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專門講古而不論今,從新的角度發掘曆史的盲點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安忍不動如大地:從不同的角度,聊聊金喬覺,還有他和李白的緣分

(2024-05-15 13:52:42) 下一個

金喬覺(696年—794年),法號地藏,故又名金地藏、釋地藏,朝鮮半島人,新羅王朝的宗室,曾到唐朝留學,相傳他為求佛教正法攜神犬諦聽航海來唐,卓錫九華,苦行七十五載,九十九歲涅槃,肉身得道,保留全身舍利,世人認為其為地藏菩薩化身。

他到中國的九華山,大概是唐朝的開元末年,據記載:“唐玄宗開元末時有一位法號“地藏”的僧人,是唐朝藩屬新羅國金氏王族的親屬。他的頸項高起,骨骼清奇,身長七尺,力氣比一百個人合起來還要大。”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金喬覺59歲。

金喬覺在山裏麵修行,當然不知道外麵是什麽光境,但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然就不會有人來供奉,出去化緣,估計也化不到東西。

生活相當艱苦。

他的修行法門,就是忍耐。苦修和忍耐。安忍不動如大地。

大概756年左右,就是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諸葛節等人從山腳下攀登山峰,看到山林深廣、空無一人,雲彩和太陽鮮豔明亮,但是隻有一位僧人住在這裏,在石室中閉目打坐。在他身旁,已經斷了腿的鼎中隻有一些白土。白土,俗稱觀音土,少量吃可充饑,摻了極少量的白米,以烹煮而食。

眾人看到如此情景,都紛紛地撲倒在地大聲哭泣著說道:“和尚的修行如此艱苦,實在是我們這些人的重大過失啊!”於是他們紛紛出資捐錢,買下了當初檀號僧人居住過的舊地,並拚命地請求地藏法師能去長住,地藏法師也就聽從接受了。

可是,沒有多久,這個地方又發生了戰亂。

公元760年,金喬覺64歲那年,江南包括九華山所在的青陽地區,發生了江淮都統劉展的反叛,被鎮壓之後,然後唐朝宰相元栽的橫征暴斂又在公元262年引發王萬敵,方清的農民起義,到公元766年,金喬覺70歲的時候才平息。

很多逃到山裏的人,在金喬覺這裏找到信仰。由於弟子們日漸增多,而外麵戰亂不斷,供奉不足,大師擔憂糧食不足,於是便命人開掘石頭,獲取白土。夏天,大家吃飯時就摻和點白土;冬天,眾人衣著單薄,用很少的火來取暖。寺院裏不分長幼,人人火耕種地,采集木柴,自給自足,生活艱苦,骨瘦如柴,因此在南方被稱呼為“枯槁眾”。

沒法子,金喬覺的辦法,隻能是忍耐。安忍不動如大地。

這就是他的修行。

公元761年,金喬覺65歲那年,61歲的李白來到兵荒馬亂的九華山,

並且和兩個朋友合寫了一首詩,這是九華山得名的來源: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 --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 --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 --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 --李白

不知道金喬覺有沒有和李白見麵。但是大概率兩人是見過麵的,

因為當時爬山是沒有旅館的,都是在廟裏麵借宿,

而當時的九華山,廟並不多。可能金地藏的廟是唯一的一個。

後來,金喬覺送自己的小沙彌下山,也寫了一首詩,並且直接稱九子山為九華山,

說明他是知道李白這首詩的,應該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概率他就在旁邊。

這是金喬覺的詩,同樣收入了全唐詩:

空門寂寞爾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既然李白是九華山的命名人,金喬覺這首詩,必定晚於公元761年,但是必定不會太晚,因為到後期,金喬覺有大量門徒,就不存在“老僧相伴有煙霞”的孤獨感。

應該是在公元761年之後不太久,不會晚於公元765年,因為公元762年到766年王萬敵,方清等人的農民起義造成當時附近大亂,大量的人逃到廟宇求躲避,同時戰亂也讓更多的人看破紅塵出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