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麵,不僅僅向天父耶和華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與此同時耶穌基督還說
耶穌轉身對她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
我們人類不能夠隻是記得住自己喜歡聽的,耶穌基督不僅僅說 赦免他們,同時告訴他們為未來的災難與懲罰,做好準備。我們人類必須清楚,不要誤解無論做什麽事情,犯什麽罪,耶穌基督都會無條件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而且,永遠都還是不知道。不知道就“驕傲”,就很體麵,就很光榮嗎?那鴻書 - 第 1 章 第 3 節 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赦免的契機:它邀請悔改,如同父對浪子(路加福音15章)的等待。無知不是永久豁免,而是起點——“不知道”必須轉向“知道”,通過十字架的恩典。警告的預言:這預示了公元70年羅馬摧毀耶路撒冷聖殿的災難,以及猶太人後續的流散(diaspora)。曆史證實了這一點:提多率軍圍城,饑荒與屠殺如耶穌所喻的“火中扔柴”般發生。這不是隨意報複,而是因果的顯現——拒絕彌賽亞的後果。
人類已經經曆了兩千多年,福音書已經廣泛傳播到了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難道還是那個用“不知道”為自己的犯罪辯護嗎?造物主是絕對公義的神,絕對不會以“有罪”為“無罪”!既然犯罪,就必須而且應該受到“懲罰”,通過“公平公正的懲罰”中學習,從不知道才能夠真正到知道。所以,上帝耶和華並沒有放棄懲罰以色列人,否則,以色列人猶太人就根本不會有兩千年的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苦難!這不是仇恨,是上帝的愛,如果犯罪以後,既不悔改認罪,也沒有得到應該有懲罰,就不會有教訓,就不會學習反思與提升自我。他們猶太人仍然是“不知道”。雖然,猶太人可能仍然不知道,但是上帝可以通過這些苦難,懲罰作為事實基礎,教材來教育他們,引導他們。在才是上帝對於猶太人的父愛。赦免不是取消懲罰,而是延緩懲罰、給出悔改的契機;懲罰不是廢除愛的約定,而是愛的教育方式。若人類永遠停留在“不知道”,那他們所求的赦免,也必終歸落空。如果耶和華永遠無條件都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永遠都不知道。人類就不會經曆末日審判,啟示錄就毫無意義。所以,啟示錄不是“多餘的”,而是赦免的“期限”。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路加福音 23:34)但耶穌同樣預告耶路撒冷未來的災難(路加福音 23:28–31)。
這說明赦免不是“無條件縱容”,而是給人一個悔改與學習的機會;懲罰同樣是上帝愛的方式,讓人麵對罪果、學會責任。“不知道”不是永久的借口。在耶穌受難時,羅馬兵丁、猶太領袖的確“不知道”他們正在釘死彌賽亞。但兩千年後,聖經已經翻譯成千百種語言,傳遍全世界。繼續用“不知道”來掩蓋罪,就是拒絕學習、拒絕成長。“無知”若不通過學習和懲罰被修正,就會變成驕傲與自義。公義與愛的統一
上帝的公義:罪必須承擔後果,猶太人的流散、耶路撒冷聖殿的毀滅,就是曆史中的印證。
上帝的愛:懲罰不是毀滅,而是管教,是要把他們帶回真理。
這是聖經一貫的邏輯:愛包含懲戒,赦免包含責任。給當代人類的提醒,今天的人類往往隻強調“愛、寬恕、包容”,卻忘記“真理、公義、懲戒”。這樣導致“濫用赦免”,把無知當作驕傲,把墮落當作體麵。
這正是耶穌警告的意義:“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兒女哭。” 未來的審判與災難,會臨到那些拒絕學習、拒絕悔改的人。愛通過懲戒“結出平安的義果”(希伯來書12:11)。無懲罰的赦免,會讓罪如野草瘋長;無赦免的懲罰,會讓絕望吞噬靈魂。
今天我看到很多左派媒體,正在利用柯克夫人的原諒,反轉輿論。好像罪犯的不知道,又偉光正一次(罪犯可以逃避應有的懲罰)!再一次又驕傲了。而根本沒有一星半點兒悔改認罪的欲望。氣焰十分囂張。寬恕被偷換為縱容在基督信仰中,“寬恕”是建立在認罪 → 悔改 → 赦免的邏輯鏈條上。但左派媒體往往切掉中間環節,隻高舉“寬恕”這一環,甚至把它拔高為一種“道德優越”。結果:沒有悔改的罪犯被塑造成“受害者”,反而讓受害者(或其家屬)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寬容”。“不知道”被神話為“純潔”。聖經裏“他們不知道所做的”是曆史場景下的描述,不是永遠的免責條款。現代輿論卻把“不知道,精神病”包裝成“天真”、“善意”、“本不該受罰”。於是罪犯借機逃避責任,甚至以“我不知道”為資本,反向指責社會。寬恕絕非孤立的“高光時刻”,而是建立在清晰的鏈條上:認罪(confession)→ 悔改(repentance)→ 赦免(forgiveness)。這不是人類的自創,而是聖經的核心脈絡:認罪:先承認罪的真實,如詩篇51:3-4,大衛對拿單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沒有這一步,寬恕就成了空洞的口號。仿佛她的寬恕,就能抹平罪行的後果,讓凶手(一個年輕嫌疑犯)瞬間從“加害者”變身“受害者”,而受害者家屬反倒被要求“證明道德高地”。這不隻是偷換概念,更是將聖經的恩典,廉價地轉化為政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