的會議室裏,兩個月沒有回家。

1998年大水過後,龍王廟綜合整治工程鳴鑼開工,“擴展口門,改善河勢,除險加固,綜合治理”,萬裏長江打響了“力鎖龍王”的戰鬥。1999年夏,龍王廟綜合整治工程竣工,次年景區建成。

緊隨其後,全市展開規模空前的堤防整險加固工程。

麵對滔滔洪水,李萍表示心中並不慌張:武漢已建設形成三級以上河道堤防808公裏,形成了漢口、武昌、漢陽三個獨立的防洪保護圈以及新城區14個防洪區(8個防洪保護區和6個防洪區),城市綜合防洪體係不斷完善。

武漢是長江中遊重點防洪城市,每年強降雨集中期正值長江、漢江武漢段高水位運行期,外洪加內澇,城市麵臨巨大壓力。

“戰大汛必須行動得早。”市防辦相關負責人稱,武漢曆來把防汛當成天大的事。

7月6日5時,我市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Ⅳ級提升至Ⅲ級。6時30分,又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Ⅲ級提升至Ⅱ級。短短一個半小時,防汛應急響應級別兩次升級。這天,“90後”盧斌已經在四官殿碼頭防汛排漬值守點守了兩天。

汛情就是命令。盧斌每天和同事輪班展開24小時的拉網式排查。眼到、手到、耳到、腳到、工具物料隨人到,堤頂、堤坡、堤腳逐一查看。

Ⅱ級響應一級戰備,很多工作要走在前麵:盧斌每天會研究預警預案,查看雨情、水情,進行汛情分析,巡完堤,他也會和同事交流查險整險的經驗技巧。



1998年,龍王廟江段閘口基本采用閘板條加黃土的封堵方式。 長江日報記者喬馳 翻拍



如今,龍王廟江段閘口厚重的鋼閘門底部加有橡膠條,可更好防止滲水。 長江日報記者喬馳 攝

“長江水位曆來是百姓關注的重點。”盧斌說,長江幹堤是確保一城安瀾的關鍵,自己年輕,但也必須站好這班崗。

漢口江灘,有一座高達37米的防洪紀念碑,每每抬頭仰望,就會將人們帶回1954年那場聲勢滔天的鬥爭中。

在龍王廟,1998年夏天的故事至今傳唱。一塊一米多寬的黑板曾立在武漢龍王廟閘口,“生死牌”三個紅色大字和“誓與大堤共存亡”的誓詞鮮豔奪目。誓詞下麵,是16個急匆匆寫上的名字。

“曆史證明,武漢是座英雄的城市,現在的我們也能證明。”李萍說,雖然眼下防汛形勢嚴峻,但各項人力物力都已到位,巡防人員心裏“不慌”。

入梅後的7輪強降雨,四官殿碼頭周邊並未出現明顯漬水。盧斌說,經過大量投入,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排漬能力都顯著提高,城市變得更好了。

隨著他的目光,一道大堤分割城與江。高漲的江水高出地平麵,城市的馬路上車來車往。

“曆史讓我們警惕,也給我們經驗。”市防辦相關負責人稱,在全市的統一部署下,各級防汛機構履職盡責、共同努力,有決心有信心打贏這場防汛戰,確保城市無恙。

江岸堤角肉聯廠一帶:

堤壩加高加固,防汛能力升級



李國雄曾經值守的閘口,如今已引入機械式閘門。長江日報記者陳俞 攝

“那年抗洪,江水已經漫過了護湖坡,上漲的水位直逼閘口,達到1米多高。”11日,江岸堤角肉聯廠沿江地段,52歲的李國雄站在長江邊感慨。1998年,“抗洪英雄”王占成就是在這附近一帶發現潰洞,避免了大堤決口,保衛了整座城市。

李國雄是武漢肉聯廠的老職工。武漢肉聯廠沿江而建,1998年抗洪期間,該單位承擔了沿江段1000米左右防汛工作。當時,肉聯廠派出三四百人,組建閘口、巡堤、搶險突擊隊。李國雄是其中之一,負責值守閘口。

“當時的護湖坡都是泥土,堤壩也沒現在這麽高。擔心出現管湧,最開始大家在坡上砍了幾天草。”李國雄回憶,值守時,堤壩上幾乎1米就站有一個人,所有人24小時盯著地麵不間斷巡查,生怕哪裏出現滲水。

20多年來,每一年汛期李國雄都會來堤壩上值守。7月6日,武漢防汛啟動Ⅱ級響應後,丹水池街道發動沿江12家單位,分段負責防汛值守。李國雄再次加入進來,和同事輪班巡堤。

“現在堤壩加高加固了,土堤上也鋪上了水泥。以前用黃土堆成的閘門,現在換成了機械式閘門。”李國雄說,“相比以前,現在的防汛能力幾乎提升了百倍。”

武昌江灘月亮灣段:

改造後的混凝土防洪牆更加堅固



長江幹堤武昌江灘月亮灣段。長江日報記者肖僖 攝

“你看,這段就是‘98抗洪’之後留下來的老堤防。”7月11日下午,在武昌江灘月亮灣閘口附近,來自徐家棚街誠善裏社區的巡堤員餘三本、邵義、陳明華和李剛巡堤至此處時,特意向長江日報記者介紹道。



巡堤員查看“98抗洪”留下的老堤防。長江日報記者丁越強 攝

記者現場看到,這段剩下的老堤防長度不足50米,掩埋在一堆泥土中,緊挨老堤防處,是現在新修的高大堅固的混凝土堤防洪牆。在武昌江灘月亮灣城市陽台施工現場,還新建了800多米的鋁合金移動裝配式防洪牆,在原有堤防基礎上加高2米。



巡堤員檢查裝配式防洪牆。長江日報記者丁越強 攝

下午3時,長江水位達到28.38米,每隔一小時,值守點防汛值守責任牌上的水位數據就會及時更新。記者看到,相比於4天前的水位,武昌江灘月亮灣碼頭的三級平台已完全被江水淹沒,江邊著名的“鎮江牛”雕塑底座已被水淹了三分之二,僅剩下一個“鎮”字露出水麵。巡堤員們沿著武昌江灘月亮灣段來回巡查,實時監測水位上漲情況,仔細檢查堤防、地麵是否有滲水,加固堤防外圍的隔離設施,禁止非防汛人員進入江灘公園。

在集裝箱改造的值守點,房間內配備了空調、電風扇,還儲備了小紅旗、救生衣、救生圈、雨衣、雨靴、充電式手提燈、鐵鍬、鎬、卷尺等各類防汛物資,為應對汛情變化提供充足的物資保障。

巡堤員邵義曾經曆過1998年抗洪:“那時候的武昌江灘月亮灣段還是一段土堤,防汛值守點就是用彩條布搭一間臨時簡易工棚,條件非常艱苦。”他回憶,幹堤兩邊的房屋大多還是一層平房,土堤頂部比房子都高。

本世紀初,武昌月亮灣段整體實施江灘景觀提升工程、防洪設施“二合一”綜合改造,原來的土堤改造成為更加牢固的混凝土防洪牆,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長江幹堤月亮灣段是武昌險段,這裏守住了,武昌防汛壓力就小多了。”巡堤員餘三本介紹,近年來,隨著江灘防洪設施的升級和不斷加固,堤防更加堅固,臨江大道也更寬闊了,現在的防洪條件改善了很多,跟上世紀末不可同日而語。

“防汛當前,作為黨員,必須衝鋒在前,關鍵時刻頂得上。我們有信心守好大堤,打贏這場防汛保衛戰。”他堅定地說。

諶家磯西堤:

如今堤壩承受水位可達30米



如今的諶家磯西堤,水麵離堤麵仍有一定距離。長江日報記者陳俞 攝

“當年險情發生時,水漫到和堤麵齊平了。眼看著快要破堤,在880米長的險段,上千名村民日夜奮戰,用沙袋壘起1.5米高的防護牆,守住了堤壩。”自1998年抗洪搶險後,胡國紅每年都會帶著隊伍,駐紮堤壩。

胡國紅從小在諶家磯長大,現為江岸區諶家磯街道新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回憶,1998年汛情發生後,諶家磯鄉所有婦女兒童轉移到了市內學校,整個諶家磯全麵戒嚴,隻出不進。當時,1000多名青壯年組成搶險突擊隊,守著堤壩保衛家園。

起初,胡國紅負責在諶家磯北堤值守。沒過多久,臨近的諶家磯西堤發生險情,朱家河的水就要快漫過堤壩,根據指揮部命令,他和上百名青壯年村民迅速奔赴西堤搶險。當時沒有土,他們就去菜地裏挖黃土,裝在沙包袋,扛起來就往堤壩跑。大家在堤壩上守了1個多月,搶過好幾次險,才算沒讓洪水漫過堤壩。

1998年後,諶家磯西堤進行了加寬加高加固,目前堤壩可承受水位達30米。記者來到西堤,現場看到,河水水位離堤麵仍有約1米距離。“以前防汛,累了隻能睡大棚,條件非常艱苦,現在能通電,條件更好了。堤壩也加高加固,值守這些天,基本上沒有發現險情。”胡國紅說。

漢江水口險段:

曆史險段3次加固,守護堤後百姓家園



水口險段石碑簡介。長江日報記者蔡欣星 攝

漢江在這裏彎折,形成一個銳角,漢北河在此匯入,故名水口,成為漢江曆史險段。1998年,洪水幾近堤頂,數千人日夜值守,用人海頂住了洪峰。

當年,張翠英還是水口大隊的一名出納,她也加入到駐守水口險段的隊伍中。當時的漢江幹堤都是泥巴路,沒有護坡,水位最高的時候,坐在堤頂上能洗腳。“一起風,就吹著江水湧向大堤,嘩啦啦的,心裏其實很害怕。”

22年後,再上水口險段的張翠英波瀾不驚。22年間,漢江大堤堤腳加固過三次,坡身做了護坡,路麵完成硬化。更讓她安心的,還有隨時可知曉的水位、雨情等防汛信息,而在22年前,每一天的水情數據,隻有第二天一早才能知道。

水口堤防所所長魏錦介紹,1998年特大洪水後,除了對大堤進行過多次加固,修建隔滲透牆,近年來還架設了8個攝像頭,連接到智慧水務係統,為防汛決策提供更精確、便利的信息。

記者在魏錦的手機上看到,打開智慧水務的APP後,可以隨時看到水口險段每一處的水位水情、人員巡邏、車輛進出等全部情況。“手裏有糧,心中不慌。”魏錦說,盡管汛情複雜,但今時今日的情況已經和1998年相比有了很大變化,科學防汛,做好充足準備,一定會守好水口險段。



張翠英(右二)與隊友巡堤。通訊員聶淑銀 攝

礄口24.5險段:

堤岸穿“盔甲”,無人機巡堤

7月11日下午4時,按照值班安排,礄口區水務和湖泊局河道堤防管理所所長張堅再次走上了24.5險段,進行巡堤查險工作。

24.5險段是礄口區的四大險段之一,長約700米,地處漢江易家墩河灣凹岸,該堤段因主洪衝刷左岸坡腳,造成堤外無灘地,曾經多次發生崩岸、滲水險情。

“1998年時,這裏經常發生散浸和管湧。”張堅今年49歲,是一名參加過1998年抗洪搶險的“老兵”。1998年抗洪搶險時,張堅27歲,還是負責張公堤河段的一名段長。張堅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當年,因為24.5險段堤外有民垸,堤內有村落和廠房,他和同事被抽調到此進行巡堤值守,每天都要沿岸巡查。

長江日報記者跟隨張堅走上堤岸,漢江水已經沒過了樹木的一半。“1998年時,水位至少要比現在高1.5米。”張堅指著水位說。由於長時間的浸泡,堤岸出現了散浸和管湧,張堅和同事一起用沙石布袋及時進行了封堵,並未出現重要險情。

1998年後,市區多次對該堤段進行了改造。2002年,整個漢江沿岸的四大險段均進行了整險加固。在24.5險段處,堤岸不僅做了隔滲處理,還進行了護坡改造,在原有的土堤基礎上,加蓋了15厘米的墊層和12厘米的六角塊,為堤岸穿上了一層厚厚的“盔甲”。



7月11日下午4時,24.5險段處,漢江水已沒過樹木的一半。通訊員黎瑞 攝

“現在堤岸比以前要牢固很多,人員力量也充足。”張堅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雖然漢江仍處於漲水期,預計水位還會繼續上漲,但該險段有12名工作人員徹夜守護,搶險物料也已經準備充足,大家都有信心做好防汛工作。

張堅說,現在礄口區22個閘口,已經有8個用上了最好的拚裝式鋼閘門,還有9個用上了橫移式的鋼閘門,封閘迅速,不易浸水。“無人機也加入了我們的巡堤隊伍,高科技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仗。”

武湖大堤孫教險段:

550米反濾壩消除管湧隱患



武湖大堤孫教險段背水麵已修建反濾壩,值守人員正在巡堤。長江日報記者劉娜 攝

7月11日,記者探訪黃陂區灄水武湖大堤塘埠口和孫教兩處老險段,自1998年之後陸續在河堤迎水麵修建了防浪台,背水麵修建了壓浸台,同時對河堤進行加高培厚,達到了堤防防洪設計標準。記者在大堤上看到了時刻保持緊張狀態的張來飛正在巡堤,“接下來幾天會有連續強降雨,需時刻嚴防大堤出現險情”。

張來飛是區河道堤防工程管理總段技術員,他回憶,1998年塘埠口曾出現3處管湧群,湧水高度達半米高,接到巡查人員報告後,張來飛和防汛突擊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沙袋圍堰、用土袋砌成牆……經過2小時搶險化險為夷。“大堤一側是滔滔洪水,另一側則是密集的村莊和農田。隻有24小時巡堤查險、備勤值守,心裏才踏實。”張來飛說。

孫教險段也曾出現過管湧險情,往年采用回填沙袋、碎石的方法度汛。2019年,區水務部門在該險段背水麵修建了550米的反濾壩,使管湧隱患得到徹底解決。“下層是粗沙過濾,中間碎石形成反壓,上麵鋪上鐵網固定碎石。防汛能力大大提升,今年入汛以來還沒出現過管湧、散浸等險情。”下午1時,華嚴寺村副主任宋誌衛和5名村民在孫教險段查看大堤有沒有滲水,有沒有管湧等險情,“每一段堤都要仔細檢查,確保河堤穩固。如果發現問題,立即上報處理”。

武金堤楊泗磯段:

備料全部上堤,隨時應對險情



武金堤楊泗磯段。通訊員王小宇 攝

“我第一次接觸楊泗磯段,是上世紀80年代,30多年過去,這一曆史險段在加固後,保險係數更高了,1998年和今年都沒出現險情。”7月11日,54歲的陳武生一麵奔走在15.7公裏長的武金堤上,一麵向記者解說,黃沙、瓜米石、塊石、封口石等沙石備料已全部上堤,隨時應對險情。

陳武生是“老防汛”,1985年從武漢城建學校防洪專業畢業後,便投身到洪山區防汛工作裏。他介紹,楊泗磯是自然因素形成的險段——它恰好處在長江迎流頂衝的位置,迎水麵也無江灘緩衝,江堤便直接受到江水的衝刷,曆史上曾出現過險情。

1998年,陳武生受命來到楊泗磯防汛。得益於黃土堤的牢固,楊泗磯並未出現管湧等險情,僅有部分地段出現散浸,防汛工作有驚無險,順利通過“大考”。此後,武金堤於新世紀之初啟動加固工程,包括楊泗磯在內的15.7公裏長堤,預製六角塊重新修正,迎水麵完成坡麵固化;背水麵也修建了二級壓浸台,浸潤線得以大大延長。

今年武金堤防汛吃緊,陳武生再度受召上堤,成為武金堤防汛抗旱分指揮部的技術專家,他再次奔走在江堤上,處理武金堤段的緊急險情。“江南泵站等穿堤建築、楊泗磯段是我們重點關注的險段,目前沒有險情。但隻要有空,我們都會仔細查看,督促巡堤人員不能掉以輕心。”陳武生說。

長江幹堤江夏四邑公堤:

六棱塊護坡片石護岸,有效防止崩岸險情

11日下午4時,長江江夏段水位漲至29.06米,超過2016年的最高水位0.02米,在長江幹堤江夏段致富險段上彩旗獵獵,江夏堤防管理總段綜合業務科負責人呂強勝正在堤上搭建防汛帳篷,曾參加1998年抗洪防汛的他告訴記者,如今的大堤和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1998年,26歲的呂強勝在長江幹堤江夏四邑公堤譚家窯段工作。“1998年的大堤堤麵寬隻有6~8米,堤麵上是毛渣路,有的地方還有泥巴,大雨過後要用毛渣填補坑窪,保障路麵暢行。”呂強勝介紹,2000年後,堤麵擴寬至12米左右,險段有40米寬,堤上都是混凝土路麵,兩旁鋪著草皮。

呂強勝回憶,1997年底正在對大堤迎水麵實施幫坡工程,部分堤坡還是泥土坡,為了防止洪水衝擊,他們在堤麵鋪上彩條布,將樹枝綁成垛,用鐵絲連成排,固定在離堤岸2~3米的位置防浪。“當時大堤迎水麵上大部分地方用的是片石護坡存在縫隙,江岸邊都是泥土,現在六棱塊護坡更加牢固,片石護岸有效防止崩岸險情發生。”呂強勝說。

“防汛條件也完全不一樣,1998年我們都是用手電筒,隻有險段和涵閘才能掛上馬燈,現在我們在堤上通了防汛專用電,每隔一個電線杆安裝了照明燈。”呂強勝說:“前麵是洪水,身後是家園,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守住大堤,保衛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江夏堤段專防人員查看滲水處。長江日報記者張奔設 攝

一組1998年武漢抗洪照片,喚起你22年前的記憶



從漢口看過去,黃鶴樓和武昌城區仿佛漂浮在江水之上。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漢江長江交匯處,南岸嘴建築都還在。從這裏看龍王廟沿江大道轉彎處,江水水麵高度明顯高出路麵高度。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武昌漢陽門江邊,江水高度也在路麵之上。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暴雨連連,江水猛漲,長江水位遠超警戒水位,長江水麵比主城區路麵都高出一米以上,導致江水倒灌,城市內澇嚴重。這是江漢路上人們以車為舟出行。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建設大道與新華路交會口一帶的人們。長江日報記者劉洪洋 攝



建設大道與新華路交會口一帶的交警和人們。長江日報記者劉洪洋 攝



漢口洞庭街的早點攤。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部,打針看病的人們隻能這樣出行了。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洪山區天興洲已成一片澤國,政府工作人員劃舟給困在屋裏的村民送食品。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武昌區武惠堤,許多抗洪搶險隊員火線入黨,宣誓人在堤在,誓死保衛家園。 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



漢陽黃金口,日夜不分的搶險。長江日報記者梁超 攝



丹水池出現嚴重險情,官兵在現場搶險。長江日報記者張寧 攝



洪山區左嶺鎮防汛險段,岸邊豎著“生死牌”,立下軍令狀,確保大堤安全。長江日報記者田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