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調查:三成90後認同"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隨著社會發展和新的價值文化觀念的傳播,中國社會的婚育家庭狀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對“男主外,女主內”觀點的認同度有什麽不同?

“百善孝為先”與“養兒防老”等觀點又呈現出什麽樣的新內涵?

“養兒”隻為“防老”還是為了享受養育子女的過程?

農村和城鎮又有什麽樣的差異?

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本報特約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項目辦公室供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以下簡稱CFPS)數據為您解讀中國當代社會婚姻與家庭現狀的有趣現象。

性別觀念的變化

調查發現,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對“男主外,女主內”觀點的認同度有很大不同。老一輩對這一觀點認同度近80%,男女基本沒差別。青年人中,男性對這一觀點認同度緩慢下降,“90後”女性認同度比例已降到40%以下。

而無論男女,都對“男人該承擔一半家務”認同度較高,且在“70後”及更老一輩的人群中沒有明顯差異。但“80後”及“90後”的男性對這一觀點的認同度都有所降低,認同比例低於同時代的女性10個百分點。

此外,對於“幹得好不如嫁得好”,與老一輩相比,新一輩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對這一觀點的認同度一直在降低,“90後”的認同比例隻有三成,且男女間的差異也在消失。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孩子一直是家庭關係的重要繼承,因此總是會把“是否有孩子”作為女人是否完整的標誌。調查發現,女性對這一觀點的認同度始終高於男性。“70後”和“80後”對該觀念的認同度略有下降,而大部分在調查時尚未進入婚姻狀態的“90後”對此認同度最低。

子女如何對待父母

隨著社會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和新的價值文化觀念的傳播,中國社會的婚育家庭狀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百善孝為先”與“養兒防老”等觀點又呈現出什麽樣的新內涵?

CFPS通過對以下觀點進行調查,了解子女心中的“孝”以及城鄉居民有何區別。

古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如今,雖然很多子女雖然不能一直陪在父母身邊,但對“子女善待父母”及“回家探望父母”的觀點普遍認同,比例高達90%以上,而對於其他觀點的認同度也均達到一半以上。

其中,城鄉居民對“子女善待父母”及“回家探望父母”觀點的認同度均在90%左右。但在其他觀點的態度上,農村居民的認同度均高於城鎮居民。在“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及“至少生一個兒子”觀點上,農村居民的認同度比城鎮居民高出20個百分點。

父母如何對待子女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人們生養子女的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養兒”隻為“防老”還是為了享受養育子女的過程呢?農村和城鎮又有什麽樣的差異呢?

數據顯示,人們對生養子女為了“子女在身邊的快樂”“看孩子長大的喜悅”“為了使家庭更重要”等非物質因素認同度很高,均達到八成以上。對“年老時有人幫助”“延續家族香火”“經濟上幫助家庭”等物質因素的認同比例相對較低,其中,對“孩子在經濟上幫助家庭”認同度不到50%。

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對“生養子女是享受過程”的認同比例均接近95%,但是農村對“養兒防老”的認同度接近85%,城鎮不到70%。由此可見,“養兒防老”的家庭觀念在農村居民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家長對“離婚”的認同程度

對於“離婚”這個話題,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庭對此常常諱莫如深。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家庭都認同“離婚對孩子有害”的觀點,占比接近85%,同時有超過60%的家長表示,為了孩子的幸福也不應離婚。

從城鎮和農村家長關於“離婚”的兩個問題的回答對比中發現,城鎮家長對“離婚對孩子有害”的認同度高於農村;然而,對於“為孩子幸福也不應離婚”,農村家長認同度又超過了城鎮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