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小年就有爭議,北方人錯了?還是南方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各種史料記載,小年都是臘月二十四,為何偏偏北方出現了臘月二十三?因皇家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約和刪繁就簡,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小年在官家就成了臘月二十三。就這樣,從大清中期開始,小年變成了臘月二十三。

今早,叫醒我的不是鬧鍾,也不是孩子醒來咿咿呀呀的聲音,更不是妻子早起後的嘮叨,而是劈裏啪啦的鞭炮聲。

從臘月初八開始,今天終於聽到了鞭炮聲,市區依舊是禁止燃放鞭炮的,大家的素質都很高,沒有違規。



書生的住所,屬於武漢市的郊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繁華沒有,有的是樸實無華。

正因是郊區,所以有些區域沒有禁止燃放鞭炮,書生這才大清早被鞭炮叫了個早。

不用多想,這是在慶祝小年。

昨天臘月二十三,作為北方人的書生已經在南方過了小年了,今天跟著南方的朋友一起樂嗬,別有一番滋味。

昨天跟大家聊了“糖瓜粘”,今兒咱就聊聊小年。

一、小年習俗



小年的習俗不少,大多不分南北。

1、祭灶王

灶王爺,較為低階的一位神,但他有個很大的權力,每年都要到天庭匯報這家人的善惡。

為了讓他多說好話,玉皇大帝多給凡人獎賞,少給懲罰,人們用各式各樣的物品祭灶王爺。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祭灶那是男人做的事。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糖瓜,這是祭灶王爺必不可少的供品,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啥時候去匯報呢?小年當天走。



我們放假幾天呢?七天,灶王爺也是放假七天,小年走,年三十回,趕上隻有二十九,那他老人家隻能休息六天,一年也就這幾天,他連周末都沒有,還是很辛勞的,非常敬業,我們可不得好好的祭他嘛。

灶王爺走,我們要送,民間俗稱“送灶”。

農村人都清楚,送灶要準備清水、料豆、秣草,還要紙馬,很小的那種。

送走了灶王爺,年三十還要迎接,俗稱“接灶”或“接神”。

現如今,我們小年和祭灶一起,但在早期,是分開的。



南朝時期,祭灶是在臘月八日,與臘八節重合,那時候主要用酒,把灶神“灌醉”,讓他隻匯報好的內容。

到了宋朝,祭灶的時間和小年重合到一起了,直至今天。

2、掃房子

此處的掃房子,不是我們平時掃地拖地,而是把整個房子犄角旮旯都清掃一遍,使其煥然一新。

過年是迎新,掃房子就是為了迎新。

由於後麵幾天都有其他的年俗,所以放在小年這一天。

3、婚嫁

擇日子,這是迷信,但大家還是會那樣做。



為啥?對美好的期盼啊。

業總是要開的,婚總是要結的,擇個日子不是什麽壞事,是對美好的期盼。

小年當天是否適合婚嫁,這個要看黃曆,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小年之後,一直到年三十,隨便哪一天都可以,因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不用擇日子了。

另外,還有一些區域有不同的習俗,書生不多介紹了,都是很有特色的習俗,大家感興趣可以在留言區留言。

二、爭議

爭什麽?哪一天過小年。

哪一天呢?



比較籠統的說法,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

另外還有一些區域,會在年三十、正月十五等過小年。

特殊的咱就不多說了,畢竟是少數人在過。

不管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都是可以接受的,沒必要爭,但還是存在爭,畢竟有差異嘛。

1、臘月二十四

宋朝年間有一首《祭灶詩》,是南宋名臣、文學家範成大寫的,其中寫道: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很顯然,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

比他還要早的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風土記》也曾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此處,也是臘月二十四。

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大清朝也有相關史料記載,比如《清嘉錄》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中寫乾隆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這些都說明,古代有史可考的小年就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覺得,臘月二十四是正確的。

先別急嘛,再看看臘月二十三。

2、臘月二十三



各種史料記載,小年都是臘月二十四,為何偏偏北方出現了臘月二十三?

是因大清朝的改變。

《溫江縣誌》中寫道:“十二月二十四日,舊傳灶神上天奏事,先於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燈燭、場糖、錢褚致祭。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遷移到了二十三。”

也就是說,本來臘月二十四的小年兒,因皇家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約和刪繁就簡,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小年在官家就成了臘月二十三。

正因此,也就有了那句“官三,民四”,還有“船五”,水上人家過臘月二十五。

皇家怎麽過,官員們自然要怎麽過。

就這樣,從大清中期開始,小年變成了臘月二十三。



“天高皇帝遠”,而北方接近權力中心,所以宮裏的事兒先聽到了,就這樣開始跟著皇家一起過臘月二十三了。

有人曾說,小年的時間不同是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等原因所致。

其實不是,而是因皇家先起了頭兒,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罷了。

北方人過小年,過大清朝中期以後更該的那一天;南方人過小年,過我國曆史上延續下來的那一天。

3、誰是灶神?

誰都沒爭,後世之人替上古大神們爭。

《周禮》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國語》載: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



《呂氏春秋》載:其神祝融。

《淮南子》載:炎帝作火而死為灶。

《事物原會》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黃帝,人文初祖,華夏民族共主,別說他是灶神,你就說他化身為所有的神都可以。

祝融,公認的火神,說灶神也不錯。

炎帝,傳說薑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這樣的一個人,說他是灶神,沒錯。

他們會是灶神嗎?書生認為誰都不是。



很簡單,玉皇大帝在他們麵前還是後生呢,前輩給後生做事?在神界是不太可能的。

況且,上古大神們也不幹在凡間零七碎打的事情啊。

所以,灶神另有其人。

書生愚見,早期祭灶,隻是一種祭祀形式,並無後期的灶神,隻是對火的一種敬畏。

後來,隨著神話體係的完善,祭灶需要有個目標,隨之出現了人的形象的灶神。

具體是誰,眾說紛紜,都是對的,因為都給某個人成為灶神編了故事,都有其成為灶神的理由。



正因不確定是誰,各地灶神爺爺和灶神奶奶的形象才會十分相似,與大多數形象不同的灶神,那一定是特指的某位曆史人物或者神話人物,但地域性很強。

灶神具體是哪一位曆史人物或者神話人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祭祀,要傳承。

說在最後:

小年,我們按照絕大多數史載臘月二十四這一天過是對的,根據大清中期以後皇家和官員們的臘月二十三過也是對的。

日期差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感和對美好的期盼,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和尊重。

參考文獻:

1、《荊楚歲時記》

2、《周禮》

3、《呂氏春秋》

4、《國語》

5、《淮南子》

6、《事物原會》

7、《風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