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個人資料
earth2029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素久:她把玫瑰花車開進兩國人民的心裏

(2025-08-26 19:24:53) 下一個

我住在加州,常在傍晚的海風裏冥想,聆聽萬物起落。一次社區聯歡,台下掌聲潮湧,一位銀發女士忽然旋身下腰,衣袂如波,笑意如春。九十高齡,她的腰肢卻比時光更靈活。有人在我耳邊輕聲說,她叫張素久。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有些人的一生,是把自己修成一座橋。她身上流動的不隻是舞步,更是幾十年民間往來的信任、耐心與不屈。她用可親可近的方式證明:真正的力量,常常像舞步一樣輕盈。 

她的身份有很多種,最響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誰誰誰的女兒”。然而她從不靠標簽過日子。她出生在一個風雨兼程的年代,少年時在校園裏打下建築的底子,後來在講台上做老師,再後來赴美求學與研究。歲月並不偏愛誰,但她偏愛建設,於是把所學所見,一寸寸變成民間交流的道路。 

 

如果把她的一生畫成路線圖,會看到一條不斷延伸的“民間之路”。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她常年奔走在太平洋兩岸,既懂學術的嚴謹,也懂社區的煙火,還懂與人握手時手心的溫度。她組織過早期的赴美培訓,把花車開進帕薩迪納的新年玫瑰花車遊行,讓盛典不再隻是新聞裏的名詞,而是街角抬頭就能看到的色彩;她又把上海的世博故事帶來,讓孩子們用好奇心穿過旗幟與口號,直達彼此的笑臉。宏大與日常在她身上縫合,儀式與生活在她腳下相遇。 

 

她總說自己繼承了父輩的組織與協調能力,但我覺得,她更像把那份能力重新發明了一遍:把“組織”變成“聚光”,把“協調”變成“傾聽”。你若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她的方法很樸素。第一是把複雜的人心化成簡單的人情,先一碗熱湯,再談遠方大計。第二是把遙遠的文化化成可觸摸的共同體,一起排練、一同搭台,彼此就不再抽象。第三是把宏願化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小步驟:誰準備物料,誰聯係學校,誰負責安全,誰記錄影像,誰寫感謝信,誰在來年接棒。所有偉大的文化交流,落地時都很“家常”。 

她把自己家裏的一個房間,改造成母校基金會的臨時辦公室。電話、傳真、名單、回執,一摞摞紙張背後是對教育的執念,也是對連接之道的踐行。後來,她獲評“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可她更看重的是,這份榮譽是否能再多牽住幾雙手,多打開幾扇門。獎章會蒙塵,門一旦開了,會有更多人走進來。 

 

她長期擔任與交流有關的社團職務,常常是一句“我來看看能不能幫上忙”,然後把“看看”變成“辦成”。媒體喜歡叫她“知名僑領”,社區裏的老人喜歡叫她“張姐”。她關心自閉症孩子的畫展,在領獎台邊為孩子們別上榮譽;她在婦女社團裏做倡導,把一群人的願望變成可落地的計劃。她的履曆表像一串風鈴,風來就響,響過不留痕,留下的隻是一地光亮。  

 

她也是“橋梁工匠”,喜歡用文化做梁,用教育做樁,用青年交流做鋼索。橋梁最難的是“撓度”——要承受重量而不折斷。她的辦法,是不斷讓橋上有人走、有歌聲、有故事。當天真爛漫的小學生和嚴謹持重的教授站在同一輛花車上時,人群會突然意識到:原來文化不是雕像,而是會動的森林。 

 

很多年後,當我們回望她的足跡,會發現三條清晰的線索。其一是“學”,從課堂到基金會,從北美到亞洲,知識像一條河,潤物無聲。其二是“行”,不是會議室裏的言辭,而是一次次按下電梯、拎起文件袋的出發。其三是“護”,護的是“彼此理解”的火種,不讓它被誤解的風吹滅。 

她的九十歲生日會上,她依舊旋轉、下腰、再旋轉。人在場中,光落在眼角,笑紋像被海風推開的漣漪。她給在場的人做了一個示範:所謂優雅,是把“年歲”戴成“年輪”。年輪一圈圈,故事一層層,生命與使命,恰好同心。 

 

我常想,為什麽她的故事總能讓人心軟。因為她提醒我們:文明的步伐不能隻靠政策文件,也要靠街頭的鮮花與孩子的畫;理解不能隻靠宏觀敘述,也要靠午後的咖啡與耐心的陪伴;身份不能隻是名片上的頭銜,也要在暮色降臨時,開車送參與者回家。她像一麵鏡子,照出每個人心裏可以被激活的那部分善意與專業。

 

文化的互信,不在高處,也不在遠方,就在一個個被認真對待的細節裏。她的一生,是一部細節學。比如一個電話要怎麽打,郵件怎麽寫得簡短又禮貌,預算怎麽做得透明,誌願者怎麽表揚得當。她把這些“微小的正確”做了幾十年,於是讓許多“大事”水到渠成。 

 

當我在夜裏合上日記,腦海裏總會浮現一幅畫:一輛花車穿行在玫瑰大道,車上有城市的曆史與少年的幻想,有傳統的紋理與現代的燈帶,有從書頁裏走出的詩句,也有從廚房裏端出來的熱氣。鏡頭拉遠,人群對著同一個方向歡呼。那不是哪一方的勝利,而是“我們”的勝利。她站在花車一角,輕輕點頭,像對時間說:請繼續向前。 

尾聲裏,我願把她的名字寫成動詞。張素久,意為把“素心”延得“久”一點,用民間的耐心去打磨跨文化的恒心。願每個讀到這裏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城市裏,做一次“橋梁工匠”。當我們願意把彼此的故事抬上街頭,就沒有哪條海峽能把人心真正隔開。

 

溫馨提示:

本文基於公開報道與受訪資料所作的人物紀實與文學書寫,非任何機構立場陳述;因記憶與資料采擷可能存有細微出入,若與當事人或機構官方信息有差異,請以官方披露為準;如需引用本文內容舉辦活動,請先確認事實部分並做必要的安全與合規審查,尤其注意交通、保險與誌願者管理的當地法規,謝謝合作與包容。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https://youtu.be/dJaQVSsoXDM?si=UYMgbBfxDEzPEC3X,誠尋:數字視頻製作和“你的精彩故事”合作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