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輛奔馳、2輛賓利、4輛保時捷、8輛寶馬7係、14輛奧迪A6、A8……分兩路縱隊,一溜排在蜀西路成都通安達集團對麵的馬路上。從每輛豪車車頭的大白花看出,都是來送葬的。
逝者叫杜德彬,他的兒子杜雲,現任通安達集團董事長。據悉,來吊唁這位老人的,大多是年齡在50歲左右的“富一代”,他們當初創業維艱時,這位老人的滴水之恩,讓他們至今仍為感動!
細雨中
講義氣
99輛豪車送葬
淩晨3點多,劉先生開車經過蜀西路時,突然發現:馬路一側,規則地停放著上百輛奔馳、寶馬、奧迪之類的豪車。都是有牌照的,以川A為主,還有外地牌照。
淩晨4點,記者到達現場看到,近百輛轎車停放在三和金牛專營店外的馬路上,分兩行很規則地排列著。記者現場數了一下,有45輛奔馳、1輛雷克薩斯、3輛路虎、14輛奧迪A6和A8、8輛寶馬7係、4輛保時捷,最惹眼的,還有2輛加長的賓利。盡管是細雨蒙蒙,但豪車紮堆,還是讓不少路人側目觀看。
一位奔馳車駕駛員表示,公司老總是為朋友的父親送葬的,對方是一家物流公司。另一位奔馳車主則表示,他也是來參加送葬的朋友。幾名戴著黑紗布的工作人員則稱“逝者家人隻是做小生意的”。
淩晨5時許,有人開始往轎車頭掛大白花,花圈等祭奠物品,滿滿地裝了五六輛小貨車。
一位貨車司機透露,逝者叫杜德彬,80歲,他的兒子杜雲現任成都通安達集團的董事長。通安達是成都知名的物流公司,杜雲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生意,“威望很大”。
幾位貨車司機透露,逝者的親屬很講究,前去殯儀館送葬的車輛,要求全是黑色的,其他顏色不能參與送葬,一共99輛。記者注意到,在馬路上整齊排列的,的確全是清一色黑色的轎車。在附近的蜀躍路,還停靠著一些白色、灰色的豪車。
講義氣
逝者生前有恩於眾人
昨日,送走老人後,通安達集團董事長杜雲仍被疲勞和悲痛包圍著。
“都是朋友些自發來的。”由於很疲憊,杜雲的聲音很低,但他一再強調,家人也想低調地處理老人的喪事,但朋友們自發地來吊唁,老人生前朋友很多。
通安達集團的高層王女士透露,來的這些車主,年齡大都是40歲至55歲之間,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下海,在荷花池市場一帶艱辛打拚,從而發家致富的“富一代”,他們和杜德彬、杜雲成功有相似的經曆。
杜德彬出生在簇橋,16歲時,被抓到山西做壯丁。但一仗未打,他就被人民解放軍收編了。後來隨部隊轉戰南北,參加了臨汾、平遙、太原戰役。先後擔任戰士、班長、排長,山西解放後,他又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大西南戰役。1951年,他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人民誌願軍。他隨部隊開赴朝鮮戰場,並在戰役中負傷。1954年,杜德彬轉業回到成都,先後在成都二磚廠、川棉一廠工作,並於1980年離休。
王女士說,如果杜德彬離休後,像大多數老人一樣,養養花鳥,就不會出現昨日的百輛豪車相送的一幕。出生窮苦的杜德彬,離休後閑不住,他在火車北站北市開了家餐館。
餐館生意很好,最多的時候有20多個小工,顧客很多是第一批下海做生意的人,“百貨生意剛起步,很多生意人虧的時候飯都吃不上”,軍人血性、耿直義氣,在50歲的杜德彬身上爆發出來,吃過苦的他,看著有些生意人常常連吃飯的錢也沒有,就招呼這些生意人免費吃,“一頓兩頓,他自己管了,救濟式的分文不收。”後來,這批人很多人都發家了,成了改革開放後的“富一代”,但滴水之恩,他們都是忘不了的,和杜德彬、杜雲成了好朋友。他們都尊稱杜德彬為“老爺子”。
“當初在他的餐館洗碗的,現在有一兩個都是千萬富翁了。”此次,這些富豪聽說杜德彬去世後,紛紛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成都。
是豪車
但沒有一輛公務車
杜德彬人緣好,講情義,初次下海嚐到甜頭後,他先後讓兒女們也辭去工作下海經商,他的發展戰場也從北市轉移到荷花池市場。
後來,杜德彬和兒子杜雲開始做百貨生意,生意上的朋友都相信他,在沿海進了貨,就交給杜家父子幫忙帶回成都,父子倆也樂意幫人托運。後來,父子倆看到了商機,幹脆搞了個托運公司,這就是成都通安達集團的前身。
“最早富起來的那批人,當初創業時都比較艱辛。”王女士說,這種感情是很真摯的,前來吊唁杜德彬,與生意上的利益無關,而是當初一起打拚所留下的感情。
王女士說,來的這些人,有一部分也是杜雲的朋友,跟通安達一樣,都是私營企業,來的車都是私車,不是公務車,杜家也沒有刻意通知,這些朋友都是“你傳我傳”後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