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1000元怎麽生活?低收入群體決不能被遺忘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具有較大社會話語權的人,譬如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媒體記者、微博大V等,還應本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原則,多為弱勢群體發聲。

6月3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煙火重聚:中國個體經營戶新冠疫情下的複蘇》報告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經濟學家蔡昉,再度提到了“中國6億人月收入1000元”的有關情況。

此前,這一事實經由李克強總理之口首度進入公眾視野,在國內輿論界引發了大量與貧富差距相關的討論,激起了不小的波瀾。蔡昉以知名學者身份重提此事,並由媒體廣泛報道,一方麵再次將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貧富差距這一關鍵社會議題上,另一方麵,也對有關數據作出了詳細解析,讓我們看到了統計論斷背後的具體現實。



在發布會上,蔡昉介紹道:根據收入對全國家庭進行五等分,最低的20%家庭平均收入大概隻有580多元,中間偏下的20%家庭平均收入大概也隻有1300多元,兩者加起來占全國家庭總數的40%。因為低收入家庭的人數往往偏多,這些家庭在全國人口中的占比超過40%,這便是“6億人月收入1000元”的大體數據來源。相比於“6億人月收入1000元”的整體描述,蔡昉提供的具體數據,不僅更有力地證明了總理提出的論斷毫不誇張,也讓我們看到了“20%的家庭平均收入不到600元”這個更加驚人的事實。

對於這樣的事實,不論是政策製定者、學術研究者還是普通社會成員,都應該有清楚的認知。畢竟,隻有確保廣大低收入群體能在當下得到足夠的關注與“實惠”,我們才能為中國的經濟與民生發展穩住節奏,找準方向。中國的發展,是全體十四億中國人民的發展。在這條發展的道路上,確保低收入群體不“掉隊”,才能讓中國行穩致遠。



應當看到,相比於廣大低收入群體龐大的人口基數,他們在輿論空間中擁有的話語權是相對較小的。畢竟,在真正的低收入群體中,很多人連上網的能力與餘暇都不具備,遑論在報刊雜誌上發文論道。也正因如此,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6億人月收入1000元”的發言,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震撼。

在這種情況下,蔡昉身為專門研究國民經濟的領域內專家,在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論壇上特別強調低收入群體的現況,可謂是對低收入群體話語權的有力補強。他的發言,不僅提醒了與會學者應更加關注這部分國民,也在社會上激發了公眾對低收入群體的更大重視。從這個角度上看,蔡昉的發言值得我們為其“點讚”。



對於有能力,有見地,有誌於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而言,為那些在收入端處於弱勢地位的平民百姓發聲,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一份美德與榮耀。為此,那些具有較大社會話語權的人,譬如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媒體記者、微博大V等,還應本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原則,多為弱勢群體發聲。

麵對“月入1000元”的6億同胞,我們還希望能有更多人像蔡昉這樣,時不時便站出來為此說上兩句。隻要這個話題能保持“熱度”,低收入群體便能得到更多關注,貧富差距問題也便有望得到更好的解決。為此,廣大有識之士還應行動起來,對弱勢群體多加關懷,從而將輿論引向更理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