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凡

舉頭望星空,
問心求義仁。
此間有真意,
幸愧共凡塵。
個人資料
正文

科學倫理與沃森之誤——再談科學的真與善

(2025-11-10 08:53:58) 下一個

真與善,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理性追求的中心。自從科學等經驗實證方法從哲學思辨獨立出來之後,科學方法就成為人們追求真實與真理的重要工具,科學理性也成為人對自身的期許。與科學發展同步的是對科學本身的反思,也就是科學到底是什麽,應該是什麽這些“元科學”的問題。這些“應該”,就涉及到對科學本身的“正確”與“錯誤”的價值判斷,也即科學倫理考慮。

 
作為理性求真的科學方法與過程,在科學倫理學角度來看,科學方法過程一般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但不限於:
1.真實與誠實,如實反映研究結果,對結果不誇大,結論嚴謹,不超過證據範圍
2. 透明與可重複,研究方法可重複,公開數據可驗證;
3. 尊重實驗對象,不管是動物還是人群,確保不必要傷害;
4. 避免誤導與濫用,承擔公共或者社會責任。
 
如果說科學方法是導向研究結果——也即真實/真相的話,科學倫理是確保研究結果是通過對世界善意方式產生,並用於善意目的。科學倫理學不是一開始就完備的,而是一個隨科學發展而逐步 完善的。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與孟德爾的遺傳學理論,為人類理解了不同個體的差異是如何代際傳遞,並在漫長的時間積累下導致了不同物種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框架。這些在科學上拓展了我們對生物世界認知的理論,在社會學應用上催生了20世紀初前後的兩大相關的理論: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及科學種族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傾向於把自然法則當成社會倫理原則,其提出者或支持者如斯賓塞、桑默等認為:人類社會如同自然界,充滿競爭,個人或者群體的強者在競爭中勝出,弱者被淘汰,這是自然規律,而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在他們的支持者看來,不同民族/國家/族群在競爭環境中適應或滅亡、貧富差距、階級分化都是進化規律,而非社會製度的問題。按照該邏輯延申到社會層麵的弱肉強食或者國家層麵的叢林法則到現在依然在底層有不少擁躉。
 
科學種族主義則傾向於把社會差異當成生物學事實。它們試圖從科學角度尋找不同人群的生物學差異,並推斷人類族群的智力、道德、文明程度等差異,都可以用生物學差異來解釋。二十世紀初的的“顱骨學”(通過頭骨測量來推斷智力),”優生學“(主張控製劣等種族的繁衍)等理論一時成為顯學,深刻影響了歐洲殖民主義,美國移民政策,也導致了極端的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出台。
 
沃森出生於1928年,其早年的成長過程恰好與這些當時的流行理論同步,很難說他沒有被這些理論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卓越的科學家,沃森有強大的科學直覺與組織力,但是作為科學以外的個人,沃森因其對女性、肥胖者、同性戀、黑人等冒犯性言論常常讓人感到不愉快。而導致沃森與科學共同體交惡的一大主要因素則是其關於對於非洲以及黑人群體在內的不同種族的智商差異的評論。以下根據公開資料做一簡短回顧。
 
沃森早期因相信DNA是遺傳物質並因共同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而聲名大噪,其後他逐漸相信遺傳基因差異可以解釋很多(如果不是全部)的人類社會的(包含智力在內的)差異。1973年他接受《The Atlantic Monthly》采訪時說:“Some people are much brighter than others; that’s just the way it is. We can’t change it, because most of it is in the genes.” (有些人比其他人聰明多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絕大部分是因為基因差異)。
 
在1980年代演講與隨筆 (後被收錄進《Avoid Boring People》)中,沃森提出“Education can improve a person’s performance only to a certain point; after that, genetics sets the limit.”(教育能提升表現,但到某個限度後,基因設定了天花板)。
 
這些早期基因決定論因為討論的是個體差異,並沒有引起很多反對聲浪,因為當時的研究結果基本認可個體的智商可遺傳度約為40-60%,也就是說個體間(比如同卵或異卵雙胞胎)的智商差異約40-60%可以歸因於遺傳因素,剩下的一半來自於後天的環境。
 
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後,作為該計劃的領導者,沃森將個體間遺傳差異的推斷外推到群體差異上,這一步使他的科學觀點跨越了從已驗證到未驗證的界限。 1994年他的言論被《紐約時報》引用如下:“There is no reason to assume that the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of peoples separated geographically in their evolution should be identical. Evolution works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沒有理由假設在進化中地理上分隔的人群,其智力能力完全相同。進化在不同環境中以不同方式運作。)
 
沃森的這一推斷似乎被通過智商測試量表的非洲一些國家與地區的智商測試數值差異支持。如在美國的黑人白人東亞裔以及猶太人之間的平均智商測試分數差異(如的1969Jensen的黑人白人智商分數15的差距,以及後來Lynn等人的爭議性的2002-2006年間發表的係列報告總結的非洲黑人70、黑人85、墨西哥裔89,白人100,東亞裔106,猶太裔110的代表性數值)。但是科學界這些對群體智商測試分數差異的解讀是謹慎的,前文提到了個體間的智商測試差異一半來自環境。而沃森後來顯然在這一方向走得更遠。
 
在2007年 他在《Sunday Times》采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話,是他基因決定論的頂點式表達: “All our social policies are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ir intelligence is the same as ours — whereas all the testing says not really.”( 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建立在假設他們(非洲人)的智力與我們相同的基礎上,而所有的測試都表明並非如此。)並補充道,“There is no firm reason to anticipate that the intellectual capacities of peoples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 in their evolution should prove to have evolved identically.”  ( 沒有充分的理由可以預期,在地理上分隔、各自進化的人群,其智力能力會恰好以相同的方式進化)。
 
他的這段話,在科學上是很成問題的:
 
1. 雖然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們用膚色/文化等外在特征來進行種族/族群劃分,這是是一種方便的社會學做法,但並不具有生物學上的充分依據。現有的研究以及人類實踐活動表明地球上所有所有現代人類之間並無生殖隔離,都屬於同一物種。
 
2. 地理隔離確實會導致種群在外貌、生理等一些特征出現差異(膚色、乳糖酒精耐受、特定疾病抵抗力或者發生等),但是人類智力的解剖學基礎,如大腦皮層構造、突觸網絡複雜度在現代人類形成後的幾乎沒有發生過可觀察的顯著差異。在人類進化尺度來看,形成地理區隔的約至多6萬年時間內,自然選擇不可能支持在複雜特征上形成係統性的群體差異。
 
3. 現代群體遺傳學共識認為,絕大部分(約 85–90%)基因多樣性存在於同一人群內部,而不同人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隻占約 10–15%。因此,從全基因組的基因頻率的角度來看,一個白人群體內部的基因多樣性通常大於白人和黑人群體間的平均基因差異。
 
4. 現代關於智力研究的結果表明,智力本身不是單基因決定的,而是眾多基因與環境交互的結果,單個基因的貢獻極小,而環境影響巨大。營養的改善、教育的普及、社會競爭壓力等能顯著改變神經發育,為最終個體的測試智商分數帶來巨大的波動。因此,這些Jensen與Lynn的數值被主流科學界認為反映的是社會環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差異,而不是種族間的生理智力差距。
 
5. 後續的眾多回歸性研究表明,從20世紀初到現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人群平均智商測試得分持續上升,整個20世紀的世界平均IQ提高了約20分,其中發達國家二戰前後快速上升,近幾十年趨於穩定,而發展中國家二十世紀後半葉仍在快速上升。這一發現被新西蘭學者Flynn命名為Flynn效應。在一些黑非洲地區,2010年報道的智商測試達到了平均與世界幾乎沒有差距的程度。主流科學界普遍認為這種上升並非由於遺傳變異,而是環境改善的結果:更好的營養,更普及的教育,更複雜的信息環境,更好的公共健康等等。而2000年代起,甚至有研究在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平均智商下降的現象。
 
這些科學研究與結果的綜合,讓學術界形成的共識是:智力潛能(生物學因素)在不同人類群體間並沒有顯著差異,但是環境的變化能顯著影響群體的智商測試分數差異。被廣泛引用的不同族群智商差異的數據被科學界認為反映的是社會環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差異,而不是種族間的生理智力差距。從科學角度來說,智商不是出生時就注定的,而是遺傳與環境共同塑造的結果。所謂群體智力差異,很大一部分是社會發展的不平等。將非洲等其他第三世界的智商差異全部歸因於遺傳進化,是科學上並無數據支持的言論。
 
沃森2007年的言論無視這些科學界的研究發展,故而被科學界廣泛抵製,被認為是老調的科學種族主義言論的再現,並在社會層麵引起了軒然大波。沃森本人曾經為此道歉,承認其言論並無科學依據。“I cannot understand how I could have said what I am quoted as having said.There is no scientific basis for such a belief.”  (我無法理解自己怎麽會說出那樣的話。那樣的信念沒有科學依據。)
 
這個道歉後來被認為是無誠意的公關式道歉 ,因為他本人依然保持這個觀點。2019年的紀錄片 《American Masters: Decoding Watson》 中,當他被問及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是:“Yes. I would say the difference is genetic.”, “I wish it weren’t true, but there’s a difference on the average between Blacks and Whites on IQ tests.  ”(是的,我認為這種(智力)差異是(因為)遺傳(因素)。我希望事實不是這樣,但黑人與白人在智商測試上平均存在差異。 )
 
這一固執的立場最終導致他被由他發展壯大的冷泉港實驗室撤銷所有名譽頭銜,被科學界廣泛抵製。他晚年被普遍視為”拒絕承認社會複雜性、停留在20世紀遺傳決定論舊思維中的科學家”。而沃森本人則回應:“科學應該允許討論任何可能真相。”  
 
回顧這一來龍去脈,沃森的言論在科學上是被認為無依據支持的,且對反對其信念的數據采取了無視的態度,這個是與科學家的對真相的謙卑相悖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言論在社會層麵為分裂人類群體、歧視不同族群等違背人類共識的理念暗流提供了帶著科學權威光環的支持,這個是對科學倫理以及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的違背,有濫用其科學權威的嫌疑。
 
回到最初的討論來看,有幾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明確:
 
1. 沃森是否被神化?公眾是否盲從?
從這個走向來看,沃森並未被多神化,學界雖然認可他的貢獻,但是對他的未獲得數據支持的觀點並沒有盲目追隨,主流的公眾反應也和科學界類似,但是其言論依然被小眾的科學種族主義或者其他種族主義的立場的人認同。
 
2. 沃森是否在履行科學家說出真相的責任?
很遺憾,在我看來他做得並不好,他對新的科學發現的數據並不認同,而是堅持了他的一貫以來的偏見立場,是不夠謙遜的。晚年的愛因斯坦無奈地認可了量子力學中概率學解釋,沃森在這一點上是不如愛因斯坦的。
 
3. 沃森的遭遇是否是社會倫理流動變化的犧牲品?
不能一概而論。種族差異是個生物學問題可以研究,可以提出假說,可以被證偽,但是以未證實的偏見來支持歧視性的社會政策,這是科學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雙重違背,既不真實,也不善意。
 
4. 沃森遭受迫害了嗎?言論自由被破壞了嗎?
沃森受到的公眾與科學共同體的抵製與冷遇,可以說是得其所。言論自由指的是我們的言論有不被公權力限製的自由。但是自由的另一麵是責任,沃森在履行其未經支持的信念時,沒有盡到科學家的職業與社會責任,那麽被科學界抵製與公眾抵製也是可以理解的事,這個因未盡責任而付出代價,不能認為是迫害。 科學家的言論並不僅僅是“作為公民”的自由,更因為其“科學家的身份”而承擔額外責任 。他本人沒有被公權力封禁,依然還有平台願意讓他發聲,表明其作為個人的言論自由依然存在,隻是不受歡迎了。
 
回顧沃森事件,我們能看到, 科學之真若失去倫理之善的約束,終將成為冷酷的工具理性;而倫理之善若失去科學之真作為根基,也會陷入空洞的道德情緒。沃森之誤,正提醒我們:科學的尊嚴不在於其對真實的不懈追求,而在於它對人類共同命運的善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0)
評論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猶太人是在羅馬時代流入歐洲的,大約 2000 年以前。
流入歐洲的猶太人,Ashkenazi Jews,IQ 驚人地高,108–115。
他們隻占世界人口的 0.2%,卻占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 22%。
有一個解釋是:流入歐洲的猶太人很多是賬房先生,他們經常跟數字打交道,這使他們在 2000 年的時間裏大腦進化成了全世界 IQ 最高的族群。
進化得這麽快,我想達爾文的機製解釋不了。
同是歐洲的猶太人,難道賬房先生的孩子真的比鑽石行老板的孩子多?
那怎麽解釋呢?”————關於這個他們測試得分高以及頂尖科學家學者多的現象,也許可以從文化與遺傳的角度共同解釋?比如他們的經學辯論傳統,以及從事金融行業都需要智力開發;他們團體小,容易發生遺傳漂變;群內通婚多有利基因更容易富集?曆史上猶太人被多次迫害,對他們的小群體生存壓力該是比其他群體來得更多的,也許會正向增強他們的智力開發與遺傳篩選。

正向區別對待不會讓人覺得不愉快,就如同被人誇天生聰明;但是負向被區別對待,尤其可能帶來固化的負麵印象以及被當成低值人群,就需要很警惕其負麵影響。也許有一天科學無可辯駁地證明:與智力相關的基因群在不同人群確有顯著分布差異,且消除差異後的智力差距會消失,這個時候我們才願意接受這種科學真實吧。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而這麽短的時間內(2000年上下)的影響恐怕是不能用基因變異的積累來解釋的。】
確實,如果嚴格地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機製:雌雄基因隨機組合會有隨機變異;如果某個隨機變異使那個後代有優勢,那他的後代就多。如果某個隨機變異使那個後代有劣勢,那他的後代就少,甚至沒有;那2000年確實不夠長來根據後代的多少對整個族群的進化產生影響。
但事實似乎指向進化的速度比達爾文的機製所預測的要快得多。
猶太人是在羅馬時代流入歐洲的,大約 2000 年以前。
流入歐洲的猶太人,Ashkenazi Jews,IQ 驚人地高,108–115。
他們隻占世界人口的 0.2%,卻占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 22%。
有一個解釋是:流入歐洲的猶太人很多是賬房先生,他們經常跟數字打交道,這使他們在 2000 年的時間裏大腦進化成了全世界 IQ 最高的族群。
進化得這麽快,我想達爾文的機製解釋不了。
同是歐洲的猶太人,難道賬房先生的孩子真的比鑽石行老板的孩子多?
那怎麽解釋呢?
我也不知道。
也許真正的解釋現在還沒問世。
希望人們在尋求解釋的時候不要被科學界同行扣上大帽子,也不要怕違反“智力來源於成長環境,不來源於遺傳”的既定學說。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從196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到2025年,黑人在 NBA 和 NFL 裏從接近零到超過 70%。
從196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到2025年,黑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人數仍然是零。”,數據本身當然就是事實。不過好比印度目前奧運會也沒幾塊金牌,也沒人就一定認為印度人天生弱雞吧?不過,落後者一方麵需要努力保持耐心,另一方麵確實是需要努力證明自己,這個勉勵對所有人都有效。你認為呢?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博主認為“抽象思維的促進”來自文化的傳承,而不是基因的傳承。可否提供一些事實根據?"——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observer/geography-of-thought,這本密歇根大學Nisbett的著作,顯示出東西方人的文化社會結構哲學傳統教育體係對人的認知推理邏輯等方式存在文化差異,所以(與智力測試有關)的思維方式受文化/教育的影響,而這麽短的時間內(2000年上下)的影響恐怕是不能用基因變異的積累來解釋的。關於文字字母對人的抽象能力的影響,你可以參考alphabet effect(字母係統效應)假說。

“一個剛出生就被白人保養的黑人,有 100% 的黑人基因,100% 的白人文化傳承。按照博主的說法,他們的智商應該和白人一樣。但事實和博主的說法正好相反。他們的平均智商是89,比在黑人文化傳承裏長大的黑人(平均85分)高4分,但比他們抱養家庭裏的白人兄弟姐妹(平均109分)低20分。也就是說,文化傳承使智商漲了4分,基因使智商漲了20分。”——我綜合的是主流的我也比較認同的看法,那就是沃森說的智力測試得分差異“就是因為遺傳”。你列舉的這個領養的例子,按照科學實驗角度來講是不夠嚴謹的,被領養的黑人兒童與白人家庭親生的得到的情感支持以及社會支持本身就不一定同步,這些差異性對待也需要討論。更嚴格的實驗該是黑人白人兒童都被無血緣關係的家庭領養,按照更接近的方式教育,得到類似的關愛,這種大規模研究會比你列的比較領養的黑人兒童與親生的白人兒童來得有說服力。

“現在這個討論有點像哥白尼時代。當時科學界公認“地球中心說”。為了支持這一學說,科學家們非常費力地解釋其它行星為什麽走極為奇怪的軌道,一會兒翻跟頭打滾,一會兒轉身往回走。如果相信“太陽中心說”,一切費力的解釋全不必要,行星軌道就成了極為自然的橢圓。現在也是。”——對不同人種的智力測試得分差異的解釋比哥白尼日心說的解釋來得更嚴格是因為兩者的社會實踐後果差異巨大。如果說日心說追求的真實是讓人更謙卑地看待人類與世界的關係,更有利於人類的真正成長話,將人類不同群體的智力測試得分差異(全)歸因於遺傳,是既沒有顧及環境對智商測試得分影響的科學事實,也帶有危險的對一些人群的歧視性對待的可能,自然會對它采取更嚴格更挑剔的標準。

“如果承認 85 : 100 的智商差異來自基因,一切都很容易解釋。而為了解釋“智商差異來自文化傳承和種族歧視”這一當代公認學說,則很費力和牽強,而且與事實不符。”——將不同群體的智商測試分數差異歸因於基因差異,正是沃森的觀點。除非有足夠的定性與定量分析說明不同群體間具體的遺傳變異如何影響智商,否則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采納這一觀點不僅科學上不嚴謹,也存在顯著倫理風險。科學界在曆史教訓的基礎上,必須保持審慎。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廢除南方的種族隔離要到1960年代後。】
從196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到2025年,黑人在 NBA 和 NFL 裏從接近零到超過 70%。
從1960年代廢除種族隔離到2025年,黑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化學獎的人數仍然是零。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歐亞大陸的文字發明以及2000多年重視教育的傳統的先發優勢對抽象思維等與教育有關的促進是巨大的,但是這些促進更合理的解釋是文化的傳承而不能認定一定是基因的傳承。】
博主認為“抽象思維的促進”來自文化的傳承,而不是基因的傳承。可否提供一些事實根據?
一個剛出生就被白人保養的黑人,有 100% 的黑人基因,100% 的白人文化傳承。
按照博主的說法,他們的智商應該和白人一樣。但事實和博主的說法正好相反。
他們的平均智商是89,比在黑人文化傳承裏長大的黑人(平均85分)高4分,但比他們抱養家庭裏的白人兄弟姐妹(平均109分)低20分。
也就是說,文化傳承使智商漲了4分,基因使智商漲了20分。
現在這個討論有點像哥白尼時代。
當時科學界公認“地球中心說”。
為了支持這一學說,科學家們非常費力地解釋其它行星為什麽走極為奇怪的軌道,一會兒翻跟頭打滾,一會兒轉身往回走。
如果相信“太陽中心說”,一切費力的解釋全不必要,行星軌道就成了極為自然的橢圓。
現在也是。
如果承認 85 : 100 的智商差異來自基因,一切都很容易解釋。
而為了解釋“智商差異來自文化傳承和種族歧視”這一當代公認學說,則很費力和牽強,而且與事實不符。

Studies on the IQ of Black children adopted by white families show that they tend to have higher average IQ scores than Black children in their biological homes, often scoring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for Black children, but still below the average of their white adoptive siblings. For example, the Minnesota Transracial Adoption Study found that by age 17, Black children adopted by white families scored an average of 89, while white children raised in the same households averaged 109.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ducation play a role in IQ scores, but do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gap between racial averages.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哈佛自從 1847 年就開始錄取黑人學生。”——這種入學後被種族歧視分子趕走的象征性錄取能說明什麽呢?真正錄取且畢業要等南北戰爭後,而廢除南方的種族隔離要到1960年代後。歐亞大陸的文字發明以及2000多年重視教育的傳統的先發優勢對抽象思維等與教育有關的促進是巨大的,但是這些促進更合理的解釋是文化的傳承而不能認定一定是基因的傳承。

“可是,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數學菲爾茲獎 (Fields Medal)的黑人至今為零。”——這個自然需要黑人群體奮起證明他們自己,可是華人在楊振寧-李政道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前,難道中國人不也活在白人的智力歧視目光下?劉翔獲得跨欄世界金牌前,難道華人不也活在世界上亞洲人不如黑人白人的體力的錯覺下?打破這種歧視與錯覺需要時間,尤其是在一個長期被殖民主義種族主義係統性壓迫的地區與族群。

“主流科學界否認這是種族間的生理智力差距造成的,而宣稱是社會環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差異造成的。請問:如果一個黑人中學畢業生和一個亞裔中學畢業生物理課成績一樣,哪一個人更有可能得到哈佛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的差異,是給黑人比別人多?還是給黑人比別人少?”——不要光盯著哈佛,你看Caltech,還有MIT,總沒有這種平權問題,黑人入學比例也有5-6%,難道不說明最聰明的美國高中生中,黑人也有一席之地?

要說出一個直覺/科學假設是很容易的,但是證明並不容易。當我們麵對一個在曆史上被用來壓迫用來製造人類痛苦的可能被科學假設時,保持足夠的警惕是有必要的,這是對人類自身有限性與認知局限的反思,也是對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尊重。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4. 現代關於智力研究的結果表明,智力本身不是單基因決定的,而是眾多基因與環境交互的結果,單個基因的貢獻極小,而環境影響巨大。營養的改善、教育的普及、社會競爭壓力等能顯著改變神經發育,為最終個體的測試智商分數帶來巨大的波動。因此,這些Jensen與Lynn的數值被主流科學界認為反映的是社會環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差異,而不是種族間的生理智力差距。】
哈佛自從 1847 年就開始錄取黑人學生。
可是,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黑人至今為零。
獲得數學菲爾茲獎 (Fields Medal)的黑人至今為零。
主流科學界否認這是種族間的生理智力差距造成的,而宣稱是社會環境不平等與教育資源差異造成的。
請問:如果一個黑人中學畢業生和一個亞裔中學畢業生物理課成績一樣,哪一個人更有可能得到哈佛的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的差異,是給黑人比別人多?
還是給黑人比別人少?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博主的評論:謝謝澄清。
伽利略布魯諾的地心說在當時也沒有得到相應的支持(有點抬杠了,也許具體內容不能比較,但邏輯思路是相同的)。
我覺得沃森的被抵製是咎由自取,但是政治不正確是主要原因。非要從科學嚴謹的角度上,從“科學家身份”的高度去指責他,其說服力有些蒼白。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這裏的‘未經支持’主要指沃森的信念沒有得到現有公認科學研究的支持。”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希望博主解釋一下在此文中“未經支持”的含義。是不被當前的科學界認可,是不被當前的大眾認可,還是什麽?”——這裏的‘未經支持’主要指沃森的信念沒有得到現有公認科學研究的支持。盡管存在智商分數差異的數據,科學界的共識是,這些數據並不能證明群體間智商差異主要由遺傳因素造成,因此他的‘差異是遺傳導致的’說法在科學上缺乏依據。”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不支持結論容易,要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需要更強有力的論據(屬於同一物種,無生殖隔離,組內方差和組間方差的比例,後天因素也影響智力,後續的回歸實驗數據等等,都無法完全否認種族之間存在統計上的智力差異,也沒有排除基因的影響)。”——這個判斷是有見地的,完全排除群體間的基因遺傳在智力測試得分的差異是困難的,但謹慎的科學共識是:現有實證數據並不支持遺傳差異是群體間智力測試分數顯著差異的原因。

“即使是堅持武斷推論而不是科學判斷(例如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色子),也和數據/實驗結果造假不同。也不至於因此被剝奪全部的科學榮譽。政治不正確才是關鍵。”——他這個倒不是對科學家的研究過程的誠信違背,你可以認為他是出於good faith做出的判斷。但是他的判斷的社會後果與愛因斯坦的社會後果有很大差異,這一點他作為科學家還是該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敏感性的。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沃森在履行其未經支持的信念時,沒有盡到科學家的職業與社會責任,那麽被科學界抵製與公眾抵製也是可以理解的事,這個因未盡責任而付出代價,不能認為是迫害。”
希望博主解釋一下在此文中“未經支持”的含義。是不被當前的科學界認可,是不被當前的大眾認可,還是什麽?
他被抵製是可以理解的。至於是不是迫害要看如何定義,是哪一度灰色。因為他以前的科學建樹,對他還是比較客氣的。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其結論並非來自嚴格的實驗設計或可驗證的數據,而是對一些未嚴格設計、未經校正的智商測試分數的過度解讀,因此屬於武斷推論而非科學判斷” 反對他的推論(我並不認為他一定正確)的人也沒有能力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或利用可驗證的數據來完全推翻他的結論(來說明智商和人種/基因完全無關)。所謂“涉及的基因數量眾多且效應微小,多基因分析在不同種族間的可應用性極低,不能用於支撐種族間智力差異的結論”也是一種推論(也許不那麽武斷)不支持結論容易,要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需要更強有力的論據(屬於同一物種,無生殖隔離,組內方差和組間方差的比例,後天因素也影響智力,後續的回歸實驗數據等等,都無法完全否認種族之間存在統計上的智力差異,也沒有排除基因的影響)。
即使是堅持武斷推論而不是科學判斷(例如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色子),也和數據/實驗結果造假不同。也不至於因此被剝奪全部的科學榮譽。政治不正確才是關鍵。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3. 現代群體遺傳學共識認為,絕大部分基因多樣性存在與同一人群內部(可以理解為方差巨大),而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可以理解為方差之間的差異)占比很低。一個白人內部的智商差異,都可以大於黑人白人之間的評論差異。】
亞裔平均智商 106。
白人平均智商 100。
黑人平均智商 85。
人種之間智商平均值的差異(21分,24%)並不小。
人類智商的 standard deviation 是 15。方差並非巨大。”,——謝謝你的指正!我的表述確實偏離了Lewontin的原文。更準確的文字該是:現代群體遺傳學共識認為,絕大部分(約 85–90%)基因多樣性存在於同一人群內部,而不同人群之間的基因差異隻占約 10–15%。因此,從全基因組的基因頻率的角度來看,一個白人群體內部的基因多樣性通常大於白人和黑人群體間的平均基因差異。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3. 現代群體遺傳學共識認為,絕大部分基因多樣性存在與同一人群內部(可以理解為方差巨大),而不同人群之間的差異(可以理解為方差之間的差異)占比很低。一個白人內部的智商差異,都可以大於黑人白人之間的評論差異。】
亞裔平均智商 106。
白人平均智商 100。
黑人平均智商 85。
人種之間智商平均值的差異(21分,24%)並不小。
人類智商的 standard deviation 是 15。方差並非巨大。
所以,說人種之間的智商差異微小,而各人種內部智商方差巨大,並不準確。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你提到的“人類智力的解剖學基礎似乎和智力差異沒有因果關係”是對的,但可以進一步解釋。人類智力涉及多個神經解剖結構和功能網絡,並沒有單一的“智力中心”。腦區體積、皮質厚度、神經元連通性、白質纖維束完整性等指標,在統計上與認知能力有一定相關性,但這些解剖學差異在種族或社會群體間沒有可重複的證據表明能解釋智力差異,而同種族內部的解剖指標存在顯著個體差異。

這些解剖指標類似於“硬件”,對智力表現是間接支撐,而智力本身可以看作是硬件整合後的性能表現。基因水平的個體差異影響神經發育、突觸可塑性、神經元數量和連接模式等底層參數,通過神經生物學機製間接影響認知能力。然而,環境、教育和經曆對最終智力表現調節很大,同卵雙胞胎研究表明,即使基因完全相同,不同環境下的智力表現也可能差異顯著。

至於馬和驢,除了馬比驢腦略大一些外,其腦部解剖學差異的確沒有明確區分,推測它們在皮層結構和神經網絡複雜度上可能相近,但這隻是個人的合理推測,僅供參考吧。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零不是數' 的評論 : 謝謝零兄的評論!

“無生殖隔離是一個很弱的條件,不是存在群體差異與否的充分依據。”——這一點本身是成立的,一個物種內也有地緣隔離的亞種或者種群的存在。科學界對此比較小心的原因是因為二戰時期的科學種族主義的極端應用太臭名昭著了,那些按照生物學的一些差異來進行社會學應用的做法讓人深刻反思,對任何可能被政治濫用的人類內部的生物學區分(比如按照膚色、按照)都采取了更為挑剔與嚴格的標準。

“把某些智力差異完全排除遺傳因素,和完全歸咎於遺傳因素一樣,都沒有充分的(有統計數據!但有不同的解讀)的數據支持。”————智商測試分數究竟測量的是智力潛能還是已開發的智力,本身存在解讀爭議。在同一社會群體內部,個體間智力測試差異大約有一半可以用遺傳學差異解釋,這是學界普遍認可的。群體內部潛能分布差異大,也被廣泛接受。但不同社會群體間的智力測試差異雖然存在,學界共識是不能完全歸因於遺傳因素,同時也不意味著遺傳因素可以完全排除。

““在科學上是被認為無依據支持的”到底是無依據,還是無(少?)支持?”——沃森的判斷在科學上沒有依據支持,其結論並非來自嚴格的實驗設計或可驗證的數據,而是對一些未嚴格設計、未經校正的智商測試分數的過度解讀,因此屬於武斷推論而非科學判斷。智力是典型的多基因複雜性狀,受環境、教育和社會因素影響巨大。現有人類大規模基因研究(如 GWAS)顯示,雖然在同一群體內部智力差異具有一定遺傳度,但涉及的基因數量眾多且效應微小,多基因分析在不同種族間的可應用性極低,不能用於支撐種族間智力差異的結論。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但是人類智力的解剖學基礎,”似乎和智力差異沒有因果關係?這個和基因不在一個維度上。
我的猜想(也許不對?)是:有生殖隔離的馬和驢之大腦皮層構造、突觸網絡複雜度也沒有區別吧?
零不是數 回複 悄悄話 無生殖隔離是一個很弱的條件,不是存在群體差異與否的充分依據。
把某些智力差異完全排除遺傳因素,和完全歸咎於遺傳因素一樣,都沒有充分的(有統計數據!但有不同的解讀)的數據支持。
博主的論點“在科學上是被認為無依據支持的”到底是無依據,還是無(少?)支持?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新林院' 的評論 : “人類智力的另一個解剖學基礎,腦容量,在現代人類形成後的發生了可觀察的顯著差異。腦容量:黑人:1267 毫升,白人:1347 毫升,東亞人:1364 毫升,腦容量是可觀察的。差異有 7%,應該算是顯著的。”

——這個數據很有意思。我看了一下原始文獻,https://philipperushton.net/wp-content/uploads/2015/02/iq-race-brain-size-kamin-omari-rushton-personality-individual-differences-2000.pdf?utm_source=chatgpt.com, 裏麵的數據有多組,你提到的這個是其中之一,來自作者自己寫的另一本書(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ce,_Evolution,_and_Behavior),作者引用的在美國軍人的測量結果(亞裔1391毫升/白人1374毫升/黑人1362毫升,差值約2%)差異就要小很多.如果采用美國軍人的測量結果,考慮到同群體內不同個體之間的方差,這個差距微不足道。

這個黑1267/白1347/亞1364的數據以及其相關研究,都來自於Rushton自己的研究,我提到的作者這本書於相關的基金會,因其數據方法以及生物學解釋被學界廣泛批評,認為是現代科學種族主義,它們還自費郵寄了很多書給領域內專家推廣他們的結論,不過學界對此普遍冷淡。

更為重要的是,腦容積在男女性別差異中達10%左右,而大部分關於男女性別智商差異的研究都表明,男女在智商平均值上沒有差異,除了男性的智商方差較大,女性智商方差較小。所以,單獨拿腦容量大小的比較來推斷智商,也有簡化問題的嫌疑。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2. 地理隔離確實會導致種群在外貌、生理等一些特征出現差異(膚色、乳糖酒精耐受、特定疾病抵抗力或者發生等),但是人類智力的解剖學基礎,如大腦皮層構造、突觸網絡複雜度在現代人類形成後的幾乎沒有發生過可觀察的顯著差異。在人類進化尺度來看,形成地理區隔的約至多6萬年時間內,自然選擇不可能支持在複雜特征上形成係統性的群體差異。】
人類智力的另一個解剖學基礎,腦容量,在現代人類形成後的發生了可觀察的顯著差異。
腦容量:
黑人:1267 毫升
白人:1347 毫升
東亞人:1364 毫升
腦容量是可觀察的。
差異有 7%,應該算是顯著的。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新林院朋友的補充!狗的品係確是智力、體力等方麵差異巨大,而且穩定遺傳。但要把這個類比到人群差異,就必須非常小心:狗的品種差異是經過長期、嚴格的人工選擇強化的。如果硬要類比,相當於對人類最聰明家族進行數百年的持續性狀篩選。這比人類社會中複雜、多向的自然選擇壓力大得多。要類比人類地理區隔對智力的影響,或許應該把長期隔離的狼群後代放在相同環境中養育,再比較它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槍迷球迷' 的評論 : 謝謝槍迷朋友的評論!你的補充很準確。雖然都是被歧視,但是在南方州華人比黑人略好些,受吉姆克勞法影響小。不過社會層麵的事實歧視在加州等地依然十分刺眼。麵對歧視問題,華人也應該關注其他群體的遭遇,而不僅僅是自身利益受損時才重視。
新林院 回複 悄悄話 【1. 雖然社會學意義上的人們用膚色/文化等外在特征來進行種族/族群劃分,這是是一種方便的社會學做法,但並不具有生物學上的充分依據。現有的研究以及人類實踐活動表明地球上所有所有現代人類之間並無生殖隔離,都屬於同一物種。】
地球上所有的狗之間並無生殖隔離,都屬於同一物種。
但人們仍然可以用狗的形狀、行為等外在特征來進行犬種劃分,如 Golden Retriever、Pit bull 等等。

槍迷球迷 回複 悄悄話 FrankTruce1 發表評論於 2025-11-10 11:56:34
在60年前的美國,華人被視為有色人種,在許多地方與黑人一樣,被排斥在白人社會之外。那時,他們甚至難以進入白人學校、遊泳池或餐館——有色人種的處境,就像被趕到公交車的後排。
---------
華人受到歧視主要是排華法案。種族隔離年代,亞裔大體上是被隔離到白人一邊。被排斥肯定是有,跟黑人受到的歧視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關於黑非洲的智商分析的2010年的Wichert論文可見:
https://jeltewicherts.net/wp-content/uploads/2015/12/wicherts2010iqafr.pdf?utm_source=chatgpt.com

論文結尾作者說,To conclude, we have used the results from four published studies on the validity of national IQ to estimate the national IQs of sub-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means in large-scale student assessment surveys. The average predicted national IQs for Botswana, Ghana, Mozambique, Nigeria, South Africa, Swaziland, and Zimbabwe are 81.4, 70.3, 83.9, 88.3, 73.8, 90.2, and 84.6。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101Beijing' 的評論 : 歡迎新朋友!承認群體差異是科學的,但拿未被證實的數據來做種族比較,不科學也可能助長種族偏見。尤其是沃森的話,“我們所有的社會政策都建立在假設他們(非洲人)的智力與我們相同的基礎上,而所有的測試都表明並非如此。”,將一個沒有可靠科學依據的判斷,延伸到對社會政策的評論,相當於從事實判斷(是什麽)過渡到了價值判斷(應該如何),自然難免被人批評和抵製了。
101Beijing 回複 悄悄話 沃森的言論很容易被解釋為種族主義,他也許確實是,但也未必,承認不同群體之間的基因差異不違反科學,黑人陰莖比華人粗大就是事實,這和種族主義有啥關係?
FrankTruce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樂即安' 的評論 : 謝謝小樂!在60年前的美國,華人被視為有色人種,在許多地方與黑人一樣,被排斥在白人社會之外。那時,他們甚至難以進入白人學校、遊泳池或餐館——有色人種的處境,就像被趕到公交車的後排。如今的孩子已難以想象那樣的生活,而那確是曆史中真實發生過的事。幸好,人類仍有理性糾錯的能力,隻是通往至善的道路從不平坦。
小樂即安 回複 悄悄話 “ 科學之真若失去倫理之善的約束,終將成為冷酷的工具理性;而倫理之善若失去科學之真作為根基,也會陷入空洞的道德情緒。” 確實如此。試想一個按照人種或者性別,就被假設其智力水平,從而決定婚戀嫁娶、職業發展、科研能力、等等各種人生大事的世界。這就是racis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