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暢銷小說改編成電影…
|
由世界名畫啟發靈感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原著篇幅不長,卻很細膩描繪出17世紀的荷蘭幫傭少女對畫家維梅爾的仰慕與迷戀,作者崔西雪佛蘭在書中並未放入太多的情節,反而花了不少段落呈現女主角內心的思想與感覺。當然,在小說中這種手法絕不會讓人不能接受,但電影片中事件太少很容易令觀眾感到沉悶。編劇奧莉薇亞一改原著以女主角第一人稱敘述情節的作法,用「全知觀點」來展現全部的故事。
在原著中,少女葛裏葉的家人在第一部分占有頗重地位,她則是在自己家中與維梅爾和她妻子首度碰麵。電影裏,開場葛裏葉告別家人前往維梅爾家幫傭時就是孤身一人,關於她弟妹的支線情節完全消失,故事集中在她與維梅爾、肉販小彼特等男子的感情發展上,算是化繁為簡。而維梅爾直到戲過半小時仍然隻出現了兩、三回,到了後半場戲分才稍微變重。
書中對葛裏葉的美色著迷又花錢請維梅爾作畫的富商凡路易文,本來隻零零星星登場,編劇為強調他對葛裏葉的迷戀,不僅把他出場時機提前,讓他和葛裏葉的互動增加,強化此角存在的意義。同樣的手法也用在小彼特這個角色上,他與葛裏葉在書中的約會細節大多簡單帶過,電影裏很詳細地呈現他們談情時的情境,使最後葛裏葉在情傷後投奔小彼特的結局更為合理。
冷山 順序調整
曾經得到文藝獎章的「冷山」原著,一開始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男主角英曼就已作戰受傷,第一章結束他就決定逃回家鄉與愛人艾達相見。蕾妮茲薇格(Renee Zellweger)飾演的村姑露比也在約莫第三章就登場,隨著英曼一路逃跑,作者一麵倒敘他與艾達相識的過往。至於電影中,導演兼編劇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選擇先從英曼在戰場上的遭遇起頭,分頭敘述他與艾達的往事和兩人各自的現況,把本來雜亂的情節,稍微按照「發生順序」作了調整,觀眾也比較容易進入狀況。露比也因此,必須到艾達、英曼的故事稍告一段落後,才能與觀眾見麵,使蕾妮在片子演完50分鍾後才露臉。英曼一路上發生的際遇,影片也略有刪節,讓節奏感更加流暢。
大智若魚 原著找靈感
大凡小說改編的影片,都會把原著情節作刪節,然而「大智若魚」卻把「大魚老爸」的小說內容擴充發揮,由於原著並沒把故事說得太清楚,想讓讀者自行推敲老爸的種種傳奇經曆到底是誇大其辭還是真有其事,全書從頭到尾一直都是半真半假,疑幻疑真,電影自然非把事情講清楚不可。而書中老爸的故事,大多虎頭蛇尾,並無太多的轉折,反倒是電影編導設想出來的故事,時而溫馨時而浪漫,較能令觀眾感到驚喜。象是老爸追老媽的過程,書中簡單幾筆帶過,電影裏的安排令人看後難忘。書中老爸隨便扯一句「年輕時看過長兩顆頭的日本藝妓」,電影裏順勢發展出老爸到中國偷情報碰上連體歌女的傳奇遭遇,比小說還有趣。盡管「大智若魚」和原著的情節雷同度不高,但更具娛樂性也更流暢。
凶線第六感 首尾大逆轉
梅格萊恩(Meg Ryan)大膽解放的「凶線第六感」,電影劇情和小說內容大多相符,唯獨開頭與結尾不同。書的開場就由梅格扮演的女教師自述自己的生活,電影則安排了與她有一半血統的妹妹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口述父母在滑冰中邂逅的故事,配著「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著名主題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營造出一股詭異迷離的氣氛,將全片的基調表露無疑。小說結尾梅格被凶手砍成重傷在雨中等死,電影裏自然不能不讓犯罪者得到製裁,因此梅格受傷前也把凶手做掉,由原本的悲劇收場變成接近圓滿的結局。這種改變是好是壞?觀眾心中自有定論。(蘇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