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000步能養生?BBC揭秘:日本商家的營銷騙局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談到養生,很多人都有個共識,那就是沒事多走兩步,每天起碼也得走上一萬步。

而且自從有了“微信運動”,朋友圈裏每天走個2萬、3萬,甚至4萬、5萬的,大有人在。似乎不少人都在堅持著一個信念——走得越多就會越健康。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把“每天10000步”當成了養生健身的金標準。

那你有沒有考慮過,每天10000步能養生的理論從哪來?為什麽是一萬步而不是更多或更少,偏偏“10000”?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健身的真相》為我們找到了一個答案:“每天一萬步”這個響亮的口號,居然是日本的計步器商家編出來的營銷騙局!

每天一萬步,竟是日本商家的營銷騙局!

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不久,日本一家公司發明了第一台計步器Manpo-Meter,第一次打出了日行萬步的口號。

BBC紀錄片《健身的真相》截圖

為啥是每天一萬步?這個數字是怎麽來的?

答案很簡單,當時的計步器廠家的確做了點不太完善的市場調查,粗略統計了下日本人每天行走的步數,得出這麽一個結論:日本人平均每天行走3500-5000步。對於很多人來說,這麽一個運動量,相當於上下班途中,再加上去幾趟廁所,下樓抽幾根煙的步數。 於是計步器公司就想,既然這麽個數值大部分人都能達到,如果把平均值上限(5000)乘以2,不就能達到健身的效果麽? 本來也隻是說說而已,沒想到,這麽一個提議竟然受到市場部全員的投票讚成。於是,“一天一萬步”這個口號就這麽毫無根據地推廣了開來。

每天10000步養生?其實沒多有效!

既然每天走10000步健身的說法是“拍腦袋”得出來的,那麽我們每天多走,或者走夠10000步,真的會對身體好嗎?

於是BBC邀請了六名工作人員,做了一組實驗。來探討“每天一萬步”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

【A組,三個人,這組人挑戰每天走一萬步!】

A組

【B組,三個人,這組人挑戰每天三次各十分鍾的快走!】

B組

兩個實驗組中鍛煉時長和鍛煉距離的對比:

實驗開始了,沒想到有了步數作為限製,A組的3名小夥伴們日子過得相當艱難。為了湊夠每天10000步的目標,他們沒事就在家裏轉圈圈,為達到目標而無端消耗大量時間,他們情緒相當低落。

B組相對就好了很多,由於沒有步數限製,他們邊快走邊聊天,沒人聊天了就聽聽歌放空自己。兩首歌的功夫走下來,10分鍾很快就過去了。

幾天過去了,BBC的工作人員來分析數據,他們驚訝地發現,B組的成員實際運動強度比A組高出30%!也就是說,耗時耗力地走滿的10000步,比不上邊走邊聊的30分鍾快走。因為他們從事了更多有效率的中強度運動,健康收益也最大。

快走不僅有趣,而且降低很多時間成本。一天隻要2.5km,30分鍾的快走,就能達到萬步的效果甚至更甚。而嚴格每天10000步來養生,其實沒多有效!

盲目每天一萬步,傷了膝蓋傷了身!

不可否認,走路確實能保持身體健康,就連世界衛生組織也將走路認定為“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可對於另一些身體機能不適應多走路的人來說,每天的一萬步不僅無益,反倒很可能傷了身。

2016年據寧波晚報報道,42歲的張女士自打朋友圈開始曬步數後,她就拿起手機踏上了萬步征程。剛開始走的時候雖然有些疲憊,可走完洗個熱水澡,整個人還是很舒服的,有時候到了睡覺時間點,一看不足10000步,還會爬起來補齊了步數再睡。

沒想到,這樣的萬步走征程沒到半個月,張女士就受不了了。剛開始腳板的地方有點痛,到後來疼痛越來越厲害,甚至下不了地。情急之下的張女士以為自己得了大病,立馬去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後發現,這是因行走過度導致的筋膜損傷,在醫生開出的治療方案裏第一條就是“馬上停止每天走一萬步減少運動量、休息”。

而像張女士這樣為了湊夠10000步導致身體受損的患者比比皆是。據2016年寧波晚報《每天走萬步,結果攤上大事了》一文中報道,寧波市第二醫院創傷骨科足踝專業組主任醫師陳良介紹,“自從朋友圈流行曬步數門診遇到在足踝部損傷的病例數量明顯增多了”,這裏麵不排除一些人平時缺少運動,突然大劑量地運動起來,身體吃不消,引發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或是骨挫傷,甚至骨折等疾病。

健康的走,每天到底需要多少步?

如果想要健康的走,每天到底需要多少步?

2016年,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介紹,各年齡段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鍾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另外,這裏也提醒大家,有身材肥胖的人、有下肢血管病變的人、曾經患有骨關節炎等骨病的人,都不適合不宜長距離行走。

最後,可見走路這件事確實有益,但卻沒有千篇一律的日走萬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來保持鍛煉的強調。

起底"民族資產解凍"騙局:冒充官員 專騙聾啞人

民族資產解凍詐騙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人打著國家、民族旗號,以所謂的“民族資產”需要解凍為名,宣稱交納一定啟動費用便可獲得巨額報酬。近年來,假借時下精準扶貧等熱點政策名義,借助互聯網社交工具、金融工具,民族資產解凍詐騙就像插上了翅膀,逐漸成為一種集返利、傳銷、詐騙為一體的混合型犯罪,花樣翻新,各種組織、項目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