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齊:《黃浦江》

長鋏思歸夢已殘,依稀明月舊江南。
正文

小中華

(2023-11-11 05:52:53) 下一個

Hanbok_(female_and_male).jpg (450×585)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仰慕佳人到極致,便自己學做佳人。如果學不到全部,不能成為完全的佳人,至少可以做個小號的佳人,小佳人。

 

小中華的由來,便是這樣一個學做佳人的故事。

 

最近看到一則閑聞,說當提出複興中華文明時,韓國有人笑了,漢地已經非中華幾百年了,怎麽又要中華了?原來在一些韓國人眼裏,中國和中華,不完全是一個概念。

 

中華文明曾經被認為是最上乘的文明形態,如同可望不可及的絕世佳人,即便傾其城國所有,也追尋不到,隻能遙望仰慕的。中國以外的人們甚至嫉妒,這樣瑰麗的文明,竟然隻出現在漢人聚居的地方。這樣偉大的文明,應該屬於所有懂得文明真諦的人而不能隻屬於漢人。長期的仰慕轉為持久的學習模仿,朝鮮,日本,越南的國民在幾千年中都不斷中華化,並且這些國家曆史上都公開自詡自己也是“中華”之國。

 

這些非中國的“中華”國,在有些時期甚至認為自己的中華修養已經超越中國,對於中國曆史上不符合中華文明傳統的現象,或指點評說,或嗤之以鼻。在滿清時期,傳統中華被夷狄侵犯,於是他們把中國稱為“漢地”,認為已經不配冠以偉大的“中華”之名。追求夢中佳人有時甚至走火入魔,日本以繼承中華文明為己任的思潮就惡性膨脹,征服亞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野心,起初就是以這種“中華”思想作為號召民眾的理論基礎。

 

這些“中華”國中,以朝鮮的中華淵源最為悠久,遠遠早於強鄰日本。日本從秦朝徐福出海開始立國,朝鮮曆史則可上溯到商朝。商朝有個王族貴戚叫箕子,被封在遼西地區。因為其封地在全國第一個能見到“朝日鮮明”的景色,所以被稱為“朝鮮”。這裏“朝”的讀音同“招”,朝陽的意思。後來因為與各家有封地的權貴爭執毆鬥,漸漸退讓移到了相對安全的半島上。半島三麵臨水,氣候潮濕,於是“朝”字被改念成潮濕的潮了。

 

朝鮮人一直認中國的箕子為祖先,朝鮮建國曆史就是從箕子受封開始。朝鮮王朝官製史書驕傲地宣稱 “衣冠製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高麗仁宗曾下詔,要求國民“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朝鮮王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稱小中華,是因為仰慕大中華,並且認為像日本越南那樣直接自稱中華是僭越。

 

滿清立國後,朝鮮認為漢地的中華文明死了,自己作為中華文明最優等的學生,理應負起繼承中華文明的責任。但朝鮮又明白自己實力有限,難以抗爭,於是采取實用的“事大主義”原則,服從強者,接受清朝的封號,但在各種非正式場合,則自稱禮儀之邦,君子之國,把清帝稱為“虜王”,甚至依然使用崇禎年號。在朝鮮國王死後,清朝也會如明朝一樣賜予諡號,但朝鮮認為被“夷狄之國”賜予諡號是一種恥辱,因此將其自所有官方史料中抹殺。

 

甲午戰爭後清朝國力大幅下降,朝鮮就乘機宣布獨立並斷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但理想終究鬥不過現實,獨立後很快被日本吞並,不得不繼續“事大”。然而朝鮮人心裏,總還是覺得自己比日本更“中華”。拳頭算你大,文明是我高。很多朝鮮和日本的女子願意嫁給中國人也跟這種崇拜中華的情節有關。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南北朝鮮各自獨立,朝鮮人才開始放棄“小中華”的理想,而開始注重本土化和現代化。當然眾所周知,南北走了兩條不同的非中華化道路。

 

佳人追不上,小佳人也不想當了,小中華理想在朝鮮成為曆史,到底是知難而退,還是幡然醒悟呢?抑或兼而有之?

 

寧不見傾城複傾國,佳人再難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