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全國人大的第一張反對票

(2025-05-27 15:53:17)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6IOiVBX58i_xshHMV6kK_g

80年代丨丁東:全國人大的第一張反對票

丁東 新三屆
 
 2019年11月11日 03:03

 

 

  作者檔案

Image

丁東

 

丁東,1951年生,198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曆史係,供職山西社會科學院,現居北京。著有《冬夜長考》《和友人對話》《尊嚴無價》《午夜翻書》《思想操練》《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錄》《文化十日談》等書,以研究當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為主。曾任《炎黃春秋》雜誌副總編輯,近年致力於民間思想的整理研究和口述史學。

 

原題

全國人大的第一張反對票

 

 

 

作者:丁東

原載《文史博覽》2013年第3期

 

 

 

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黃順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公開發表反對意見,反對89歲的周穀城擔任主任委員。這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曆史上首次出現的不同聲音

 

 

在那個時代,人大代表是一種榮譽,幾乎所有代表從來想不到可以投反對票。這種局麵的改變,是因為1988年第七屆全國人大會議上一個名叫黃順興的人大代表。

 

黃順興的政治生涯,是在海峽對岸開始的。他是台灣彰化縣人,生於1923年,是一位農業專家。1950年代投入台灣民主運動,在國民黨戒嚴期間,他通過競選,三任台東縣議會議員、兩任台灣“立法委員”,因敢於直言得名“黃大炮”。1964年以無黨派身份當選台東縣縣長,因親近農民,又有“平民縣長”之美譽。第三次競選“立法委員”失敗後,去了日本。

 

1985年黃順興來到大陸,受到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據胡治安在香港出版的《統戰秘辛》一書介紹,中共中央總Z書記胡耀邦在1986年10月9日與他會見,希望他在人大或政協正式發表意見,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此前,統戰部曾派員登門拜訪,提議讓黃順興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黃順興表示,農科院顧問的事,會拚命去做,政協暫不參加。

 

原來,他對給從台灣回來的人安上個政協委員頭銜,發些錢,養起來的做法有看法,他不願意當敲邊鼓的“食客”。統戰部了解黃順興的態度以後,重新考慮,經中央書記處書記批準,決定提名黃順興為全國人大代表,由湖北省選舉。統戰部副部長武連元向黃順興說明了這一打算。

 

黃順興說,這樣不行,我不是湖北人,又沒有在湖北工作過,怎麽去當湖北省的人民代表?局外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種“安排”。我當人大代表,應由台灣同胞選舉。當“安排”的人大代表,會影響我在台灣同胞中的形象。中央接受了黃順興的意見。後來由台灣代表團選他為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人大常委會委員。

 

1988年3月28日,七屆人大全體會議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在通過七個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時,黃順興走到話筒前大聲說:“我反對!”他講了反對的理由:主任委員周穀城先生學問很高,我非常欽佩,但他89歲了,這麽大歲數的人,不應該再辛勞他了。難道就沒有年輕人為國家做事?

 

發言完畢,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雖然周穀城還是當選了,但這是自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公開反對票,黃順興開啟了曆史的新一頁。

 

黃順興還提議設立代表秘密投票處。因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結果鄰座都能看到,侵犯了代表的權利。他的建議立即被采納。

 

全國人大原來沒有大會發言這一項,黃順興提出不管小組討論怎麽樣,大會是全體代表溝通的最後一個機會,這個權利不可剝奪。這一條也寫進了人大議事規則。

 

在人大常委會,黃順興還提議,允許記者進入大會會場采訪。他說:“人大號稱最高權力機關,類似現代國家的國會,國會怎麽可以不許記者進會采訪?國會討論的情況怎麽可以不馬上傳播出去與大眾見麵?外麵的意見怎麽可以不迅速返回來?如果這些都沒有,怎麽能具代表性?要建立這樣一個循環,媒體記者是少不了的。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包括獨裁的蔣介石政府都有,為什麽人民民主的共和國反而沒有?”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裏接受了他的意見,開放了記者室。

 

有一個記者問黃順興,可不可以談一談。黃問,是不是采訪,能不能報道?記者說,不能,發稿還是大會統一。黃說,如果這樣,我沒有必要和你談,咱們隻做朋友好不好。記者說,我和你談的,雖然不能公開發表,但我可以寫“內參”。黃問,“內參”是什麽?記者說,那可重要了,頭頭們看的,別人想看都看不到。黃說:“我是人民,人民是最高的,為人民服務,重要的是外參,而不是內參。對不起,我不接受這種采訪。

 

1992年的七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黃順興又要求公開發言,表達對三峽工程的不同意見,沒有獲準,因而退席。他還是感到對大陸的政治生活不適應,於1993年辭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2002年,黃順興因心髒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丁東專頁

丁東:1984年的一次“教授風波”

丁東:1984年胡耀邦與蒯大富
丁東:大"右派"葛佩琦上訪記
丁東:金鳳與空軍戰鬥英雄的婚姻波折

 

圖選自網絡,版權事務請聯絡編輯Image
Image
表揚小號
就摁下二維碼打賞吧

 

80年代

張誌鴻:1980年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講

雷頤:80年代被神話了嗎?

王小妮:80年代並沒有傳說中那麽美好

查建英:那的確可以說是一個浪漫時代

最令人懷念的五位大學校長

丁石孫:單車上的北大校長

張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為何出離武漢大學?

鄭力剛:那時的清華"青椒",是個人就想出國

高爾泰:誰令騎馬客京華

蘇建敏:連衣裙蕩起的機關風波

侯傑:廣播電視裏的兩個英語老師
侯傑: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陶洛誦:在北京的外國人
李爽:"國際女流氓"的殘酷青春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顧曉陽:混在北京的美國好友老康
陳丹青:紀念星星美展40周年
詩人芒克:我完好無損地活到現在
1988年海南“洋浦風波”始末
鍾金虎:在成都為西哈努克辦國際舞會
王蒙:人生曆練,我當文化部長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長請客被服務員嫌棄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國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時代
野夫:烈士王七婆,帶刀的男人,不帶表情
梁曉聲:如果回到WG,我要麽移民要麽跳樓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黑馬:1977文青們的春播秋收

Image

一個轉身,光陰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歲月便成了風景

  長摁二維碼  

加盟新三屆2

Image

我們不想與你失聯

備份新三界

Image

餘軒編輯、少達審讀

 

公 號 征 稿

主題包括但不限於:

 

童年  文革  上山

     當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園  浪漫  菁英

       職業  學術   師長

教育  養老   愛好

……

新三屆人一路走來的光陰故事

40後、50後、60後的關注熱點

都是新三屆公號期待分享的主題

本號隻接受微信公眾號首發投稿

來稿請附作者簡曆並數幅老照片

投稿郵箱:1976365155@qq.com

聯係人微信號:james_gz7

聯係人電話:13570472704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