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炮轟影視圈 鞏俐不接電視劇是為錢 在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配音車間,記者找到了正在忙著為電視劇《曆史的天空》製作後期的導演高希希。當聽說記者來自杭州,他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原因是:“我就是在杭州的浙江美院畢業的,以前我搞的是美術,後來才改行做了導演。”之後,高希希親自找了兩把椅子搬到了配音車間的走廊,“我們就在這兒隨便聊聊吧。”在高希希看來,這次的聊天隻是簡單的對話,並無其他目的存在,因此他盡量讓氣氛顯得無拘無束。坐在記者對麵,他侃侃而談,從電影到電視,從導演到演員,從內地到香港……其中不乏有許多驚人之語。 許鞍華為什麽會失敗:她不懂舍棄導致電影成了電視劇的濃縮版 高希希從老家江西來到北京已經呆了14年,從起先的美工一直變成導演,他一直不敢(或者也可以說不願)張揚自己在影視領域裏的創作企圖。用他的話來說:“我在這一行的資曆太淺了,也沒什麽背景,幹什麽都得注意著點兒。”正因為如此,觀眾對他並不熟悉,不過相信有很多觀眾應該看過他導演的電視劇,像前兩年的《花非花》和前段時間熱播的《結婚十年》等。 不過高希希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電影導演。“雖然我得過3次華表電影獎,但可能我拍的都是主旋律題材影片,所以和老百姓的交流遠了點。我認為目前主旋律題材的電影還處於一種停滯狀態,題材限製的因素有很多,而觀眾對它的關心度也不是很高。但每個人對藝術的追求都不是局限的,所以像我在電視劇這個領域裏給自己留了一部分空間。” 對於兩種身份的轉換,高希希把問題看得很簡單。“不管你拍電影也好,電視也好,都要立足觀眾、還原生活。如果不考慮觀眾空談藝術,那麽他的作品怎麽可能是成熟的?”高希希認為,電影和電視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哪怕是同樣的題材,還是有區別,比如《玉觀音》。“為什麽《玉觀音》的電視劇要好於電影?如果單論導演的知名度和實力的話,許鞍華的影響力遠遠要超過丁黑,演員陣容上,電影的班底也是最強的,為什麽電影反倒不太討好呢?有些人誤以為電視劇提前播放搶了電影的風頭,其實不是!如果怕被搶風頭許鞍華就不會去拍這個電影了。真正的原因是許鞍華太顧慮情節,想在電影裏表現更多的東西,舍不得放棄一些東西,導致電影成了電視劇的濃縮版。而她這樣做,恰恰把電影最弱的一麵展現出來了。電影當然需要情節,有時表現的情節要比電視劇還細膩,但在運用手法上和電視劇根本不是一回事。” 電視劇並不比電影差:張藝謀陳凱歌敢說自己沒拍過電視劇嗎? 在高希希看來,盡管他拍過電影,但電視劇導演才是他真正的身份。對於目前很多導演都願意把自己定位在專業領域,尤其是一些以拍電影為主的導演,甚至還有一些演員也願意稱自己隻接電影不拍電視劇,說起這些,高希希顯得有些惱火。 “這就是對電視劇的攻擊!是他們的自身修養不夠和素質不高,所以才這麽說,而且這也是這些人底氣不足的表現!就是有這樣一些導演和演員的這種孤芳自賞,才導致中國電影衰敗到今天的原因!其實電影和電視目標都是一樣的,為什麽要相互排斥呢?沒錯,鞏俐確實敢說自己不接電視劇,但她敢說自己就比電視演員優秀嗎?張藝謀陳凱歌敢說自己沒拍過電視劇嗎?隻是有些幕後的事情大家不公開說罷了!另外,雖然鞏俐和章子怡她們一直都努力奠定自己在影壇上的地位,但要是她們拍電視劇就不一定有市場!最重要的一點,她們接一部電影的價錢等於接十部電視劇的價錢,這也是她們為什麽不願意接電視劇的原因!我覺得觀眾不應該以此來斷定電視劇不如電影,很多外在因素決定了電視劇和電影的質量好壞。電視劇的成本、製作周期等都不能和電影站在一條起跑線上,我們看十部電影的時間才能看完一部電視劇,但它們的製作時間卻是一樣的。” 接著高希希又拿張豐毅來舉例:“以前張豐毅是靠拍電影起步的,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扮演的經典角色駱駝祥子。可有一次,他和電視演員石道奇一起在馬路上違章,警察當時根本不認識張豐毅,可看到石道奇就馬上能叫出他的名字。事後張豐毅感慨地說,還是電視劇離老百姓最近,後來張豐毅也開始拍電視劇了。這事情還是張豐毅自己跟我說的。” 香港演藝圈值得讚賞:他們對工作的職業態度令人不得不服 很多香港地區的導演和演員對工作的職業態度更令高希希欣賞,他說最主要原因是香港演藝圈知道如何遵守規範的操作秩序,因此保障了整體環境的健康,也就是平時大家所說的職業道德。“關錦鵬是公認的電影大導演,他也照樣拍電視劇!雖然他拍的《畫魂》被人認為有些拖遝,但關錦鵬走出的了很重要的一步。很多香港著名的演員,比如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周星馳等人都是從電視劇起家的,雖然他們如今已經在電影圈發展,但他們從來不會覺得電影比電視劇層次更高。現在還有一些演員會接受TVB的邀請回去拍劇集,像吳鎮宇、周星馳都有意繼續向電視劇方向發展。他們對工作的職業態度令人不得不服!” 而談到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景氣,高希希更是大膽預言,電視終於一定會全麵取代電影,因為數字技術取代膠片已經是種趨勢,所以高希希相信在未來中國,電視一定會取代電影。 以後在電視圈的打算:一心要顛覆海岩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至於高希希以後在電視圈的打算,他的野心很大。據他透露,他將要顛覆海岩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因為海岩自己已經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我才會找他談這個事情。”海岩為什麽要變?原來,高希希和海岩交談之後,達成一定的共識。以前立足於推新人是海岩劇最大的特點,而高希希選用演員的原則是找貼近劇本、符合角色的專業演員。前不久,他和海岩就這個題做了一番深入探討—如果用更理想的優秀演員,海岩的作品能不能再好看?討論的最後結果是海岩同意了高希希的看法。 “我認真研究過海岩的一些作品,他的每部電視劇都有兩個特點:故事性強;敘述理念時尚新穎。而以前他的每部電視劇都用新人並不是海岩的本意,而是海潤公司商業模式下操作的一種經濟利益。公司利用這些新人想出名的心情,與一些可塑條件強而且懷著明星夢的少男少女簽訂一份長達八年的合約,然後公司就利用他們出名後的獲利空間,長時間受益。其實這些演員的演技都很一般,就說《拿什麽拯救你,我的愛人》裏的於娜吧,她太不稱職了,簡直是失敗!這些業餘演員上戲前統統都有一個‘出汗’的毛病,至少十天半個月才能適應。而專業演員直接入戲,節省了很多前期準備的時間。之後我和海岩合作,我就要用最專業的優秀演員來詮釋他的作品,那個時候才是海岩作品真正的高度。” 采訪快結束時,高希希還和記者談到了他對廣電總局的近期一些禁播題材電視劇的看法。“國家政策我們從業人員當然要服從,但我還是希望管理部門能夠製定一個相對穩定健全的藝術創作體製,這樣也不會讓從業人員被動地接受各種限製和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