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中部非洲的“昏睡病”: 每年能致6萬人死亡
十方
2009-08-09 01:02:34
有這樣一種病,會讓病人陷入長時間的昏睡中,然後進入昏迷狀態,最後無聲無息地死去。這不是文學描寫中想象力迸發的產物,這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災難。這就是昏睡病。
“昏睡病”是一種叫做錐蟲的寄生蟲感染造成的疾病,流行於中部非洲。14世紀,馬裏國王Mari
Jata就染上了這種疾病,昏睡大約2年後死亡。這是較早的昏睡病例。幾個世紀後,西方殖民者把貿易拓展到西部非洲時,發現了這種怪病。人們對病因解釋也是千奇百怪:有人認為是喝酒太多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是吸大麻過量、吃了變質食物,或是精神創傷造成的。後來,探險者們發現當地一種名為采采蠅
(Tsetse fly)的蟲子和這種疾病之間的聯係,把它叫做“蒼蠅病”。
1843年,法國醫生David
Gruby在青蛙的血裏發現了一種寄生蟲,其形狀類似開葡萄酒瓶塞的螺旋起子,動起來也是旋轉著。後來科學家們給這個小東西起名,叫“錐蟲
”(Trypanosoma)。1894年,英軍外科醫生David
Bruce在被采采蠅叮咬後得病的牛的血中分離出一種微生物。很快,他又從被采采蠅叮過的狗、馬身上發現了同樣的微生物。Bruce確定了采采蠅、牲畜病和寄生蟲之間的內在聯係。當時,昏睡病在烏幹達流行,英國政府派人到烏幹達尋求病因,但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種細菌感染性疾病。英國政府對調查的進展很不滿意,於是派Bruce負責調查工作。1903年,Bruce確認錐蟲導致了感染,人感染後就表現出昏睡病的症狀。這種錐蟲以他的名字命名為
Trypanosoma Brucei。很快,人們確認雌性采采蠅就是傳播錐蟲的幕後黑手。
歐洲各國的殖民地都廣泛流行這種疾病。僅在1896年到1906年間英國殖民地烏幹達就有25萬人死於昏睡病,在剛果盆地死亡人數則超過了50萬。疾病的災難引起殖民者們的廣泛關注,不斷有醫生到非洲專門從事昏睡病的研究。此後,殖民政府采用了各種措施控製疾病的傳播,例如強製居民遷離采采蠅的居住地、殺滅采采蠅等等……1970年後,昏睡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
不過,近些年來,在非洲政治不穩定戰亂連年的地方,昏睡病出現了增長的趨勢。今天,錐蟲感染仍然是威脅非洲人健康前10位的疾病,感染的區域又往往是非洲最貧窮的地方。如今,這個病仍然威脅著6000萬非洲人的健康,每年有大約50萬新病例,造成6萬多人死亡。每年還有超過300萬頭牛因為這種疾病而死亡。這使得感染的地區進入到疾病、貧窮、饑荒和死亡的惡性循環中。人們用了幾百年的時間才最終了解了這個疾病,但卻不能非常有效地控製這個疾病———沒有疫苗,沒有副作用小、效果好的理想藥物。那些患者可能是全世界最貧窮的人,很難從他們身上獲得足夠的利潤,所以沒有大藥廠花大的精力來研究開發藥物。慢慢地,這些陷入昏睡的病人就真的被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