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喝茶,聊天,會友 - 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

美國獨立中英文出版機構壹嘉出版網上會客廳,以發表壹嘉書摘、人文資訊為主
個人資料
正文

型男的廚房

(2023-12-27 21:16:03) 下一個

 本文是上海作家何菲為楊周彝的新書《藝味庖廚》寫的序。

        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書中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更難得的是,書中提到的不少美食觀實在、可親、接地氣,且常常推陳出新,讀之令人食指大動,躍躍欲試。

        同時推出的還有楊周彝的《江湖食話》。

        身為美食家,揚周彝愛吃,懂吃,講究吃,自然地,吃也是他旅行中的重頭戲:他能準確地找到當地最正宗的名吃、名餐廳,並且告訴你如何正確地打開——不,品味它們:瑞士琉森OLD SWISS HOUSE 餐館的頂級牛排 ,德國特裏貝格鎮的黑森林蛋糕,陝西西安的飥飥、糊辣湯、槐花飯、 洋芋擦擦、靠栳栳,岐山的臊子麵 ,福建長汀的客家湯宴......

        以美食家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神,楊周彝對咖啡、酒、茶、雪茄也各有一番講究。與食物一樣,品味到最後,品的不隻是味道,而是文化。

        《藝味庖廚》《江湖食話》已經上市,亞馬遜、B&N等各大網絡書店均有銷售。

 

 

型男的廚房

何菲

記得前年楊周彝獲得專業機構頒發的烹飪大獎,他的參賽作品由18種菌菇構成,點睛之筆是運用了新鮮鬆茸。

那天清晨5點,他就起床熬一道神秘高湯,9點半帶著食材和高湯衣冠楚楚駕車赴賽場,在評委、觀眾和媒體的矚目下,淡定掌勺,結果連菜帶湯全被掃蕩殆盡。

當我致電祝賀時,楊周彝正在西班牙自駕遊。這讓我想到我第一次吃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的情景:那年他以每個6000元人民幣的價格背回國兩個後,私底下與包括我在內的幾位友人分享,佐以桃樂絲酒莊的紅酒。他教導我:這種火腿取自以榛子為食的小型黑毛豬的後腿,是生食的,現切現吃。它不像吃金華火腿時大刀闊斧一陣猛斬,而是用一把小尖刀慢慢刨下來,當感覺那一薄片散發著幹果香味的、豐腴鹹鮮的生豬肉在舌尖緩慢融化時,好像一整片樹林的芳香都滲透在火腿細膩的紋理中,忽而馥鬱,忽而幽婉,忽而溫醇,忽而清揚,最美妙的人生體驗不過如此……他喜歡卷蜜瓜吃,而我喜歡幹嚼。

楊周彝常邀氣場投合的好友去他家小聚,聚時必精心構思菜譜,親自下廚展露身手。在他的廚房裏,我見到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調味料、鍋具與刀具。他也曾送我一把西班牙刀和一個快速醒酒器。他是我認識的友人中最懂得吃的人之一,為各類報刊撰寫過美食文章百餘篇,更難得的是身為老饕的他絕非筆上美食家或是美食體驗家,他經常寫美食筆記,也擅長攝影,是操作派,亦是隨性派。我品嚐他親自且獨自庖廚的家宴不下十次。因為住得近,有時他研發出三兩小菜,會裝在玻璃樂扣盒騎車送到我家給我品嚐,笑眯眯的看著我吃得陶醉,會禁不住揶揄:你最有吃福!

楊周彝不是廚師,而是在政府機關從事決策谘詢工作的上海男人。閱曆豐富,見多識廣,性情直率,思維快到驚人。江西插隊十年,做過赤腳醫生。作為毛腳第一次上門時,頭一件事就是用鉛絲板刷把堵塞的煤氣灶眼一個個捅透,然後投丈母娘和小姨阿舅們的喜好,用了5小時燒了葷素10個吃工夫的菜。效果可想而知,後果卻十分嚴重。婚後太太隻下過一天廚,飯菜無法入口,他忍無可忍,接過鍋鏟,成了專職火頭軍,一幹30年。

男人下廚,在國內農耕色彩濃鬱的地方至今仍羞於啟齒,可這正是海派文化的特色之一:愛家疼老婆,注重生活趣味。傳統觀念認為女人做飯是天職,男人則是客串。但天職可能習慣於思維定勢容易墨守成規,客串往往不會循規蹈矩、亦步亦趨。從這個角度看,男人下廚更易創新出彩。楊周彝視烹調為工作之餘的樂趣而非苦差,用他的話說,“廚房是洗切燒空間,餐桌為色香味展台,太太兒子媳婦是第一評委,時時呼朋引伴來家小酌借機獻藝,在褒貶聲中多年曆練,無師自通地掌握一套不入流的野路子廚藝。”

前陣子《舌尖上的中國》受全國吃貨們的熱捧,他的理解是以“雞、勞、堡、客”和盒飯拉麵火鍋果腹度日的人們,開始厭倦外食,想重回廚房了。這是好事。

坊間曾有不少年輕人炫耀婚後數年未進過廚房,這首先是對中華傳統家庭文化的背離,因為餐桌是能讓闔家樂趣凝神聚氣的所在,且餐館菜肴往往油鹽糖脂四高,不利健康且開支巨大。再者,許多親情濃鬱的家傳菜,也會淡出我們的記憶。

與那些隻談美食經曆與感受的書不同,本書所錄一百多種菜肴湯羹點心,皆出自楊周彝的親手炮製且受到好評。有一次我母親參照他的《自製開胃辣醬》如法炮製,的確味道一流,從此成為楊粉。之前她也曾參考過不少人的文章,效果常常不盡如人意。我告訴母親個中奧秘:不少美食家其實晚飯是在家裏吃泡飯醬瓜的。楊周彝做菜堅持平民化原則,食材是普通的生鮮菜蔬、雞鴨魚肉、菌菇瓜果,不用燕鮑參翅。他還擅長使用洋食材和各種洋調味品、香料,如何“化西為中”做居家美饌,也是本書特色之一。

楊周彝祖籍鬆江,祖上富足殷實,抗戰前經營百年老店“李萬泰”,江南精致飲食習慣保留至今。外婆和母親的烹調手藝高超,他自幼耳濡目染,對家傳菜肴有深刻體悟。書中家常菜,或傳承於外婆母親、或借鑒於各地風味、或取經於名師大廚、或瀏覽於美食名著,通過實踐創新,因地製宜,融合為居家烹調的簡便技藝,使讀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更難得的是,書中提到的不少美食觀實在、可親、接地氣,且不乏批判精神。比如他寫到自己最初喝紅酒時,“一麵翻開紅酒鑒賞家們的專欄,仔細想象他們對某種紅酒奇出怪樣的描述,一麵戰戰兢兢地啜飲一口,閉目尋找‘淳樸而優雅的麝香貓、皮革、李子及野蘑菇的氣息’,但冥思苦想半天,根本找不到。後來才發現,國外品酒家們在同一場合試同一品酒,對酒的感覺描繪敘述大相徑庭絕不雷同,張三說‘濃鬱的煙草味’,李四則斷言‘新鮮皮革味’,王五語驚四座‘陳年地毯味’,反正死無對證,敢說就行。喝了十多年紅酒,我豁然省悟,盡信書不如無書!”

他有句名言深得人心:太太哪怕隻小自己一天,也是要當女兒來養的。30年來,小他一歲的太太,被他滋養成職場巾幗英雄和俗世生活裏不老的傳說,而他依舊毫無倦態,玉樹臨風。

我從未覺得不進廚房的男人很酷,隻懂賺錢無暇親子的男人亦乏味,把生活工作化的男人隻配孤單。我父親退休前工作繁忙,應酬頗多,但凡有空,定會鑽進廚房炮製美食。他會用五小時燉個羅宋湯,使其充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靈性,蒸魚煮蝦火候控製精準,芥蘭碼得根根一般長,對米的微妙口感差別很是敏銳,如此的烹調是有了酒意的李安成名前一直在家當煮夫,最拿手獅子頭。後來他幾乎每年拍一部片子,一出門就是幾個月,他總會自己揉麵提前做好幾百個餃子凍在冰箱裏給老婆備著。他有句話說得實在:男人的最內在是女人。

在微博上,我常看到幾個男女切磋廚藝。有人發美食貼,熟男甲會評論:在做開洋老抽蒸老蛋時,要加幾滴老式菜油,會非常香。針對刀豆臘肉燜麵,熟男乙強調:麵要控幹,千萬要控幹,不帶一點水,一丁點都不能。這些熟男皆是上海男人。他們的光芒在平凡生活中閃耀,適合日常的工作生活場景。他們年輕時也曾向轟轟烈烈的人生做些微試探,成熟時會越來越接地氣知冷暖懂局限,中看中用又合時宜。

最後說一句,宣揚“君子遠皰廚”的男人其實自信不足,擔心七尺之軀一旦入廚,苦心經營的硬朗形象會立刻崩潰。事實上,廚房使用的最高境界是屬於雄性的,它是檢測男人閱曆與心智的考場,展現悟性與修為的舞台,使男人漸漸懂得五味調和,知冷知熱,大味若淡,心靜如水。

更多閱讀

【壹嘉書摘】劉道玉:自由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他們如風過無痕,彷佛這鮮活、美好、無奈、無情的人間從未來過”
一切,要從先外祖父母的抗戰勳章說起
為西南聯大畫上句號的人——南開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申泮文(請橫屏觀看)
【壹嘉書訊】《與你同行》:那生死之間疼痛著伸展的愛情
暖男應帆的紐約故事:細致入微,圓融悲憫
【壹嘉書訊】從未褪色的激情:知青題材長篇小說《你好,小提琴……》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