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正文

競選遊戲

(2025-05-26 19:19:01) 下一個

競選遊戲:華人參政中的黑白灰操作

引子

2024年春,南加州。初選臨近,陽光熾熱,選票冰冷。

蒙特利公園市,一場年輕華人律師參選市議員的風潮悄然興起。他的競選口號是“華人不再沉默”。但他很快發現,在美國的政治遊戲中,沉默遠非最大敵人,“被自己人背後捅刀”才是。

那個敢“喊”的人

陳若言,36歲,移民美國16年,耶魯法學院畢業,現為洛杉磯一家大型律所合夥人。三年前,他因在一樁華人房東被控歧視案中公開發聲,成為華人媒體焦點。他的語言幹淨有力,眼神沉穩鋒利,仿佛注定要踏入體製。

2023年底,他宣布參選蒙市市議員,成為首位以“為華人發聲”為核心的候選人。人們稱他為“新一代華裔希望”。然而,這場“希望之戰”在第一周就露出猙獰麵目。

“歡迎加入屠龍者名單”

“你確定要參選?” 一晚,一位華人資深政客打來電話,語氣如舊時謀士。“若言,做律師多好,何必趟這渾水?你知道你在挑戰誰嗎?”

陳若言笑了笑:“你們總說選票是改變的起點,我真來選了,怎麽沒人幫我?”

電話那頭沉默片刻:“政治是個死循環。你不是在挑戰白人或墨裔,而是在威脅老一輩華人掌權者的飯碗。你站出來,就等於告訴他們,你要搶他們的餐桌。他們不會讓你活著進來。”

來自“同胞”的攻擊

競選第三周,“華人論壇”匿名爆料稱“陳若言有境外資金背景”。隨後,一家與舊金山某華人組織相關的公眾號發文:“警惕‘新精英’操控華人選票,背後或有複雜金權勢力。”

陳若言在家反複刷著這些文章,電腦屏幕映出他眼中憤怒與冷靜交織。“是自己人,”他喃喃道。他的白人助理Lydia瞪大眼睛:“你是說,攻擊你的也是華人?”

“對,就是那些最早勸我別選的人。”

金錢,政治,和一張被收買的椅子

四月初,一場華人商會晚宴上,陳若言原計劃發表演講。卻在開場前,主持人突然宣布:“因流程調整,取消候選人發言。”後台,一位黑西裝地產商低聲對他說:“陳律師,別太高調。我們也有孩子,不想‘反華言論’再被引出。”

他凝視對方,沉默許久,隻問:“那你們為何還辦華人晚宴?”

對方笑得溫和:“為了有位置坐,不是為了真說話。”

反擊的代價

陳若言沒有退縮。他發布三支短視頻,直指華人社區選舉中的“家族式操作”、非營利組織暗箱操作選民注冊,以及華人精英封殺自己人的潛規則。第一支視頻三天內播放破百萬,但第四天,Lydia收到威脅郵件:“小心點,這不是你們這些‘理想主義傻瓜’能玩的局。”

與此同時,兩家承諾讚助的地產公司撤資,原定為他站台的前市長也“因病”取消出席。

初選之夜

2024年3月5日,投票結束。淩晨1:15,官方數據公布:陳若言得票率23.1%,距前二晉級僅差218票。

他沒有哭,也沒有怒。他走出競選辦公室,在蒙市空蕩的街道上走了一圈,月光拉長他的影子,顯得格外孤單。

贏得失敗的人

一周後,他在社交媒體發布一段文字:“感謝那些在背後開槍的自己人,你們讓我看清這遊戲的真相。但我也更確定一件事:在美國,隻有開口,才有人聽見。沉默,隻會讓我們永遠靠邊站。”

這條動態轉發超十萬。評論區湧現數百位年輕華人留學生,他們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讓我看到,我們真的可以選。”

他沒贏得議員席位,卻贏得了一群願意傾聽他的人。

結語:冥想修道者筆記

一位修道者在夜裏寫道:“選舉不是權力的分配,而是真相的表演。真正的勝利者,不是登上台的人,而是在噓聲中仍敢大聲說話的人。”

法律免責聲明:本文純屬虛構,人物與事件均為藝術創作,切勿對號入座。若因過度腦補導致現實中追查“陳若言”,概不負責!知識產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小心被“華人論壇”匿名爆料!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