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鬱想要治愈|這幾個問題一定要清楚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沒有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隻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對深陷抑鬱的青少年而言,那些被忽視的痛苦、未被理解的掙紮,正是這樣被“活埋”的情緒在青春期的土壤裏發酵,結成難以掙脫的網。
人們總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可對抑鬱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痛苦不僅真實,更像陷入了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 明明道理都懂,為什麽就是走不出來?明明身邊有關愛,為什麽還是覺得孤獨?
1.自我認同的混亂期,抑鬱成了“身份標簽” 青少年正處於“我是誰”的探索階段:他們既想擺脫父母的控製,又離不開依賴;既渴望被群體接納,又想保持獨特。這種自我認同的混亂,本身就像一場內心的拉鋸戰。而抑鬱的出現,往往會成為這場戰爭的“意外結果
2.家庭係統的“隱形絞索”,越用力越被困 很多父母在孩子抑鬱後,會陷入深深的自責:“是不是我逼得太緊了?”“是不是我不夠關心他?”於是開始加倍付出,小心翼翼地討好或是強硬地要求孩子“振作起來”。可這些看似“愛”的舉動,往往會變成新的壓力源。
3.大腦與環境的雙重“陷阱”,恢複之路布滿荊棘 從生理角度看,青少年的大腦還在發育,負責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層尚未成熟,這讓他們對負麵情緒的承受力更弱,也更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就像一輛刹車係統還沒裝好的車,一旦遇到下坡,很容易失控。
4.走出來的關鍵:看見“痛苦背後的需求” 青少年抑鬱的難,本質上是“被看見”的難。他們的痛苦不僅是情緒的低落,更是對“被理解”“被接納”“被允許”的渴望.
要走出這場困境,需要的不是“快點好起來”的催促,而是“我知道你很難”的接納。
對父母來說,或許可以試著做三件事
1.放下“糾正欲”——接受孩子暫時“不好”,就像接受他們會感冒發燒一樣
2.停止“比較心”——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他們,而是說“你現在的樣子,我們也愛”
3.學會“笨辦法”——少講大道理,多做具體事,比如默默遞一杯熱牛奶,陪他們坐一會兒不說話。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被充分理解的痛苦,會失去傷害的力量。” 當青少年的痛苦被看見,家庭的互動回歸真實,成長的壓力有了出口,那座困住他們的迷宮,才會慢慢透出光亮。
而這條路,需要孩子的勇氣,更需要身邊每一個人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