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將消失 有600多年曆史(圖)

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將消失 有600多年曆史

文章來源: 結誠晶 於 2009-08-17 00:44:3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核心提示:8月10日北京石景山區老古城村裏發布“古城村拆遷方案即將發布”的消息,意味著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即將消失。老古城村有著600多年曆史,拆遷後將會建起大型商務區、旅遊中心、花園綠地、購物娛樂消費地及部分保障房,拆遷居民將實行就地安置。 老古城村,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在這個位於石景山區、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自然村裏,3000多本地人口和超出本地人口6倍多的常住人口在這裏休養生息。

8月10日下午,村裏廣播發布“古城村拆遷方案即將發布”的消息,與其他的拆遷似乎不同,這個消息並未引起多大喧囂。村民說,早在前年就已傳出要拆遷的消息了。

難舍百年老屋

村裏廣播一連三遍播報“拆遷方案即將公布”消息的時候,村民郝玉春正像往常一樣在和鄰居聊天,聽到廣播後的他表情平靜,他說他已經習慣了,隻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時候拆而已。事實上,許多村民的反應並不像郝玉春那般平靜。對於老村的消失以及拆遷之後的新家,村民們有著自己的不舍、喜悅和擔憂。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0462a70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古城村許多人的童年都是在這樣的房門、這樣的街道度過的。本報記者王磊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057e255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古城村現狀。 本報記者蒲東峰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125367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古城小學院內的兩棵白皮鬆是古城村的象征。本報記者王磊攝

擁有600多年曆史的老古城村,是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同時,它也是一個將踩街民俗延續了400多年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古城村裏,老屋卻已並不多見。92歲的付玉書家,被村民公認為村裏僅存的最老的房屋之一。耄耋之年的付玉書,平日裏已經不怎麽出門,隻在自家四合院裏轉轉,看看電視聽聽戲。她說,自家這個老屋怎麽也有200多年的曆史了。不過,這些年來,她家的老四合院已拆得隻剩下北房主屋,其餘的空地都已蓋成出租屋,走向市場了。

要拆遷的消息,付玉書聽說了。與小兒子郝德祥的高興不同,付玉書極其留戀。老人拄著拐棍,踱來踱去地說:“不舍得啊,不舍得啊。”

不舍歸不舍,付玉書知道真的要搬了,便反反複複囑咐郝德祥把家裏的老樟木箱子、紅木條案搬進新家。“這些老物件可不能丟。”付玉書說。

在付玉書的老物件中,最讓她視若珍寶的莫過於那張已經發黃的老屋房契。郝德祥說,這張房契由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簽發,母親藏了多年,直到最近整理老物件,他才知道有這麽件寶貝。

8月8日,村裏400餘老住戶在600歲“高齡”的老白皮鬆前合影,留作紀念。

村子已不宜居住

在老古城村,能像付玉書一樣擁有這麽古老寶貝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最近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古城村村民拆掉老房子,在四合院裏建起了多間出租屋——村裏的電線杆上密密麻麻地貼著出租屋的小廣告。

老古城後街居委會主任馬振才說,因為“瓦片經濟”,老古城已超負荷運轉,小小一個村需要承擔起近3000本地人口、2萬餘常住人口的負擔。這10年來,雖然供水管已增粗三次,公共廁所增加到12座,但仍無法趕上村子使用量的提高。“這裏已不再適合人居住。”馬振才說。

居民就地安置

根據規劃,石景山區老古城、五裏坨、劉娘府、西黃村、二管廠今年將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這也就意味著,長安街京西線上最後一個自然村落將徹底消失。8月7日,石景山區老古城綜合改造項目拆遷定向安置房展示中心揭牌,更是吹響了老村拆遷的號角。

老古城、五裏坨、劉娘府、西黃村、二管廠等地拆遷後,將會建起大型商務區、旅遊中心、花園綠地、購物娛樂消費地及部分保障房。為此,今年年底,石景山區將開工建設5個定向安置用房項目,以保證5個地區1萬餘戶拆遷居民能“不挪地兒”就遷入新居,實現就地安置。

同時,新建小區將會專門為村裏延續了400多年曆史的花會“秉心聖會”建造一個圓形花園廣場,以便這個老北京民俗傳承。

老古城村是石景山區5個拆遷地區中第一個啟動的大型拆遷項目。同時,也是石景山區在市建委調整拆遷政策後第一個將房屋安置與貨幣補償結合製定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拆遷項目。

老古城村那些事古城

曾被李自成誤當北京城

走進老古城村,你要問起古城曆史的傳說,每個人都能講上那麽一段。最有趣的一段,莫過於闖王李自成的故事。

老古城後街居委會主任馬振才講述了這個傳說。話說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打北京,一路上風風火火地往前趕。一天夜晚,大隊伍來到石景山地界,李自成遠遠望去,看到一座城門。他誤以為北京城已到,便下令安營紮寨,天亮後進發。

第二天清晨,探子來報李自成,那裏並不是北京城,而是個普通的村子。隨後,李自成入村探查,隻見村邊竹籬環繞,遠看貌似城牆,而村東三義廟前兩棵粗壯的白皮鬆,就像是城門一樣。於是,李自成將這個村命名“古城”。

不過,據明代萬曆年間(1590)《宛署雜記》所記載的北京西部道路中,就已經出現了“古城村”這一地名,距今有400多年曆史,比闖王進京要早50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226213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最老房屋的主人付玉書麵臨搬遷十分不舍。本報記者王磊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3273e9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計劃中改造後的老古城村的沙盤。 本報記者蒲東峰攝

古樹 600年白皮鬆見證求學史

村東,老古城小學操場旁,有兩棵脫去樹皮的白皮鬆。在三義廟外的白皮鬆下撿鬆果、集樹膠,這曾是老古城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樂趣。村民們都說,白皮鬆已有600年曆史,“連木屑都散發著清香。”

如今,三義廟不複存在,白皮鬆旁也隻剩一個小學操場。

1920 年以前,古城村沒有小學,隻有村民自發興辦的私塾,四位老先生分別在村裏四個地點開堂授課,其中一個點便設在三義廟倉庫。1920年,村裏成立小學,三義廟成為教室。如今的老古城小學已蓋成樓房,“以前可是一排排的平房”,馬振才說,教室緊張時,每個學生隻上半天課,“那半天就在白皮鬆下玩耍。”

馬振才說,拆遷之後,村裏上百年的古樹將會保存下來,可能會原址保留或移種他地。這些樹木包括老古城小學旁的兩棵白皮鬆和老槐樹,以及村中呈三角形栽種的前街曹家門口的大樹,西井的大槐樹,南胡同陳家的大槐樹。

以前的老古城小學幾乎是每個古城人的母校,如今,老古城小學擁有近千名學生。馬振才說。

古風 擔心400年花會無人再練

花會,一個經曆了400多年沉浮的古民俗。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裏,老古城村家家戶戶都參加花會,人人以在踩街上表演為榮。每年大年初二和陰曆四月十一,咚咚作響的高蹺鑼鼓響徹老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秉心聖會”的花會隊伍在踩街。馬振才說,“秉心聖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由“花十檔”組成,分別有高蹺會、獅子會等,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花會的鑼鼓一敲,村子就是在過節。上至九旬老人,下至5歲孩童,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扮相。高蹺會的成員郝玉春說,以前的古城村民將能在踩街中表演,視為家裏的榮耀,“還有人因此找到媳婦呢。”

如今的高蹺會共100多名成員,但能踩高蹺表演的角兒基本都在50歲以上,郝玉春的孫子輩已無人在練習花會。麵對古城即將進行的拆遷,老人更是擔心,沒有了以前的老街,沒有了能隨時相聚的老街坊“玩角兒”,踩街的傳統該如何進行。

為保存花會文化,會裏已保留和抄寫了90多首太平歌詞,更將唱段錄製成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文科專業大批裁撤後,理科專業的消亡也開始了
被邊緣化處置 他可能是被紮克伯格傷害最深的人
參加演唱會致不倫戀曝光 美國科技公司總裁辭職
因為天太熱 美駐武漢總領館罕見暫停簽證麵談預約
川普將宣布重大貿易協議 產業國別關稅 8月同步生效

24小時討論排行

韓國申遺全麵潰敗:泡菜 端午 大木匠技藝被聯合國撤銷
加薩援助站再開火!以色列軍隊"無差別掃射"釀32死
中國男在矽穀賣醬香餅月賺$2萬被逮捕 疑因“無照”…
幼兒園鉛中毒案調查出爐 人為投毒6人被捕17人被查
美籍華人商務部員工前往中國探親後被禁出境
官方數據的泄露,杭州"糞水"水一個月前已經爆發了
"再造3個三峽" 雅魯藏布江工程開工意味著什麽?
美媒爆料:特朗普厭倦了,希望她自己收拾殘局
中國國防部:中越將在廣西舉行首次陸軍聯訓
5年人口暴漲近500萬,它憑什麽
中國記協何時最勇敢?在安全的時候
共和黨出招反製中共 提案逼華府與北京“斷親”
《華爾街日報》回懟特朗普:沒在怕,法庭見!
ICE再爆爭議!男子送女兒上學 當場被砸破車窗逮捕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七大任務,網民如何理解?
川普孫女慶14歲生日!伊凡卡母女美照連發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將消失 有600多年曆史

結誠晶 2009-08-17 00:44:31


核心提示:8月10日北京石景山區老古城村裏發布“古城村拆遷方案即將發布”的消息,意味著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即將消失。老古城村有著600多年曆史,拆遷後將會建起大型商務區、旅遊中心、花園綠地、購物娛樂消費地及部分保障房,拆遷居民將實行就地安置。 老古城村,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在這個位於石景山區、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自然村裏,3000多本地人口和超出本地人口6倍多的常住人口在這裏休養生息。

8月10日下午,村裏廣播發布“古城村拆遷方案即將發布”的消息,與其他的拆遷似乎不同,這個消息並未引起多大喧囂。村民說,早在前年就已傳出要拆遷的消息了。

難舍百年老屋

村裏廣播一連三遍播報“拆遷方案即將公布”消息的時候,村民郝玉春正像往常一樣在和鄰居聊天,聽到廣播後的他表情平靜,他說他已經習慣了,隻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麽時候拆而已。事實上,許多村民的反應並不像郝玉春那般平靜。對於老村的消失以及拆遷之後的新家,村民們有著自己的不舍、喜悅和擔憂。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0462a70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古城村許多人的童年都是在這樣的房門、這樣的街道度過的。本報記者王磊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057e2557.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uku.com'> 老古城村現狀。 本報記者蒲東峰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1253678.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

在古城小學院內的兩棵白皮鬆是古城村的象征。本報記者王磊攝

擁有600多年曆史的老古城村,是長安街上最後一個城中村。同時,它也是一個將踩街民俗延續了400多年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古城村裏,老屋卻已並不多見。92歲的付玉書家,被村民公認為村裏僅存的最老的房屋之一。耄耋之年的付玉書,平日裏已經不怎麽出門,隻在自家四合院裏轉轉,看看電視聽聽戲。她說,自家這個老屋怎麽也有200多年的曆史了。不過,這些年來,她家的老四合院已拆得隻剩下北房主屋,其餘的空地都已蓋成出租屋,走向市場了。

要拆遷的消息,付玉書聽說了。與小兒子郝德祥的高興不同,付玉書極其留戀。老人拄著拐棍,踱來踱去地說:“不舍得啊,不舍得啊。”

不舍歸不舍,付玉書知道真的要搬了,便反反複複囑咐郝德祥把家裏的老樟木箱子、紅木條案搬進新家。“這些老物件可不能丟。”付玉書說。

在付玉書的老物件中,最讓她視若珍寶的莫過於那張已經發黃的老屋房契。郝德祥說,這張房契由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簽發,母親藏了多年,直到最近整理老物件,他才知道有這麽件寶貝。

8月8日,村裏400餘老住戶在600歲“高齡”的老白皮鬆前合影,留作紀念。

村子已不宜居住

在老古城村,能像付玉書一樣擁有這麽古老寶貝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最近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古城村村民拆掉老房子,在四合院裏建起了多間出租屋——村裏的電線杆上密密麻麻地貼著出租屋的小廣告。

老古城後街居委會主任馬振才說,因為“瓦片經濟”,老古城已超負荷運轉,小小一個村需要承擔起近3000本地人口、2萬餘常住人口的負擔。這10年來,雖然供水管已增粗三次,公共廁所增加到12座,但仍無法趕上村子使用量的提高。“這裏已不再適合人居住。”馬振才說。

居民就地安置

根據規劃,石景山區老古城、五裏坨、劉娘府、西黃村、二管廠今年將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這也就意味著,長安街京西線上最後一個自然村落將徹底消失。8月7日,石景山區老古城綜合改造項目拆遷定向安置房展示中心揭牌,更是吹響了老村拆遷的號角。

老古城、五裏坨、劉娘府、西黃村、二管廠等地拆遷後,將會建起大型商務區、旅遊中心、花園綠地、購物娛樂消費地及部分保障房。為此,今年年底,石景山區將開工建設5個定向安置用房項目,以保證5個地區1萬餘戶拆遷居民能“不挪地兒”就遷入新居,實現就地安置。

同時,新建小區將會專門為村裏延續了400多年曆史的花會“秉心聖會”建造一個圓形花園廣場,以便這個老北京民俗傳承。

老古城村是石景山區5個拆遷地區中第一個啟動的大型拆遷項目。同時,也是石景山區在市建委調整拆遷政策後第一個將房屋安置與貨幣補償結合製定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拆遷項目。

老古城村那些事古城

曾被李自成誤當北京城

走進老古城村,你要問起古城曆史的傳說,每個人都能講上那麽一段。最有趣的一段,莫過於闖王李自成的故事。

老古城後街居委會主任馬振才講述了這個傳說。話說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打北京,一路上風風火火地往前趕。一天夜晚,大隊伍來到石景山地界,李自成遠遠望去,看到一座城門。他誤以為北京城已到,便下令安營紮寨,天亮後進發。

第二天清晨,探子來報李自成,那裏並不是北京城,而是個普通的村子。隨後,李自成入村探查,隻見村邊竹籬環繞,遠看貌似城牆,而村東三義廟前兩棵粗壯的白皮鬆,就像是城門一樣。於是,李自成將這個村命名“古城”。

不過,據明代萬曆年間(1590)《宛署雜記》所記載的北京西部道路中,就已經出現了“古城村”這一地名,距今有400多年曆史,比闖王進京要早50年。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2262133.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最老房屋的主人付玉書麵臨搬遷十分不舍。本報記者王磊攝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cnews/2009/8/17/2009081703013273e99.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pop.'>

計劃中改造後的老古城村的沙盤。 本報記者蒲東峰攝

古樹 600年白皮鬆見證求學史

村東,老古城小學操場旁,有兩棵脫去樹皮的白皮鬆。在三義廟外的白皮鬆下撿鬆果、集樹膠,這曾是老古城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樂趣。村民們都說,白皮鬆已有600年曆史,“連木屑都散發著清香。”

如今,三義廟不複存在,白皮鬆旁也隻剩一個小學操場。

1920 年以前,古城村沒有小學,隻有村民自發興辦的私塾,四位老先生分別在村裏四個地點開堂授課,其中一個點便設在三義廟倉庫。1920年,村裏成立小學,三義廟成為教室。如今的老古城小學已蓋成樓房,“以前可是一排排的平房”,馬振才說,教室緊張時,每個學生隻上半天課,“那半天就在白皮鬆下玩耍。”

馬振才說,拆遷之後,村裏上百年的古樹將會保存下來,可能會原址保留或移種他地。這些樹木包括老古城小學旁的兩棵白皮鬆和老槐樹,以及村中呈三角形栽種的前街曹家門口的大樹,西井的大槐樹,南胡同陳家的大槐樹。

以前的老古城小學幾乎是每個古城人的母校,如今,老古城小學擁有近千名學生。馬振才說。

古風 擔心400年花會無人再練

花會,一個經曆了400多年沉浮的古民俗。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裏,老古城村家家戶戶都參加花會,人人以在踩街上表演為榮。每年大年初二和陰曆四月十一,咚咚作響的高蹺鑼鼓響徹老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秉心聖會”的花會隊伍在踩街。馬振才說,“秉心聖會”始於明代萬曆年間,由“花十檔”組成,分別有高蹺會、獅子會等,目前已被列入首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花會的鑼鼓一敲,村子就是在過節。上至九旬老人,下至5歲孩童,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扮相。高蹺會的成員郝玉春說,以前的古城村民將能在踩街中表演,視為家裏的榮耀,“還有人因此找到媳婦呢。”

如今的高蹺會共100多名成員,但能踩高蹺表演的角兒基本都在50歲以上,郝玉春的孫子輩已無人在練習花會。麵對古城即將進行的拆遷,老人更是擔心,沒有了以前的老街,沒有了能隨時相聚的老街坊“玩角兒”,踩街的傳統該如何進行。

為保存花會文化,會裏已保留和抄寫了90多首太平歌詞,更將唱段錄製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