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fox 15歲了:一款瀏覽器的浮沉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編者按:瀏覽器的爭霸史頗有輪回的味道。一開始Netscape當道,然後是微軟利用操作係統的壟斷地位讓IE篡位成功。不過這種缺乏內在優勢靠扶持的上位終歸坐得不穩,跟Netscape頗有淵源的Firefox憑借著流暢性能、豐富功能、更高安全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在巔峰時曾三分天下有其一。但隨著Google利用龐大的研發和營銷資源重磅推出Chrome,Firefox開始走下坡路。不過故事未必就完結了,隨著用戶對隱私的日益看重,而依賴廣告的Google被束縛住手腳,在隱私和性能上不斷加碼的Firefox說不定還能東山再起。在Firefox走過15周年之際,Sean Captain對這款瀏覽器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原文發表在Fastcompany上,標題為:Firefox at 15: its rise, fall, and privacy-first renaissance



根據Statcounter的數據,很有可能你是在用Google的Chrome瀏覽器看本文,搜索巨頭的瀏覽器已經占據全球市場65%(在美國約為50%)的份額。現在,隻有大約4%到5%的網絡衝浪者是通過Firefox(位於加利福尼亞的Mozilla基金會的開源瀏覽器)上網的。但是,當Firefox在15年前的2004年11月9日剛剛推出時,web跟今日有著很大的不同,而此後這款瀏覽器開始迅速崛起。

當Firefox初登舞台時,擊倒Netscape Navigator的Internet Explorer已經占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由於它是Windows上的默認瀏覽器,而Windows在操作係統市場占據著類似的市場份額,因此IE的壟斷似乎是永久性的。但Firefox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最終在2009年達到巔峰,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雖說現在的Firefox已經不太可能重現昔日的輝煌,但這款瀏覽器正在經曆著一定程度的複興,這不僅是通過提高速度完善功能實現,而且還因為它把隱私的控製權交到了用戶手上。

十五年過去了,很難想象Firefox首次亮相時是多麽的激進。Firefox不是出自像微軟(或今天的Google)這樣的大型公司,而是由世界各地免費提供代碼的誌願者開發的。1998年,Mitchell Baker與他人共同創立了Mozilla項目,如今他是Mozilla Corporation和Mozilla Foundation的主席。他說:“開發者都了解開源。但是,當時的普遍看法是開源僅適用於極客。你可以為開發人員開發[工具],但不能用開源來開發消費產品。”



2004年,第一版的Firefox推出。

Firefox提供的不隻是技術烏托邦式的理想。它在開發時考慮了安全性,並且在跟Windows XP捆綁在一起的IE 6陷入安全危機之際適時出現。Baker說:“當時大多數人使用的瀏覽器都存在安全風險”美國政府甚至就IE的安全風險向消費者發出警告,這為Firefox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除了安全性以外,Firefox還提供了精簡、易於理解的界麵,快速的性能以及豐富的功能。在微軟甚至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功能的價值之前,它就讓分頁瀏覽成為了主流。Firefox還為JavaScript之類的技術(由Mozilla聯合創始人Brendan Eich 發明)以及CSS之類的標準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它們讓Web頁麵無論瀏覽器如何都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工作,它還提供了擴展,讓定製幾乎完全不受限。切換瀏覽器的好處顯而易見,而且很容易—實際上有很多人這樣做了。

2009年,我的同事Harry McCracken 在點評Firefox誕生 5周年時寫道:“有可能還有一些交叉世界是Firefox沒有出現的,在那裏IE仍然占據著壟斷的市場份額,而Web則是一個無趣得多的地方。”

Firefox大膽、非營利的特征掩蓋了它的企業起源。實際上,它出自一度占據統治地位的瀏覽器製造商Netscape,那是互聯網時代的第一個大型IPO(1995年)。而Netscape則出自第一個主流網絡瀏覽器Mosaic的創造者。1998年,Netscape宣布其瀏覽器代碼將放到Mozilla(Mosaic和Godzilla組成的混合詞)項目開源。(其最初的紅色恐龍標誌是由街頭藝術家Shepard Fairey設計的,後者也是奧巴馬著名的“希望”海報的設計者。)

1999年,互聯網巨頭美國在線(AOL)收購了網景(Netscape),後者從此被卷進了眾多企業收購難以回避的緩慢死亡漩渦。但是由於有了Mozilla項目,這項技術活得比原先的公司更久。該項目原先以Mozilla為名創建了一款瀏覽器。而最終被稱為Firefox的那個版本是由Joe Hewitt、Dave Hyatt和Blake Ross牽頭搞出來的,一開始被叫做Phoenix,然後又改成Firebird,後來因為商標問題才以Firefox的名義在2004年正式發布。



2009年成立五周年時的Firefox。

 

黑暗歲月

2009年是一個高點,標誌著Firefox開始急轉直下,至今尚未複原。這種下墜可以用一個詞概括:Chrome。2008年,Google的瀏覽器橫空出世,它帶來了更華麗,最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快的體驗。

Baker 說:“Chrome的頭幾版的確更好。我必須承認這一點。”

Google為Chrome瀏覽器的核心(稱為引擎)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這使得瀏覽器的效率大大提高。而Firefox則是建立在沒法跟上的老化代碼庫之上。(從一開始我就是Firefox用戶,但我記得Chrome出現後自己很快就放棄了瀏覽器。)

Google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擁有龐大的開發和營銷預算。隨著2010年代末智能手機的出現 ,Google發現自己擁有的最大移動平台賦予了Chrome 1990年代Internet Explorer曾經擁有的內在優勢。蘋果在iPhone,iPad 和Mac上也具有類似的優勢,這使得Safari瀏覽器成為全球第二受歡迎的瀏覽器(約占16%的市場)。跟15年前的微軟不同,Google和蘋果在收獲巨大市場份額之後並沒有因為自滿而停止改進的步伐。

(在Chrome瀏覽器出現之前,Google曾經對Firefox非常的上心,甚至在自己的搜索引擎首頁上推廣該瀏覽器。即使在2008年推出Chrome瀏覽器後,該公司仍通過一項讓Google成為Firefox默認搜索引擎的交易促進了後者的收入,因為所得的廣告收入是跟Mozilla分成的。2017年,Mozilla從此類廣告中獲得了超過5億美元的收入,在跟Yahoo合作了一段時間之後,Google再次成為其主要合作夥伴。)

Firefox之所以崩盤是因為Mozilla推出了一連串失敗的產品。2004年,它還推出了一個名為Thunderbird的電子郵件客戶端,隻是這個客戶端在業界領先的Microsoft Outlook麵前從未脫穎而出。2013年,Mozilla推出名為Firefox OS的輕量級移動操作係統,意欲向Android / iOS雙寡頭發起挑戰。他們還開發了少數幾款手機,但未能引起公眾興趣,而Firefox OS在2017年已被廢棄。

一些特殊的Mozilla應用得以幸免遇難,比方說Bugzilla,這是一款用來跟蹤軟件錯誤的應用。但是,基金會的重心越來越向開發Web瀏覽器傾斜,但做得不是太好。



在2017年末推出的Quantum提供了更快更華麗的體驗。

 

巨大突破

2012年加入Mozilla的工程師Selena Deckelmann現在已經是Firefox瀏覽器設計的高級總監。他說:“我認為,作為一家工程組織,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變得很沾沾自喜”。Deckelmann的第一項工作是分析出現問題時瀏覽器生成的崩潰報告,所以她能夠很早知道產品存在的故障。Firefox的低迷可能表明了非營利性的,以誌願者為主導的項目存在的弊端。因為不需要去取悅股東,在缺乏業務壓力的情況下,組織就可能就會忽略去保持競爭力。

Firefox的問題之一是無法跟上現代計算機硬件的發展,包括不能利用多CPU和GPU的並發計算能力。Mozilla一直在進行一係列比較小的改進工作,但是這種小打小鬧在2016年底發生了巨大變化,Mozilla平台工程副總裁David Bryant宣布要開發名為Quantum的新瀏覽器引擎。Deckelmann 說:“這就好比下戰書。現在,我們的重點開始更加明確地轉向性能。”

第一版基於Quantum的Firefox於2017年11月問世,性能有望是呆板的前作的兩倍。這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也獲得了好評,但充其量隻能讓Firefox跟Chrome平起平坐。



2019年隱私已成為Firefox的關鍵功能。

 

隱私作為殺手鐧

僅僅跟競爭對手一樣還不足以從市場領先產品那裏贏取皈依者。不過,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麵,Firefox要勝過Chrome。在向Quantum過渡的過程中,Mozilla引入了一係列技術來阻止廣告商、社交網絡甚至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跟蹤和分析你的個人資料。(這個,加上可以忍受的速度,讓我又重新用回了Firefox,並且也讓其他很多人對它再仔細地看了看。)

Chrome不大可能會想跟Firefox在隱私的問題上一爭高下。Google的龐大財富就來自在線廣告,而在線廣告是建立在盡可能多的設備上收集盡可能多的用戶信息基礎之上的。以任何方式阻礙這一過程都會威脅到它的核心商業模式。

相比之下,Mozilla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其安身立命的基礎是Baker在2007年撰寫的Mozilla使命宣言所體現的烏托邦理想。它以自由軟件、互聯網的普遍訪問以及可互操作技術等概念為核心列出了10條原則。第4條原則指出:“互聯網上的個人安全和隱私是基本原則,絕不能當作可選。”(宣言在2018年進行了更新,增加了人的尊嚴、寬容以及“公民話語”等價值觀。)

一項宣言的存在標誌著Mozilla與其他主要瀏覽器製造商競爭對手的不同。Mozilla基金會既是軟件製造商,也是活躍份子組織,並且這兩方麵的活動密不可分。

以就拿Cambridge Analytica醜聞為例,數千萬Facebook用戶的數據被暴露給了這家政治谘詢公司。為了表示抗議,Mozilla從Facebook撤下廣告,並發起請願書,要求該公司修改其用戶隱私設置。不僅如此,Mozilla還以代碼為武器進行反擊,開發了一款名為Facebook Container的Firefox插件,這個插件會限製該社交網絡從瀏覽器收集用戶數據的能力,比方說在其他選項卡或窗口打開的網站。

Mozilla一直在加大對各種跟蹤用戶行為的打擊力度,比方說第三方(或跨站點)Cookie,也就是某站點放在瀏覽器裏麵用來查看某人訪問的所有其他站點的文件。作為瀏覽器實驗性預發布版本的一項可選功能,所謂的增強跟蹤保護功能於2018年8月開始推出。後來它成為了主流版本的可選功能。今年9月,Mozilla開始默認啟用屏蔽功能。除了第三方Cookie之外,瀏覽器現在還屏蔽其他跟蹤器,比方說在線廣告的代碼以及web上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分享”按鈕。

就像料想得到那樣,Google的反應就沒那麽積極了。今年8月,它跳出來反對屏蔽第三方Cookie,認為這會鼓勵營銷人員設計更隱蔽的跟蹤用戶的方式。方法之一是所謂的指紋識別,這玩意兒會收集你在計算機和Web瀏覽器上的特定設置(比方說已安裝的插件),並形成唯一標識符。最新版的Firefox 70已經納入了指紋屏蔽功能。

但是,在保護隱私方麵Mozilla並不是孤軍奮戰。蘋果對跟蹤器的屏蔽至少一樣積極,Safari也會攔截,並且還把這件事當作兜售iPhone、iPad以及旗下計算機的原因。

 

宣傳攻勢

Mozilla一方麵加強隱私保護的行動,另一方麵也在提高隱私宣傳的聲音。Baker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認為最好是盡可能保持安靜。在幕後把所有事情做好就行,不要去打擾別人或者非得說出來。”但在過去18個月裏,隨著用戶對安全風險的意識和擔憂日益增強,這種情況開始改變。

除了默認打開跟蹤保護外,最新版的Firefox還引入了“隱私保護”儀表板,這個儀表板會按類型詳細列出過去一周內所有被屏蔽的跟蹤器。用戶還可以單擊瀏覽器頂部的按鈕,查看每個網站上被屏蔽的所有跟蹤器。



隱私保護儀表板會跟蹤一段時間內被屏蔽的跟蹤類型,並說明每種跟蹤的工作原理。

Mozilla不隻是把統計信息甩給用戶。儀表板設計簡約,還用顏色編碼的條形圖對被屏蔽的不同類型跟蹤器進行總覽。它還提供了解釋器,對不同類型跟蹤器的功能進行清晰描述。

Deckelmann 表示,為用戶簡化複雜信息是一項重大挑戰。她說:“這是一個常見的工程問題。你怎麽才能把自己所做的所有這些事情變成人人都能理解的故事?這對我而言就是現在要關注的重點:聚焦在那個故事上麵,幫助大家真正理解web的狀態。”

Mozilla不僅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瀏覽器在後台的運行情況,還可以幫助用戶調整這些設置。高級跟蹤保護這個選項大概是一年前啟用的,現在Mozilla已經默認打開了。如果這項功能導致網站出現異常的話,用戶仍然可以禁用。而且用戶還可以打開更嚴格的開關來阻止更多的跟蹤技術,但是這樣可能會影響到網頁的運行。

Baker說:“我們Firefox努力想要做的是讓每個人都有更多的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在線生活。你應該對自己的體驗擁有一些自主權。這些不應該全部都由大型組織來決定。”

可如果隻有4%或5%的web用戶用這些隱私工具的話,那這些工具又有多大的用處?Deckelmann 說:“我們正在努力提高我們的知名度,幫助大家回到Firefox上麵。但是我們還有另一項工作,要積極去影響政策,讓web朝著有利於用戶的方向發展。”

作為一家活躍分子組織,Mozilla還在繼續發展,並積極推動像網絡中立法規和Facebook隱私改革之類的改革。它還努力建立新的技術標準,比方說讓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更難看到瀏覽器訪問哪些網站的標準。

在產品端,Firefox發揮著試驗台的作用,為web其他地方證明隱私舉措等技術的效用。Deckelmann 說:“我們希望我們開發的這些技術每一項都能為所有瀏覽器所采用。”

Mozilla和Firefox的設想是擴大大家對信息的訪問以及彼此之間的交流,而不是讓公司變得有錢。這款瀏覽器在2004年一開始的大受歡迎不僅對Mozilla有幫助。它還挑戰既有者做出改善,並激發新競爭者加入,從而幫助了整個互聯網。十五年後,站在Chrome和Safari右邊的Firefox也許顯得很渺小。但它仍在推動促進開放性和安全性的新技術,為每一位上網者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