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剃光頭,為什麽這次翻了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

可能直到現在,當地的宣傳部門也想不通:如此感人至深的策劃,為什麽翻了車。



青絲與淚水,犧牲與奉獻,多好的主題。

而且,盤來盤去,似乎是“零風險”——“剃光頭”這事兒,又不是第一個。從南到北,到處都在宣傳“鹵蛋之美”,廣大人民群眾都很感動,那就做個感動的跟進者。

姑娘們一坐,剃頭刀一響,攝像機一架……

於是,我們在評論區裏,在鋪天蓋地的推文裏,目睹了一場“正能量事故”。

2

知名的媒體人胡老師試圖稍微找點補。淩晨一點多,他夜不能寐寫了一個“善意的推測”:



可惜的是,這個推測實在千瘡百孔。

就拿劃線部分來說,每一句都能被輕鬆反駁——

“做出獨立判斷的權利”不是“做出錯誤判斷的權利”——堂堂一支醫療隊,應該知道光頭是否是“必須且急迫”。金銀潭的張院長還留著短發,前線的鍾南山院士也沒剃光頭,就連患者也沒有被弄成禿瓢。剃短或者剃光實際上是醫護人員為了工作便利的自行選擇,根本不是什麽“必須要做的事情”。

那麽,是誰覺得這件事“必須要做”?

“能夠說服並不造成心理傷害”就不應該被展示——就算被說服,就算願意,那剃了光頭直接去前線就好,為什麽要完整展示剃頭的過程?為什麽要被記錄?為什麽還要把頭發拿下來,在姑娘們的眼前晃一晃?這到底是避免心理傷害,還是造成心理傷害?



那麽,是誰覺得這件事情“需要展示”?

別做什麽善意的推測了。這裏頭,應該沒有多大的善意。

3

所有對犧牲的讚頌,都應該心懷善意。

但這個道理,許多人不明白。他們一直覺得,隻要讚美犧牲,人們就會被感動,然後就會萬眾一心、眾誌成城。

他們從頭到底都不肯想:這種犧牲有沒有必要,需不需要有人承擔責任。

有人把低效重複的指令自誇為“飽和式救援”,讓基層幾乎累死在一線;有人把身懷六甲的孕婦派到了救治現場,試圖再次營造一個“最美”的故事——這些人似乎並沒有能力看見老百姓的疑惑:

畢竟,這樣的感動,除了體現了一線的犧牲,也能體現指揮官的愚蠢

可能甘肅心懷委屈:女醫護剃光頭不是新鮮事啊,大家都在讚美,為什麽到我這裏就垮了呢?



幹這事兒的。想想。再仔細想想。你們的差異,到底是不是剃光頭

你們的差異是“意願”。

之前所有的“鹵蛋之美”,都是她們“自己決定這麽做”,然後她們自己在社交平台展示,或自拍,或記錄,然後媒體再轉發。我們所有的感動,都源於此。

如果她們展示的是笑容,媒體呈現的就是笑容;如果她們展示的是堅毅,媒體呈現的就是堅毅……從頭到底,絕對不會有一個鏡頭,像真人秀那樣去窺探她們的反應,甚至用剃下的頭發引導他們的淚水。

那不會讓人感動,隻會讓人覺得同情。如果你稍微熱血一點,你還會覺得憤怒:為什麽要欺負這些女孩子?

就像各地都做了一張100分的試卷,他們非要做101分——問題是,滿分就是100分,把101分甩出去,隻能證明在作弊——這可能比不及格更糟糕。

4

有些作者會寫一些二戰期間對法國女性的羞辱,或者孔子和子路的對話,旁征博引,說尊嚴,說平權……

我就不說那麽複雜了。幹這事兒的人,哪裏會想這些。

我相信,在未來,正能量的報道肯定會越來越多,許多策劃已經被擺在了桌麵上。“發掘先進典型、講好感人故事”總歸是一個硬要求。

那我就提醒兩件特別簡單的事:

第一個,咱們寫完稿子時,別隻給領導審,如果有可能,給自己的媽媽審一審。看看她什麽反應,聽聽她如何評論。問問她是不是感動,是不是認可,是不是憤怒,是不是有疑惑。

剃頭這個宣傳,讓你媽審,大概率能攔住。

有些策劃者已經許久沒接觸過公眾的情感了,請不要被他們帶著走。要知道,如果最後闖了禍,你還是得背鍋。

第二個,我以前就說過:



這個特別樸素的情緒,大家都有,下筆前一定要意識到。如果意識不到,那就說說進展,講講科普,不要妄圖“為了感動而感動”——那一定會翻車。

要知道,對前線的姑娘們來說,備足衛生巾,是比展示光頭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