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仙去,也帶走了影視劇中的幾分地氣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李九鬆是滑稽戲演員出身,六歲即登台演出,是資深的曲藝家,但為他帶來最大聲名的卻是一部長壽的上海本幫情景喜劇——《老娘舅》。上海觀眾的“老娘舅”走了!曲藝家李九鬆病逝享年86歲



《老娘舅》海報。

在吳地方言中,“娘舅”有三層意思:一是血緣關係上的舅舅,二是指代善於調解家庭鄰裏糾紛的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男性,三是對交警的稱呼。老娘舅,則是第二層意思確鑿無疑了,前麵冠一“老”字,不但指的是善於燮理人情,還多了幾分親切。

雖說十裏不同鄉,但由於在家族關係中的超然地位,“舅舅”對家庭很多事務都有很高的話語權,到了長三角地區,就被貼上了“調解員”的標簽。《老娘舅》也是以此為出發點,以老娘舅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上海老百姓的生活麵貌,將生活的真諦掰開揉碎,融到了劇中的點點滴滴。李九鬆出演了這個角色以後,因慈善中透著幾分狡黠的麵相、稀疏的頭發、幽默的談吐以及麵對生活中時不時的小窘迫的尷尬,就成了“老娘舅”的代言人。曹可凡在微博中稱其為上海人心中的“老娘舅”,是“一位畢生為大家帶來笑聲的大好人”,此言不虛。

時勢造英雄,人與角色的成功都離不開時代的關係。《老娘舅》誕生於1995年的上海,自有其時代因素。彼時,英達等人攜《我愛我家》在中國開創了情景喜劇這一類型,“笑”在熒屏上具備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於是催生了一個長達近二十年的情景喜劇熱潮,各地不乏躍躍欲試跟進者,上海當地的電視台也投身其中,於是就有了《老娘舅》。

對比《我愛我家》,《老娘舅》因為上海對白的原因,隻在長三角地區傳播,也創造了極高的地方收視率,迥異於《我愛我家》的針砭時弊,《老娘舅》聚焦本地生活,潛移默化地對家長裏短各種瑣事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內涵和形式上都有著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非常接地氣。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電視文化黃金時代,是一種非常有創新性的實踐探索。

好的定位代表一半的成功,另一半則要由演員來實現,劇中出演角色的毛猛達、陳國慶、李九鬆、嫩娘等都是海派劇種的表演名家,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長期浸淫在海派戲劇文化中,自身有著多年的舞台經驗,也對地方生活有著細致入微的體察。在好本子和優秀的製作力量推動下,想不成功也難。

果然,《老娘舅》一經推出,膾炙人口。李九鬆在其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他的表演熨帖自然,猶如春風化雨,“阿拉就是我們家鄰居的老娘舅啦”。由於劇集很貼近生活,以至於很多人都把劇中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作為解決家庭事務的指南,生活中碰到李九鬆,也會親切地叫一聲“老娘舅”。這就是藝術的作用,是好的藝術貼近觀眾的效果。



李九鬆。

現在回望那個時代,以《我愛我家》始,先後有《東北一家人》《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閑人馬大姐》《地下交通站》《老娘舅》《家有兒女》等諸多劇集爭奇鬥豔,用笑聲塑造了國人對於家庭生活、部隊生活、教育話題、愛國主義等各個領域的認知。其中,作為生活劇中的翹楚《老娘舅》《閑人馬大姐》《七十二家房客》《外來媳婦本地郎》等“次經典”劇集在微觀層麵反映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到了現在,情景喜劇已經式微,雖然有不斷推出的綜藝節目在撓動人們的神經,但是那個可以會心一笑或者肆意大笑的時代畢竟遠去了。

李九鬆老人家也告辭而去,給最近因為疫情顯得灰暗的日子平添了幾分陰霾。但是想想,一位德高望重的“調解員”出走,生活的問題會失去很多答案,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傷的事情。但是,陰霾不會永在,煩惱也會消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