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戴著一副黑框眼鏡,“我承認,現在黃漂一族所麵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去年油畫係70多個人畢業,有七分之一選擇了當黃漂,我們成立了工作室,我是唯一的女生。”
黃漂一族到底有多少人,沒人知道。“我們的生活一般是從中午12點開始的。
無拘無束,不受時間限製,這是九成以上黃漂們的狀態。交通茶館的蓋碗茶1塊5,朋友們都愛來這裏聚會聊天。”付豔說。
據介紹,黃漂大致分為五大類型:始終相信自己創作價值的執著追求者;畢業了不願或不敢離開美院,而在學校周邊接活或帶培訓班的年輕人;利用一技之長幫人完成設計的“菜畫藝術家”;尋求創作靈感的知名藝術家;漂洋過海來到黃桷坪的“洋黃漂”。
黃漂——生存於黃桷坪一帶非主流藝術家群體,依附於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美術館、501藝術倉庫、坦克庫等藝術圈存在,他們多數具有一定學曆或較高文化素養和知識技能。
他們很少有固定住所,搬來搬去,給人漂浮不定的感覺。
初漂的艱難難以想象
2004年,付豔進入四川美術學院,但從6年前她還是徘徊在川美外的藝術考生開始,她逐漸與“黃漂”打交道。“黃漂們”對於尚未跨入或剛跨入藝術院校的學生們而言,是一個神秘但對藝術有狂熱追求的堅實團體。
“當年我來川美考試,教我畫畫的就是一名老黃漂。”付豔說,最初覺得這些黃漂們很有錢,生活無拘無束,活得很自我,“那時挺羨慕他們!逐漸接觸才知道,黃漂們無論最終能否成為職業畫師,剛開始漂的時候,那種艱難是難以想象的。黃桷坪的生活成本一月要上千元,還不包括工作室和作畫材料的開銷。”
“其他大學生畢業時,要麽找工作,要麽考研。但對於我們藝術院校學生而言,會多出一類選擇——在黃桷坪‘漂’起來。”在畢業前的一晚,一直沒為找工作忙活的付豔出於對現實的考量和對藝術的追求,一夜未眠後做出決定:當黃漂。
2008年7月,隨著川美又一屆學生畢業,和以往任何一年的7月一樣,黃桷坪新一批黃漂群體誕生,而付豔便是油畫係裏唯一的“女黃漂”。
白天吃睡 晚上作畫
“留守黃桷坪的藝術家多以70後、80後為主,其中80後占六成左右,能夠呆兩年以上的人少,女性就更少了。”付豔說,在黃漂圈內呆了一年,每次四五十個校友或老鄉的聚會,女性最多隻有五六個。
“對於這種以青春和極不穩定的生活,去搏擊藝術的方式,並非每個女性都能玩得起。”付豔將女黃漂們歸為三種狀態:一是混跡幾年後,逐漸有了名氣和渠道,作品不愁賣的成功者;二是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無奈持續漂下去的一族;三是和她一樣畢業不久,對於藝術追求和生存方式有自己想法的人。
“賣畫是每個人的生存之道,作品被收購多少、價值的高低,決定了你漂的質量。”付豔說,女人嚐試追求,可到了一定年齡,該結婚的還是要結婚,該消失的自然會消失。
“剛開始漂時,要賣畫或想賣個好價錢,很不容易。”付豔說,在黃桷坪,任何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人,對藝術的追求和“名氣”可能都超乎想象,大家各自生活,一般中午起床,然後吃飯喝酒和聚會,往往到了晚上才靠靈感來作畫。
單打獨鬥成功幾率小
和不少新“黃漂”相比,付豔一直自認為幸運,從去年7月畢業至今,一年多過去了,她一直靠當初賣掉的3幅畫支撐著生活,並還給家裏寄了幾千元錢“意思意思”。
去年畢業時,付豔的畫作參加各類畢業生作品展,被深圳一藝術收藏館以2萬元收藏一幅,另兩幅則被北京一家畫廊在策展人的推薦下買走。
要生存下來,除了靠作品,還需要人脈和運氣。一年來,付豔與同當“黃漂”的同學一起建立了工作室,“單打獨鬥也有可能成功,但幾率太小。”
混得好的年入80萬元
黃漂們通過哪些渠道賣畫?國內外的畫廊又如何與“黃漂們”聯絡上的?圈外很多人都想弄清這一點。
“要想別人了解和購買你的畫,有三種主流方式:一是依托501、坦克倉庫這些已有名氣的藝術基地(國內外每年都有畫廊通過這些基地搜羅藝術作品);二是不斷地參展,每次大展時,黃桷坪的人都很忙碌。展出過程中,有人看中了你的畫,或通過參展的作品冊與你取得了聯係,就可商談價錢;三則是靠人脈。“不少老黃漂都有自己的圈子,作品要出售,自然也比新手多了渠道。”
“混得好的黃漂,已經是國內外知名畫廊的畫師了。這些專業畫師,每年給這些畫廊供應10幅左右的作品,每年固定收入在20-80萬之間。”這些黃漂群是最受市場認可的成功者,“但無論收入多高,他們都會選擇留守黃桷坪,甚至是租房住。但另有一些黃漂,有了名氣就進京當了北漂。”
金融危機 畫賣不動
黃漂生存壓力更大了
“追求藝術本身就是殘酷和快樂並存。”說起現狀,付豔倒並不悲觀。
大地震過後 畫難賣了
“這個圈子曆來有競爭性和不穩定性。隻不過,以前黃漂們的藝術生存氛圍和生活環境都比現在好得多,而現在影響賣畫收入的因素更多了。去年是個節點,先是汶川地震,收購畫作的人情緒和對收藏的執著受到一些衝擊,接下來便是金融危機,畫賣不大動了,很多收藏者害怕價跌,問畫的多,買畫的人少。”
同時,美院主體搬遷到大學城新校區,也讓“黃漂”們的士氣受到了一定影響。“我身邊不斷有人離開和放棄,但也從未停止過新人的進入!”
上個月,付豔所在的三空間畫室就走了一人,此前半年內另有兩人陸續離開,或北上漂泊,或改行找工作。但她也看到,不斷有北京、上海甚至是國外的“洋漂”一族進入黃桷坪,“黃漂”從來就不缺後備力量。
上一堂課能掙200元
付豔不知道自己能漂多久,她喜歡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畫廊,開始尋找和固定地培養一批有市場潛力、能受藏家認可的新生力量,“黃漂”一族是畫廊物色人選的重要藝術基地。
“這幾天一直有人在跟我談買畫,但出價比我預期的要低一萬,可能我還是會賣,畢竟首先還得生存。”付豔說,此外帶考班也是生存之道,每年大批的藝術考生湧向川美,黃漂們若能上課,每堂課收入在200元以上。
師弟師妹崇敬“黃漂”
對於當黃漂的師兄師姐,在校藝術生又如何看待呢?
記者連日采訪了四川美術學院及重慶師範大學的多名藝術類學生,他們對“黃漂”大多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他們很有個性,也很吸引眼球。”黃漂是一種文化,不少人認為,畢業後選擇當“黃漂”,是第二選擇。
“我讀川美後,才對黃漂有了比較具體的認識。”就讀於川美設計係的大二學生李瀚然說,按川美等藝術院校曆年的傳統看,繪畫係和油畫係學生成為黃漂的指數更高,在他們看來多年學畫,已成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