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家前,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重新鏈接想見的人,想重遊的地方,想吃的小吃,想敘的舊,想翻出來的舊照片…
想象中讓人流口水的各類小吃,再吃,也就那麽回事兒,反倒是廣州上海那些改良版的菜式,似乎更合口味。
想要去的地方,今天太累了,明天吧,再等一天吧…. 算了吧,在家歇著挺好。每天睡到9點多才醒,穿著拖鞋,邁著鬆鬆垮垮的步子下樓吃麵,任由我姐安排我們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把腳翹在沙發上,手裏撥著荔枝,因為她剛拖完的地,還沒有幹,我被規定不能下地走動,這場景跟30年前總被她嗬斥的慵懶的暑假一模一樣。30年後,我依然好吃懶做,她依然勤奮持家,隻是她不再嗬斥我。此刻,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終於,實在不好意思繼續窩在家裏,冒著酷暑帶孩子去了我曾經就讀的中學,在門口被保安攔下:我們是封閉式管理,外人不能隨便進。
“老校友也是外人嗎?”
“非在校生都不可以”
“我就在門口,你們視線以內的地方,帶孩子走一下狀元橋,看一下大成殿”
“這可是我們百年名校的精髓,更不能隨便參觀了” 他趾高氣揚地說著,我幾乎可以確定,他從未在裏麵讀過書,但這並不重要,此刻,他有足夠的權力,阻止我進去。
跟一個朋友吐槽,他說,你應該說,我是來為母校捐款的, 拿錢砸他。哈哈,這樣的反轉,是小視頻看多了吧。
終於,在不好繼續拖著的情況下,見了老同學。女同學恭維到:“你可一點沒變,還是原來的樣子“ , ”你也是呀,不僅沒變,還越來越有成熟魅力了“。 她在當地電視台當主持人,穿著一件紅色的緊身吊帶裙,說話時用手護著洶湧的胸口,仿佛剛才一檔慶典節目中走下來, “某某,現在是官太太了,在北京有8套房子,她說她老公出門從來不帶錢,都有人買單”; “ 某某,在武漢5套房子,一棟別墅,低調的很,搞不清楚她老公幹什麽的。” ;“某某是我們班男生裏官做的最大的,…..” 無聊的間隙,低頭無意中驚訝的發現,她穿著亮閃閃的涼鞋的腳上還穿著一雙到腳踝的絲襪,不動聲色的轉頭,看了另一個女生,樸素的涼鞋也搭配著一雙到腳踝的絲襪,這穿法,20年前廣州和上海就不流行了,來美國後更是沒見過。暗暗想,或許這就是小城市對傳統的最後堅守。“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是不是媽媽無休止的嘮叨,保住了絲襪廠最後一批用戶。
這一晚,我陪了一晚的笑。
終於,在我姐和我父母反複的思量和爭吵中,擬定出了請客名單,從三桌減到兩桌。作為主角,沒人問我想見誰,我隻能笑笑:這是要擺酒嗎?我姐打電話邀請時,因拆遷暴富的二表嬸馬上說:不用請,講究這些幹什麽。我姐說: 吃完飯第二天,他們就回美國了。二表嬸這才表示,哦,好,那等你表叔回來跟他商量一下。我姐放下電話說:你看看,小氣的人,有多少錢還是小氣,這意思就是不想見,怕回請,選在最後一天請客,就是不讓他們有回請的壓力。
餐桌上,曾經做校長的舅舅,和他現在教育局的兒子,父子兩一唱一和,抱攬了全桌的話題,關於美國多麽無恥,歐美怎麽不可以學習學習中國的中庸,美國一直在台海煽風點火,希望激起台海戰爭,我們要忍住,不接招。(這邏輯很厲害,如果台海真打起來,都是美國的錯)…..
這一晚, 我埋頭認認真真吃了一晚的菜。
重溫了那種熟悉的“想逃“的感覺,這難道不是”回家“的一部分嗎?
30年前的自己,不正是帶著這種“想逃”的感覺,離家的嗎?
為什麽,現在提起“回家”,便隻想鏈接記憶裏美好的部分,而選擇性的遺忘當年不滿意的部分。 然後發出,“回不去的家”這之類的感慨。 好像,是他們變了,或者自己變了。卻其實,更像是,我沒變,他們也沒變。
我想,我完成了和自己的鏈接,那個既貪戀家中安逸,又想要逃離的自己。
PS 這篇寫於今年7月從中國返美的飛機上。當時覺得寫得不好,就一直沒發。昨天無意中翻到,感覺似乎也還可以,不知道是標準降低了,還是心情變了:)
不過無所謂,這正是當年出走及日後力辦父母移民原因之一。。。
出生之地是故土,靈魂歸處是故鄉,心安之處是家。。。
我剛回來。還好每次回國,都是探親為唯一目的,倒也清爽安靜。這次獨自陪失聰的媽媽,平時聊天都不多,更是安靜了。
就算是這樣,我也看見和體會了好多負能量,有空來一起吐槽:)
“為什麽,現在提起“回家”,便隻想鏈接記憶裏美好的部分,而選擇性的遺忘當年不滿意的部分。 然後發出,“回不去的家”這之類的感慨。 好像,是他們變了,或者自己變了。卻其實,更像是,我沒變,他們也沒變。” 同感!
今年請了2個月假回國,本想憶舊,放鬆,陪伴家人,卻隻做到了三分之一。到後來,就剩下後悔請那麽長的假了。而且,最後,也終於拉黑了做了一輩子校長的表叔的微信。
這篇好多看點,“被她嗬斥的慵懶的暑假一模一樣。”,感覺挺溫馨的。“腳踝的絲襪”,眼熟。請客吃飯,額滴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