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Qs8zwPXBp9M6qaeYKZ2NQ
“我沒有愧對全國政協委員的稱號和全國政協所提供給我的平台。”
時光如梭,回首4年履職經曆,全國政協委員、長安銀行監事長周新生麵對記者的采訪滿懷自信。
說起周新生委員,便讓人想起他在2013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發言:《盡量讓國人不求人少求人》,獲得了持續的強烈反響,正如周新生委員自己所言:“之所以反響大,是發言反映了國人普遍想說的話。”
《盡量讓國人不求人少求人》全文如下:
最近,一位司局級老領導說到,女兒在他的極力反對下仍入外籍並嫁給外國人,是女兒勸他的一句話,最終讓他接受了女兒的做法。這句話是“爸爸您將來再不用為您的外孫在國內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求人了”。可不是嗎?我們國人的生活中,存在大量求人的事,生老病死都要求人。生得好要求人;病了,治得好要求人;死了,燒得好、埋得好要求人;上好學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調動工作要求人;異地遷徙取得戶籍要求人;參軍要求人;職務職稱晉升要求人,不一而足。求人的主體上至高級官員下至布衣百姓,大有無人不求人之勢。求人的客體是在各個涉及公共利益崗位上掌握著大大小小權力和資源的官員或工作人員。需要注意的是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壯觀的中國式求人圖卷。
在求人圖卷裏,中國人傳統的人情世故得到演繹,使得本來處於困境尋求幫助的事以及原本正常靠製度靠法製應辦的事變得幾乎事事求人。求人成了常態,使得人際關係變得複雜,變得不堪重負,變得變了味道,從而形成了若幹潛規則,形成了權錢交易,形成了人身依附,形成了特權,形成了不公平。求人的需求被無限擴張,那麽,爭取能求到人變得非常重要。為此,編織關係網、疏通關係、維持關係、尋租、請客送禮耗費了單位、家庭及個人的諸多資源和精力。在這樣一個以權力為基礎、以人際關係維係的社會中,人情世故自然變成了比學識、能力更重要的“製勝因素”。這種狀況把人才的才華和注意力吸引到了關係學和鑽營上,從而影響了社會的創新能力。
人情世故本是一種正常的交際與生活方式,但是求人變得無處不在且成為利益交換時,便成了一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人情世故在中國就像一張大網,鋪得哪個角落都是,使得必要的交往演變成為精神壓力,人情成為債,人人為其所累。中國自古注重的禮尚往來、“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在成為稀有物。
究其原因,我認為,首先,是優質資源稀缺。試想當優質幼兒園、優質中小學資源豐富的時候,恐怕為此求人的人會少許多。其次,是製度有漏洞、有彈性,有的製度執行不好,這些均可導致尋租求人的行為,可謂有需求亦有供給。第三,是改革不到位。原本靠市場機製配置資源,但很多地方靠權力和關係。這反映了市場化改革在一些領域滯後,政府職能改革仍不到位。在人們眼中,靠市場、靠政府、靠製度、靠法律不如靠關係,有了關係什麽事均可變通,均可擺平,均可辦到。法的尊嚴、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的公理、市場的規則均可挑戰,均沒有關係管用可靠。第四,是對權力的監督遠遠不夠。權力在一些掌握權力的人手中變成了交易的工具。權力的運用、優質資源的配置公開透明不夠。導致權力資源少的一方向權力資源多的一方示好,以尋求更多的權力和實惠。最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在社會生活中沉渣泛起,如權力至上、官本位、人身依附、特權思想等等。
求人現象普遍化後,後果極其嚴重。它破壞了公平、公正,惡化了社會風氣,損害了社會道德以及黨和政府的形象,毒化了國人的精神世界,不利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因為,求人會使人在被求者麵前低三下四,點頭哈腰,長此以往,會使人的人格、骨氣受損,投機心理和習慣在不斷求人的過程中養成。因此,必須下力氣整治求人之風,努力讓國人盡量不求人、少求人。
建議:在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同時,加大對民生的投入,不斷提高民生急需的優質資源的供給。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改革政府行政職能,減少政府對優質資源配置的行政幹預。加大反腐敗力度,加大對權力的約束與監督。完善製度,提高製度剛性,設計嚴格辦事程序,使尋租者無市場。在國民中倡導良好健康人際關係,開展對公民的法製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教育,宣揚尚德、遵法、依規的理念。建立公共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公開透明機製。乘著十八大後中共中央整治社會風氣及反腐敗舉措實施的東風,重點促進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為國人精神減負,讓國民活得輕鬆一些,快樂一些。
參考 | 新華網
責編 | 宋莉
©中國青年網微信·全國兩會特別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