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源會匱乏嗎?
“資源匱乏”並不是新理論。從某個意義上說,人類的曆史就是爭奪資源的曆史。極端環保組織的“控製人口”主張,也是基於“資源匱乏”論。
下麵我們看看曆史上一再破產的“資源匱乏論“。
1. 19世紀末:“煤炭即將用盡”
工業革命初,英國和歐洲煤炭消耗激增,很多學者預測20–30年內煤礦枯竭,工業社會會崩潰。可現實是:新煤礦不斷發現,石油與天然氣替代部分煤炭。並且發明了更高效的蒸汽機與發電技術大幅降低單位能耗。結果是,世界並未因煤枯竭崩潰,反而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
2. 20世紀初:石油危機論
從1950年代開始,許多人聲稱石油將在幾十年內耗盡。比如,1970年代在西方流行的“Peak Oil”(石油峰值論)論,預測1990年左右石油枯竭等。但沒想到有後來的頁岩油氣革命(Shale Revolution),然後又有深海油氣、油砂開采技術突破,能源效率提升,電動車開始普及(用石油發電的電廠占比不到3%)。現在的全球石油儲量與產量反而創新高。
3. 1960–70年代:饑荒預言 vs “綠色革命”
Paul Ehrlich(保羅·埃爾利希)的《人口炸彈》(1968)曾預測:饑荒會發生在人口增長最快、資源最緊張的地區,這顯然包括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和印度等亞洲人口大國。但Norman Borlaug(諾曼·博洛格)的綠色革命,小麥、水稻、高粱等高產作物的培育成功,以及化肥、灌溉、農機的普及,使糧食生產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幾十年來全球糧食產量遠超人口增長。博洛格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七十年代擔心地球喂不飽40億人(那時還不到40億),今天不但喂飽了80億,還比以前喂得更飽。
《人口炸彈》的恐慌情緒也影響了某些國家的政策取向。例如中國的計劃生育,導致大量胎兒和新生嬰兒未能降生,並導致一些家庭為了生男孩而殺死或拋棄已經出生的女嬰。事實證明,饑荒並未如預測降臨,但人口結構與社會成本卻付出了深遠代價。
4. 化肥“資源危機”與稀有金屬的“枯竭”論
氮技術不足,會導致農業崩潰的預測被哈伯-博施法(Haber-Bosch process)的發明打破,如今人工合成氨解決了全球氮肥問題,並推動現代農業。
銅、鋁、稀有金屬的“即將枯竭”的預測也被更好的回收技術與更高的利用率,及新礦的不斷發現所打破。材料科學則帶來替代材料(光纖替代銅線,複合材料替代金屬)的不斷出現,解決了稀有金屬的“即將枯竭”的問題。
5. 淡水危機
地下水的過度抽取,水源的汙染,一些河流、湖泊的幹枯,冰川的縮小,使人們對淡水的供應產生焦慮,這就有了“淡水將枯竭”的預測。但隨著反滲透海水的淡化技術成熟,循環水係統的普及以及微生物與膜過濾的技術進步,淡水缺乏的地區如中東、以色列、新加坡等實現了水資源安全。
6. 森林“不可逆消失”論
隨著人口的增加,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土地、對樹木的需求的需求增大,一度有森林麵積減少的跡象。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樹木砍伐現象嚴重。於是,森林將不可避免枯竭的預測應運而生。但近年來,多國進入森林“反轉期”(Reforestation),可持續林業與種植園體係出現。如今美國森林麵積比1920年代更多,中國人工林據說是世界第一,雖然質量參差不齊。
為什麽“匱乏論”總失敗?因為人們習慣於用當下的技術與逐漸增加的消耗去預測未來。而技術革新帶來的突破往往被排除在“預測”的參數之外。而恰恰是技術突破帶來替代資源與更高效率,加上市場機製開采技術與替代品的不斷出現,使得一次次“匱乏論”預測失敗。
7. 結論
人類曆史證明,每一次“資源終結論”幾乎都敗給了創新與技術進步。真正的資源,不是礦藏,而是人的智慧。
六、環保的未來:從意識形態回歸科學與人本
既然資源不會枯竭,很多環保措施又得不償失,地球溫度提高兩三度也沒有影響人類的生存。那我們還需要環保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前麵已經提到,塑料袋過度使用與處理不當,已經對環境、動物與人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且地球的持續升溫會給將來產生什麽影響。
但是,過去幾十年的環保敘事,帶有強烈情緒化與意識形態色彩:一些口號響亮,卻缺乏科學可行性;有些行動看似“綠色”,結果反而增加資源消耗。未來的環保方向,應當從簡單的“反工業”“反碳排”轉向提升文明效率、優化資源使用和維護人類福祉。
真正的環保不是回到過去,而是用更先進的技術創造更健康、更高效、更人道的生活方式。
以下幾個方向,可能成為未來環保實踐的核心支柱。
1. 環保必須以人為本
有些環保敘事以“保護自然”等概念壓倒人類價值,甚至出現“保護動物比保護嬰兒更重要”的荒謬邏輯。文明的根基是承認人類生命、尊嚴與價值高於非人類物種。
保護自然不是為了消滅人類,而是維護人類長遠生存環境。真正的環保必須先保障人,再平衡生態,而非走向極端生態主義或“反人類”理論。
2. 簡樸生活與節製消費
環保雖然不是提倡過苦日子,但浪費、炫耀、內卷式消費必須抑製。我們應該提倡:
3. 清潔與生態化養殖:讓食物生產更智慧
傳統畜禽與水產養殖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疫病傳播與抗生素濫用。但通過技術手段,食品生產同樣可以環保:
未來食品安全與環保不矛盾,關鍵是技術投入與科學管理。
4. 糞汙資源化:把廢物變財富
畜禽糞汙不是負擔,而是能源與農業循環的重要資源:
未來農業將從“排汙產業”轉變為清潔能源與肥料供給者的一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濟。
5. 垃圾焚燒發電 + 城市綠化
反對垃圾焚燒的人,往往忽略垃圾填埋帶來的甲烷排放與土地浪費。現代焚燒技術配合嚴格淨化係統,可以:顯著減少垃圾體積;回收熱能發電、供暖;減少填埋需求;配套綠化吸收CO?與粉塵。
正確路線是先進垃圾處理,加上環境景觀融合,讓城市更宜居,而不是簡單“禁止焚燒”。
6. 減少藥物使用:從抗生素到生物防控
未來醫療與養殖都將從“靠藥維持”轉向“靠健康預防”:
少藥是未來更精準、更智慧、更可持續地維護人、動物與生態的健康。
7. 合理規劃與產業布局
資源與生態承載力是有限的,未來發展應避免“集中爆發式汙染”:
環保不是“哪裏便宜就建哪裏”,而是科學布局 + 環境治理能力匹配。
8. 核能:文明長遠能源基石
如果人類要解決能源與氣候問題,核電必然成為主力。因為它
與其幻想全靠太陽能與風能運行現代社會,不如坦然接受:安全核能 + 智能電網 + 儲能技術。這才是人類能源的可持續未來。
9. 謹慎對待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技術可研究,推廣需審慎,食品鏈要安全多樣。所以,我們不能高度依賴龍頭公司種源,因為那樣會有糧食主權風險,並導致單一品種推廣而產生生態脆弱性。轉基因糧食對人體的長期影響仍需更多觀察。
生物技術要服務健康與糧食安全,而不是資本壟斷。
10. 謹慎對待基因工程與高風險生物研究
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時,人類必須保持對生命科學的敬畏與審慎。尤其是涉及人類基因編輯與高風險病原體的研究,應以保障人類安全與健康為首要目標,而非盲目追求技術能力。
基因工程應遵循嚴格倫理邊界,防止濫用與不可逆後果。病毒研究必須堅持“以預防為目的”的原則,建立透明監管體係,確保安全可控。
尤其是功能增強(Gain-of-Function)實驗等有可能人為提升病毒傳播性或致病性的研究,應受到嚴格限製甚至禁止,避免人為風險超過自然風險。
文明不是靠賭未來生存安全換來“科學成就”——而是靠自律、透明與責任心延續。
未來的環保,不是回到原始、犧牲生活質量,而是以科學與理性為基礎,建設更清潔、更節製、更安全的文明。清潔養殖、資源循環利用、合理布局與綠化治理,讓農業與生態共存;簡樸生活、減少浪費與一次性用品,讓節製成為新的文明素養;電動車、核電與現代能源體係協同發展,讓能源更高效、更可靠;對基因工程與高風險病原研究保持謹慎,使科技進步始終服務於生命安全與人類未來。
結語。環保不是情緒,也不是姿態,而是一種長期責任與文明選擇。真正的可持續,是在尊重規律、珍惜資源、守護安全中前行。隻要我們堅持理性與節製,科技與自然並行,人類就能走向更健康、更長遠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