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深圳,貨幣單位默認人民幣。
家裏三口人,小朋友剛升入小學一年級。家裏的分工很明確:先生負責穩定的現金流,我負責讓財富跑贏通脹。“你負責賺,我負責讓錢變更多。” 理財這條路上,我們不搞雞飛狗跳的高風險投資,隻走股債平衡的康莊大道。
收入:104萬 + 金融資產增值117萬 = 221萬
支出:生活支出24萬 + 房貸支出17萬 = 41萬
對比起來,房貸支出才是真·家庭最大負擔。這年頭有房貸的生活才叫有盼頭(盼著早日還完)。
本人投資信條:“血汗錢不容大起大落,穩穩的幸福最實在。” 所以堅定執行股債平衡的投資策略。以下是2024年的盤點:
股票類(約占54%)
1. A股+基金(26%)
感謝國家隊,年中的時候一度覺得沒眼看了,結果年底給發了個大紅包。目前我個人認為性價比一般,估值合理,減倉了增配的部分。25年的計劃是把滬深300ETF逐步轉到A500指數增強基金,一方麵兩者的持倉重合度高,估值也合理,另一方麵指數增強每年預計5-10%超額收益,是很有誘惑力的。
2. 港股(17%)
一半是某知名高股息資源股(稅後股息~5%),另一半是恒生ETF(股息~4%),穩穩的現金流,熬過風浪就能繼續“撈油水”。
3. 美股(11%)
眾所周知的原因,今年最大的變化是配置了更多的美股和美債的部分。美股的估值挺高的,後續不打算增加了,等更好的機會。(尤其是最近半年,鑒於“人人曬標普、個個吹納指”的現象,我選擇按兵不動。我對這類現象有本能的警惕和反感,大家都推薦的時候我就很害怕,誰讓人多的地方往往暗藏風險呢。)
債類(約占46%)
1. 理財(35%)
主攻北交所打新,閑錢放貨基。
2. 美債(6%)
長期收益率5%,真香!可惜長久期美債買起來麻煩,打算繼續增加配置,順便研究更便捷的替代品。大家可以看看南方東英精選美元債基金,效果肯定沒有自己直接買長久期美債好,但是長期持有5%的收益應該是有的,再加上匯率的波動,比買人民幣理財好。
3. 其他(5%)
包括可轉債和REITS。可轉債漲得太高已經賣的差不多了,等哪天跌得夠低,我會再回來“抄底”。
目前持有深圳自住房和上海出租房各一套。今年的房價跌幅15%-25%,上海那套老破大的租售比~2%,和銀行存款利率差不多。考慮到出租和管理的麻煩,計劃2025年賣掉這套房,換取更靈活的資產流動性。
理財最大的啟發是:“思路一打開,天地就寬了。” 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更確定性的回報,才是長久之計。
我的目標是賣掉上海的老破大,金融資產逐步將調整為:A股+港股30%,美股20%,債類50%。 爭取繼續穩紮穩打,讓財富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