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之旅人”:隔離14天錯過油菜花期 至少損失6萬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一年之中,劉忠華隻有4個月呆在家鄉。其餘時間,他帶著蜜蜂從南往北追趕花期,采集最新鮮的花蜜。22年養蜂生涯,劉忠華跑遍了全國所有的蜜源地,也習慣了和蜜蜂相伴漂泊。

這是劉忠華最困難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國範圍封村封路,他和蜜蜂困在雲南長達一個月。飼料告急、蜜蜂接連死亡、下一場花期臨近,蜂農們焦急不已。

近期,農業農村部接連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將轉場蜜蜂納入生活必需品應急運輸保障範圍,解決蜂農轉場放蜂難、飼料運輸難等問題,推動養蜂業全麵複工複產。



公安縣的蜂農在蜂場中取蜜。受訪者供圖

疫中“斷糧”

每年9月至次年2月是蜜蜂的越冬期和春季繁殖期,也是喂養飼料的關鍵階段。這段時間全國花期還未開始,蜜蜂沒有天然食源,蜂農要用飼料把蜜蜂喂飽養壯,全年的收成才有初步保障。“養蜂就像打仗,糧草充足、兵強馬壯,仗才能打得好。”劉忠華形容。

劉忠華是湖北荊州公安縣的一名蜂農。去年12月20日,他和50戶蜂農駕駛滿載蜂箱的卡車,早早來到離家1500公裏的雲南南華縣準備春繁。這是他們每年南北大遷徙中至關重要的第一站。如果順利,劉忠華帶來的265箱蜜蜂將在春繁期間擴張到6倍,為全年轉場采蜜打下基礎。

山西臨汾的賀福平也帶著蜜蜂來到雲南呂合鎮春繁。夫妻兩人每天早上7點一直忙活到晚上11點才休息。春節前,賀福平的蜜蜂從最初的180萬隻繁殖到了近300萬隻,看著自家蜂場中的熱鬧景象,他對今年的收成有了些底氣。

一切似乎都按計劃進行著。但劉忠華與賀福平沒有料到,一場疫情突然席卷全國。

“1月我聽說武漢出了個厲害的肺炎,很快雲南也出現了病例,沒想到病毒傳染性這麽強,我們都害怕了。”劉忠華說,最初當地村民很少有人戴口罩,於是他盡量不出門。本以為疫情很快就會過去,狀況卻急轉直下,各地開始封村封路。劉忠華帶來的備用飼料告急,購買的花粉因道路封鎖一直運不進來,這讓他倍感焦慮。

“養蜂的老師傅都知道,春繁期間蜜蜂的基數一定要養起來。春繁喂不好,蜜蜂的後代隻會越來越不行,全年的繁殖、采蜜、產蜜都會受影響。”為了達到最佳喂食效果,除了白糖,還要給蜜蜂輔以花粉和蜂蜜。飼料緊缺之下,劉忠華隻能在當地通過各種渠道攢來白糖勉強喂養。

2月中旬,雲南農民開始給油菜噴灑農藥防治蟲害,這讓蜂農們的處境雪上加霜。“不怪人家,我們要養家糊口,他們也是。”為了錯開雲南的農藥噴灑期,劉忠華和同鄉的蜂農每年會在2月10日前後返回湖北老家,也能讓蜂群采食家鄉剛剛開放的油菜花。但由於疫情期間村鎮封鎖道路,湖北又是重災區,他們今年延遲了1個月才返程,損失慘重。

劉忠華的蜜蜂因農藥中毒死亡了三分之一,直接損失近兩萬元。加上飼料不足,蜜蜂在春繁後期一直處於饑寒交迫的狀態,繁殖狀況不良,估計今年收入將減少十幾萬元。

遭遇困境的並非劉忠華一人。賀福平2月初從雲南楚雄預訂了兩噸白糖飼料,由於外地貨車進不了他所在的呂合鎮,飼料一直沒發貨。賀福平隻能四處找蜂農“借糧”度日,勉強撐了10天。

蜂農們彈盡糧絕之際,國家和地方接連發布了幾項政策。

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緊急通知,明確將轉場蜜蜂納入生活必需品應急運輸保障範圍,要求盡快打通養殖業所需物資下鄉和產品進城進廠的運輸通道。

22日,雲南省農業農村廳緊接著發文,要求全省組織排查轄區內養蜂情況,做好生產管理服務。將轉場蜜蜂納入生活必需品應急運輸保障範圍,提供綠色通道。為養蜂戶解決飼料短缺等各種現實困難和問題。

3月初,劉忠華與賀福平等人的飼料問題基本解決。劉忠華和同鄉的蜂農立即著手返鄉,全年的轉場搶蜜大戰才剛剛開始。由於春繁的耽擱,接下來的時間一刻也不容鬆懈了。



轉場時,

劉忠華用來裝蜂箱的卡車。受訪者供圖

轉場遇阻

劉忠華養殖的是意大利蜂,這種蜜蜂繁殖能力強、產蜜快、經濟效益高,是國內多數蜂農的選擇。但由於飼養規模大,需要廣闊的蜜源,一旦蜜源地花期結束,蜂農就要將蜂場遷移到下一個花場。“過了花季,千萬張嘴要吃飯,人工喂飼料成本太高,所以非要跟著花期趕場。”劉忠華說,他和公安縣的200多戶蜂農,每年都要帶著蜂箱長途奔走,由南向北“追花奪蜜”。

這種養蜂方式稱為“轉地養蜂”。我國是世界第一養蜂大國,蜂群數量超過900萬群。國家蜂產業技術體係首席科學家吳傑估算,按照蜂農人均養蜂30群來算,全國約有30萬名蜂農,其中至少半數需要轉場養殖。據公開報道,每年我國蜂農多數轉場超過5次,平均每人轉場距離超過3000公裏。

蜂農都有自己固定的轉場路線,這是多年跑出來的經驗。按照原計劃,劉忠華應在2月上旬帶著蜜蜂返回湖北公安縣采油菜花蜜,3月底奔赴宜昌追柑橘花期,5月初到山西臨汾趕槐花,月底轉場東北采集椴樹花、荊條花蜜,7月上旬到內蒙古搶向日葵花期。9月初,他將和蜜蜂回到湖北老家,結束一年的奔波。

由於今年在雲南延誤了行程,返鄉前劉忠華就計劃要在家鄉呆到4月15日,讓蜜蜂在下一次轉場前吃飽肚子。不過,返鄉過程的艱辛出乎預料。

按照防疫要求,劉忠華和同鄉的蜂農在雲南進行健康檢查,辦理健康證明並找當地村鎮蓋章。他們本以為有了證明,加上官方政策支持,可以順利歸程。但3月10日當天,眾人還是卡在了湖北公安縣下高速的路口,離家一步之遙。

“我們多數人的健康證明隻有雲南村鎮一級蓋章,檢查站點的人說缺少縣級蓋章,不能放行。人等得起,但車上的蜜蜂等不了。”情急之下,劉忠華和蜂農們聯係了當地交通局、農業農村局、縣長熱線,甚至把電話打到了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和防疫指揮部。經過四五個小時的溝通和協調,劉忠華與同行的40多戶蜂農終於帶著蜜蜂回到了家鄉。

“一下子感覺我們的命保住了。”劉忠華回想起當時,長出一口氣。



一次在東北放蜂時,

劉忠華遇到了彩虹。受訪者供圖

“擔心蜜源地不歡迎我們”

為解決蜂農轉場難等問題,3月12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切實打通堵點促進養蜂業全麵複工複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積極為蜂農轉場創造條件,糾正個別縣鄉封村斷路、一概勸返等做法,打通蜂農轉場“最後一公裏”。隨後,多地也下發了相關通知。

但各地的政策執行情況有差異,一些蜂農仍在進入蜜源地鄉鎮的“最後一公裏”遇阻。

賀福平原計劃3月中旬按往年路線到湖北荊州采油菜花蜜,但聯係當地村鎮後發現,即使有健康證明,外地蜂農進村仍需先隔離,蜂場也無法事先安置。這樣一來,就算到了蜜源地,也不能放蜂采蜜。“追一個花期隻有3天時間,第4天就別去了,其他蜂場都到位了。隔離完14天,哪一趟都趕不上了。”

目前賀福平仍然滯留在雲南,用飼料喂養蜜蜂,沒能完成第一次轉場。此時,各地的第一場油菜花期已經臨近尾聲。

他打算堅守到4月20日,隨後回到根據地山西,在運城趕第二場泡桐、蘋果和洋槐花期。由於錯過湖北的油菜花期,賀福平估算損失至少6萬元。兒子今年30歲,賀福平本打算年底用賣蜂蜜的錢加上積蓄給孩子置辦婚禮,並給小夫妻買套婚房,這一計劃眼瞅著泡湯了,“今年不賠錢就知足了”。

湖北、雲南多名蜂農向記者反映,遇到了跟賀福平類似的問題。對於日益迫近的下一次轉場,劉忠華也不放心,“目前還有一些村鎮沒有開放,我們湖北出來的蜂農,身份敏感,擔心蜜源地不歡迎我們。”

國家蜂產業技術體係首席科學家吳傑曾建議,疫情期間,蜂農轉場需事先選好場地,辦理好目的地村鎮準許落場手續後再出發。盡量與以前熟悉的蜜源地聯係,更容易獲得當地支持。蜂農自身應準備好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做好防護。同時配合當地政府的管理與協調,盡量減少與周邊人員接觸。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認為,解決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裏”難題,需要市縣村鎮聯動。“村鎮考慮的問題很簡單,就是村子的安全問題,這能夠理解,可以通過合理的防護措施,把外來蜂農安全風險盡可能降低。”張曉山建議,蜂農轉場出發地和目的地村鎮需做好對接,共享蜂農健康狀況信息,精簡流程,避免重複開證明,消除因信息缺失產生的疑慮。



3月24日

,江蘇南通,養蜂人查看蜂巢。圖/視覺中國

割舍不下的蜜蜂

雖然前景困頓,很多老一輩蜂農依然舍不得放棄。

劉忠華今年52歲,養了22年蜜蜂。1998年,他從嶽父手中接過養蜂的產業,師傅帶徒弟,他跟著老人從零開始學手藝。劉忠華回憶,那時養蜂人在村裏地位很高,賺得也不少,嶽父讓他跟著幹,他挺開心。

“從前看養蜂人能全國各地跑,羨慕這種自由。這些年離家在外,嚐遍了養蜂的酸甜苦辣才知道,辛酸太多了。”劉忠華說。22年間,他跑遍了全國所有的蜜源地。最遠的一次轉場,劉忠華跑了2400公裏,花了40小時。

讓他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非典時期。當年4月上旬,非典抗疫尚處於焦灼階段,劉忠華正帶著100箱蜜蜂在陝西鹹陽長武縣轉場。“那時候經驗不足,蜂養得不好,路線選得也不好,但就是膽子大。”

由於擔心感染,加上封村封路,信息不暢通,當年多數蜂農不敢出門。劉忠華沿著國道一路向北轉場放蜂,最後竟獲得了大豐收。“我前幾天還和朋友開玩笑說,大疫之年,說不定我們還能像當年非典時期一樣豐收呢。”劉忠華笑著說。不過,他最後把話頭一轉,“今年確實太難了。”

在劉忠華的家鄉,老一輩蜂農們幾乎都在堅守。近幾年由於收入下滑,也有少數人轉行養殖小龍蝦,但做了一段時間又回歸老本行。劉忠華也考慮過轉行,有人勸他年紀大了應該在家謀個穩定的行當,多陪陪家人,但最後他還是舍不得蜜蜂。“希望政府能在經濟上更多支持蜂農,至少讓蜂農能在今年的疫情中活下去。”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的通知提及,各地要統籌利用產油大縣獎勵、優惠再貸款和延期還本付息等現有政策渠道,給予蜂農適當支持。同時加大金融機構貸款投放力度,解決蜂農複工複產流動資金不足問題。

但長遠來看,如何形成自我造血成為養蜂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張曉山建議,蜂農家鄉的政府部門可發揮組織統籌優勢,幫助蜂農對接產銷渠道和平台。引進電商平台對接商家,幫助蜂農推廣產品,通過官方渠道向消費者公布可靠的蜂農產品銷售渠道,減少中間商環節。同時對接高校,引進專家資源為蜂農提供技術、銷售培訓,教授蜂農利用互聯網渠道推廣產品。

“雖然這些年困難些,但還是盼著蜂蜜價格回升,讓家裏過上好日子。”劉忠華說,放了大半輩子蜂,這種生活成了習慣,對蜜蜂也有了很深的感情。“一年到頭漂在外邊,對蜜蜂感覺比對孩子還親。每天晚上我都要看一眼蜂場,看到蜜蜂就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