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筆記

凡事於信者可能,於望者少難,於愛者較易,於持續操練信望愛三樣品格者更為容易。
正文

Can We Get The Most of a Book?

(2024-06-24 10:04:29) 下一個

正讀一本很棒的書,"The Art of Noticing",圖書館借的。對事物作細致的觀察,在平凡的事物中注意到不平凡,需要專注力,這在數字時代已經是稀罕物,但對藝術家、設計者、作者等需要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來說,是基本功。所以你猜到了,這是教product design的老師(Rob Walker)寫的書 。Creative Writng老師也急啊,學生都想直奔創作,寫驚世的作品,索性列了一長串cliche, 不準在作業中寫:

  • confronting a partner about an affair
  • committing suicide or murder
  • getting arrested for a drug deal
  • waking in the hospital with amnesia
  • a kidnap victim in a locked room
  • a therapy session

有時很迷惑,到底是我們失去了專注能力,還是人太愛專注於自己,而不願去專注本該專注的事物。觀察數個共同學習討論一本書的小組,似乎是第二種情況。參加學習一本書的同學,主持者給出討論問題的話音剛落,就會離題去說他自己:比如他的評價他的經曆他的理解他要推薦哪本書他的朋友他的身世他的大學他的職業他的專業他的成長他的童年他的父母他接觸的人,可能和書有幾個詞的關係,但和要討論的問題無關;或者當被問你對這本書/章節有什麽問題,從上麵的一切說起。

我們可以專注於書嗎? 書本身。問題本身。我的評價我的經曆我的理解我要推薦哪書我的朋友我的身世我的大學我的職業我的專業我的成長我的童年我的父母我接觸的人, 和我如何get the most of this specific book, 和被問的問題,和我的提問,很相關嗎?終極地,如果我不願回答書裏的問題,沒什麽針對書的問題,是不是選錯書讀了,這書值得我讀麽?(今早問了一個愛離題的同學,他說這書學的他都知道!又不是必須,那為啥還來參加?)還是說,我們人如此熱衷迷戀自己,需要不管場合地要訴說關於自己的一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EuphoriaF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是的,統計是除了depression, smart phone也導致了narcissism井噴。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提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