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日產800萬隻為何仍一罩難求?工信部回應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29日消息,最近,有媒體報道口罩告急,一些醫院也就醫用口罩緊缺的問題向外求救。就此,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接受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采訪,回應相關問題。

  目前國內口罩產能怎麽樣?能否滿足全國疫情防控需求?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占全球約50%。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隨著疫情的蔓延,口罩的需求量爆發式增長。現在連很多偏遠農村地區的群眾都開始戴上口罩,如果人人都在用,每天還要更換,麵對這麽強大的剛需,短期內供給跟不上也在情理之中。工信部正在全力以赴克服種種困難,推動生產企業加班加點恢複產能。通過這段時間的努力,產量達到一天800萬隻以上,複工複產麵達到了40%,但要看到,恢複乃至擴大產能畢竟需要時間。我們除了國內的生產,也在推動國際采購,以滿足全國疫情防控需求。

  既然產能在恢複,為什麽還有很多群眾買不到口罩?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麵對疫情快速蔓延,每多生產一隻口罩,就是為百姓和醫護人員多一重安全保護。主管部門和相關生產企業不敢懈怠,紛紛加快與時間賽跑,確保口罩等重點防疫物資的供應。但受製於春節停產放假,相關生產企業絕大部分工人返鄉、原料停供、物流停運。臨時召回員工複工複產,乃至緊急擴大產能,要解決資金、工人、原材料供應等一係列問題,客觀上需要一個周期。

  此外,還有多種非生產性因素製約口罩的供給。比如鐵路調整部分線路、一些省際交通停運帶來的物流配送問題。比如這些口罩生產企業所在地陸續出現疫情。地方政府紛紛進行大量采購,向外調度的量在減少。為此,工信部建立了國家防控物資臨時儲備製度,對重點生產企業的物資直接調配,努力做到全國一盤棋,尤其是確保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防疫一線地區的供應。隨著近期口罩產能的逐步恢複,這種緊張局麵估計會漸漸緩解。

  作為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中國的年產量占全球約50%,這麽大的產能,為什麽沒有足夠的儲備?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口罩存在有效期,無論是廠商還是醫院,在非特殊情況時期,都不會有大量的囤貨庫存。對於N95口罩、防護服等,醫院通常也不會大量儲備。平日裏,他們會按照一定數額領取口罩,但這個數量隻夠保障醫護人員自己使用。很多醫院的醫用外科口罩庫存量大概在一個星期左右。

  麵對口罩等疫情防控重要物資吃緊的局麵,主管部門采取了哪些舉措紓困?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製成立後,工信部作為物資保障組組長單位,迅速召開物資保障組工作會部署工作。工信部成立了由工信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擔任組長的部內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動員全國工信係統組織各生產企業千方百計複工複產,1月23日,苗圩赴天津調研物資保障生產情況,1月26日,工信部派出五個調研組,赴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調研督導;二是建立國家防控物資臨時儲備製度,對重點生產企業的物資直接調配;三是引導電商平台控價、控流、合理投放;四是千方百計保證湖北防控物資的需求。

  當前正值春節放假時期,企業員工返崗、物資運輸等製約企業複產,防控物資供給還存在缺口,特別是醫用防護服供需矛盾突出。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大督促企業複工複產力度,充實人員力量到重點生產企業駐場督導,動用中央儲備加強重點物資臨時收儲,將出口企業符合國外相關標準的防護服用於國內,擴大國際采購解決國內需要。

  目前,廣大群眾特別關注N95口罩能否供得上的問題,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我們一方麵千方百計保生產,另一方麵,也呼籲社會各界正確認識N95口罩的科學使用問題。之前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新聞1+1》采訪時也提醒過,實際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防護,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的醫用型防護口罩,是能阻擋大部分帶有病毒的飛沫進入呼吸道的,在公共場合也就夠用了。N95口罩是在近距離麵對患者時所使用的,比如醫護人員每天在為患者診斷治療,得戴著這個,幾個小時換一下。所以大家不必因為恐慌心理而囤積N95口罩。

  有人反映,目前口罩存在抵達困難的問題,比如武漢都“封城”了,怎麽把口罩運過去?

  工信部有關司局負責同誌:運輸方麵工信部也在協調。目前武漢是最困難的,對於一些緊缺急用防疫物資的運輸,目前鐵路、航空、公路等方麵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和地方都有協調機製。針對武漢醫用護目鏡短缺問題,工信部從青島緊急調撥2萬副醫用護目鏡、5千個醫用隔離麵罩,已於1月27日20時10分空運至武漢,這批醫用防護物資將由地方有關部門盡快發放至醫護人員手中。另外地方政府也建立了防疫捐贈物資通關專用窗口,開辟綠色通道,指定專人一對一全程予以通關指導,確保防疫物資順利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