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ex Y. Grey
看開頭: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37/202504/21552.html
作者的興趣、觀點難免滲透到作品中。但主旨不是作者說了算,正如一個子女的人生不是父母能決定的。連書中的人物也不是全由作者控製;他們依據各自的性格、處境,完成各自的行動,“書寫自己的人生”。
以下是我(盡量)置身讀者位置的一些判斷。
本書涉及同性戀,它是讚成還是反對呢?如果小說承認同性戀的存在,算讚成,的確;但,同樣有薩福傾向,克莉絲汀看中利益和享樂(不單指性愛)連對婷婷的愛也不無私心;同性戀人群未必奉她為楷模。婷婷堅強,內斂,為人考慮多於自己,扛著LGBTQ大旗上街遊行的,有幾個像這樣?人們,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戀,都有善有惡,有強有弱,有真有偽。問同性戀好不好,就像問黑貓、白貓誰更活潑,沒有意義。
本書有不少性描寫。一般小說中,大篇幅、細描細繪的性愛場麵是不必要的;不必等中國公安機關遠洋捕撈,認真的作者都會自行刪減。本書是例外。四處篇幅較大的性描寫都是情節的關鍵,不可刪減。比如,婷婷三十出頭,第一次跟女人做愛,意識到喜歡女人,她是什麽感覺必須交代。本書的性描寫不為激發情欲,或者宣揚某種性愛方式,不管是同性、異性之間的,還是多人同床(參看他們的第三次三人組)。本書的性描寫是故事的必要部分。如果激發了情欲,那是附帶的,是讀者想象力的成果。如果宣揚了什麽,能肯定的隻是——因為多次提到——男人得戴套。作者聽過太多女性因為男友不願意戴套多次打胎的故事。太不值了。
《婷婷,你也喜歡女人嗎》是婚戀題材的。它宣揚了哪些婚姻理念呢?伊萬與克莉絲汀結婚多年。妻子得了重症,伊萬手足無措,幸虧有婷婷。作為克莉絲汀的情人,婷婷在她最後的日子竭力照顧她。伊萬這個丈夫算不上楷模;婷婷沒有名分,卻盡到了配偶的責任。一紙婚書保護的是誰?克莉絲汀死後,婷婷沒有繼承權,想得到一點克莉絲汀堅持給的保險金也可能要打官司。婚姻製度保護的是配偶,不論那人是否稱職,這是本書明顯袒露的。
《婷婷,你也喜歡女人嗎》是一個絕症病人的故事。它宣揚最厲害的,是病痛的可怕。正如伊萬意識到的,在腦瘤麵前,克莉絲汀是否出軌、三人同床為了什麽都不重要。婷婷跟這對夫婦一起住,也沒人管她是什麽身份。三個受過教育,本質上不虛偽、不邪惡的人,聯手也難抵病痛的衝擊。克莉絲汀的絕望,她在世時丈夫和情人的勞累、憂慮,還有她去世之後的感傷,它們的強烈程度,是作者提筆之前始料未及的。死生為大。苦痛為大。活著的人們,不要把精力花在偏見、嫉妒和其他小事上。伊萬最終得知妻子出軌過,他沒有痛苦、羞愧,而是向那個第三者求婚。他是個聰明人。
前半部性感、浪漫(或者惡心、齷齪,因為有三人組和偷情)。後半部勞累、感傷。由喜轉悲是人生常態;一定將前後相連,認為縱欲和偷情是因,痛苦和死亡是果,我以為很牽強。拿克莉絲汀來說。她的性欲有多強,她找婷婷是為了性滿足,還是病重時有依靠,我們不能肯定。一個患絕症的人為了有依靠找情人,算不算愛,算不算背叛,也難說。但克莉絲汀待婷婷不錯(第三次三人組例外)。如果把她得絕症看作是某種懲罰,她的罪不在縱欲或者背叛。伊萬最後也說,如果要懲罰她,那麽他能加在她身上的所有苦痛,都不如腦瘤最終施加的千分之一。性愛和腦瘤不是因果,而是對照;有對照才能分輕重。
連載時收到的評論,有關於寫作的(第一頁似乎沒遵循show, not tell的法則)也有人身攻擊。評論者的偏見(性別、性取向、種族等方麵)常有展示。文章像麵鏡子。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