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

《科大瞬間》與您分享中國科大校友和教師校園內外真實、親切的回憶以及多視覺、多維度的人生感悟。
個人資料
正文

方勵之先生的文采: 非物理學文章及文獻目錄

(2022-04-02 14:01:31) 下一個

科大瞬間| 方勵之專輯

——紀念方勵之先生逝世十周年(1936年2月12日-2012年4月6日)

 

Non-Physics Articles of Li-Zhi Fang (Fang Lizhi)

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文章及文獻目錄

編者:王樹軍 84研科學史

一. 文 章

  1. 舉起美酒想四方[新年獻詩][1], 作於1953年底,北京大學校廣播台1954年1月1日播放。
  2. 難道我的心不是一顆火種[給李淑嫻][2], 作於1954年底,錄入北大校園裏的我
  3. 要多想,要善於想, 載1959年6月19日《光明日報》第2版。
  4. 河外天體紅移是可以認識的, 作者:方勵之、程福臻、張家鋁、尤俊漢、周又元、褚耀泉,載《自然辯證法雜誌》1975年第4期。
  5. [《西方宇宙理論評述》]前言, 作於1975年4月,收入A[3]
  6. 西方現代宇宙學評介, 作於1975年, 收入A。
  7. 對宇宙的大尺度特征的觀測, 作於1975年, 收入A。
  8. 試論現代宇宙學的發生和發展, 1975年12月23日收到,作者: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組,載1976年7月《物理學報》(ISSN 1000-3290) 第25卷第4期。
  9. 星係和宇宙學(篇首語), 作於1977年,作者:方勵之、鄒振隆,載《黃山天體物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SBN 13031.1522),黃山天體物理學術會議文集編輯組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1年第一版。
  10. 什麽是大爆炸宇宙學,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78年第1期
  11. 圍繞著現代宇宙學的一場科學與偽科學的論爭, 作者:方勵之、殷登祥,載《哲學研究》(ISSN 1000-0216) 1978年第Z1期 (1978年3月2日),收入 D(圍繞著現代宇宙學的一場科學與假科學的論爭)、H。
  12. 應當研究宇宙學, 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4]1978年第1期。
  13. 一種具有規則花樣的河外天體——射電雙, 作者:方勵之、周又元,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78年第1卷第1期(1978年2月),收入D、H。
  14. 天文學研究方法的特點, 1978年2月27日座談會的發言,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 1979年第2期(1979年5月1日),收入D、H。
  15. 《愛因斯坦——他的生平和科學工作》一書的提綱,作者:許良英、方勵之,作於1978年初,以附錄收入科學和哲學的永遠的老師:紀念方勵之(作者:許成鋼,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
  16. 從天體物理學的發展看理論研究的作用, 載1978年5月19日《光明日報》;又載  《新華月報》(ISSN 1001-666X) 1978年第5期;收入D、H。
  17. 談談日地空間的自然現象, 作者:王水、方勵之,載《新華月報》(ISSN 1001-666X) 1978年第6期。(原始發表待查)
  18. 現代宇宙學及其哲學問題,1978年7月在全國自然辯證法夏季講習會上的報告, 載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1978年第12期;收入《現代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硏究所自然辨證法硏究室編,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19. 天並不神秘——談談天體物理學, 收入《今天的科學 1》,中國少年出版社編, 北京:中國少年出版社, 1978年9月第一版。
  20. 來自星際深處的激光,作者:程福臻、方勵之,載《科學畫報》(ISSN 1000-8292) 1978年第12期。
  21. 廣義相對論的天文學新檢驗,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79年第1期。
  22. 引力波理論獲得第一個定量檢驗, 載1979年2月10日《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收入D、H。
  23.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載《物理教學》(ISSN 1002-0748) 1979年第2期(1979年2月18日)。
  24. 相對論天體物理的一次盛會, 載1979年2月16日《光明日報》。
  25. 《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前言, 作於1979年3月13日, 載《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CSBN: 13031.3372),作者:方勵之、褚耀泉,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1年第一版。
    1. From Newton to Einstein (英譯),收入K。
    2. De Newton à Einstein (法譯),收入N。        
  26. 宇宙學上光輝的一筆, 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79年第2卷第3期(1979年4月1日),收入D、H。
  27. 現代物理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收入《談談怎樣學習中學物理》,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9年9月第一版。
  28. 《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前言, 作於1979年9月,《相對論天體物理的基本概念》(CSBN: 13119.907),方勵之、魯菲尼著,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1年3月第一版。
  29. 一頂帽子、一塊禁地、一個問題, 載1979年10月19日《北京科技報》,收入C、H。
    1. A Hat, a Forbidden Zone, a Question (英譯),收入K。
    2. Un chapeau, une zone interdite, une question (法譯),收入N。
  30. 到意大利作客, 載1979年11月2日《光明日報》, 收入B。
  31. 換湯不換藥與換藥不換湯,作於1979年11月4日和11月26日,載1979年《科學報》,收入B。
    1. 方勵之同誌來信摘登 (與正式發表有不同刪減), 載1979年11月22日《情況和建議》,中國科大黨委辦公室編。
  32. 方勵之來信摘錄(附:楊振寧教授給方勵之來信(譯文)), 1979年11月16日中國科大文件。
  33. 一種新型的相對論性天體—SS433,載1979年11月27日《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第11期。
    1. 一項重要的天文發現——SS433, 收入《天文漫談 續集一》,中國人民廣播電台科技組編,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一版。
  34. 寫在“讚美我主”之後的午夜裏, “記於1979年耶穌降臨的午夜”, 載《生活》半月刊試刊, 1981年1月;收入B、H;登於1993年8月9日CND[5]《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cm9308d。
    1. Written at the Midnight, after Praising the Lord (英譯),收入K。
    2. Écrit à minuit, après avoir chanté les louanges du Seigneur (法譯),收入N。
  35. -  48.  理論天體物理學,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等效原理奇點致密星黑洞發射彭羅塞過程拉金效應開爾芬-亥姆霍茲不穩定性物理常數的變化大數假設宇宙學,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宇宙學,《中國大百科全書 天文學》(ISBN 978-7500000709) 詞條,作於1979-1980年,收入J。
  36.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年鑒條目,《自然雜誌年鑒(1979)》(CSBN: 13119.866),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12月。
  37. γ射線脈衝星, 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79年第3期(1979年6月30日) 。
  38. 恒星是怎樣演化的作者:方勵之、李中元,收入《天文漫談》(CSBN: 13051. 1050),中國人民廣播電台科技組編,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一版。
  39. 正在誕生的粒子天體物理學, 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80年第3期(1980年6月29日);又載《科學技術》1980年第13期。
  40. 中國古代和現代宇宙學中的時空觀念, 作者:方勵之、周又元,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 1980年第4期(1980年8月28日);又載《飛碟探索》(ISSN 1001-7674) 1983年第4期。
    1.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 in Ancient China and in Modern Cosmology(英 譯), eds. Fan Dainian, Robert S. Cohe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研究》,ISBN 978-0792334637),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Ser., Springer, 1996.
  41. 在劍橋想到的中國的現代化, 作於1980年3-4月, 作者:方勵之、鄭棠波, 載1980年5月《大公報》,收入B。
  42. [現代自然科學普及叢書——今日天體物理]序言,編者: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研究室,《現代自然科學普及叢書——今日天體物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11月。
  43. 脫掉舊思想才能進入未來, 1980年12月8日在全國第二次“科學學”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 收入B、G、I。
    1. The End of Old Thinking (英譯),收入K。
    2. Weg Mit Der Alten Denkweise (德譯),收入L。
    3. La fin de la vieille pensée (法譯),收入N。
    4. 思想ぎすててはじめて未來める(日譯),收入O。
  44. 理論物理學的前景, 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1981年第1期,收入D、H。
  45. 粒子和反粒子的不對稱起源, 載《高能物理》(ISSN 0254-3052) 1981年第2期。
  46. 基礎科學和技術之間的橋梁,載1981年4月10日《光明日報》, 收入B(科學與技術的關係)。
  47. 現代宇宙學的基本概念的發展(上), 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1981年第3期,與下文合並收入D、H。
  48. 現代宇宙學的基本概念的發展(下), 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1981年第4期,與上文合並收入D、H。
  49. 天體物理的1980,作於1981年7月7日,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1981年第7期。
  50. 訪日通信一則, 作於1981年11月9日,收入B。
    1. A letter from Japan (英譯),收入K。
    2. Une lettre du Japon (法譯),收入N。
  51. 遊嵐山後記, 作於1981年11月22日和11月28日(發表前曾以手稿影印件形式在學生和知識界間流傳), 收入B。
    1. Arashiyama Memoir (英譯),收入K。
    2. Le mémoire d’Arashiyama (法譯),收入K。
  52. [《物理學和質樸性——沒有定律的定律》]編者的話, 作於1981年12月,《物理學和質樸性——沒有定律的定律》(CSBN 13200.73), 方勵之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8月第一版。
  53. 現代物理學的前沿概況, 載《安慶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ISSN 1007-4260) 1982年第1期。
  54. 什麽是宇宙中的巨洞,載1982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第3期(1982年2月10日)。
  55. 古代東方天文學對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影響,作者:方勵之、鶴田幸子,載《物理通 報》(ISSN 0509-4038), 1982年第4期。
  56. 宇宙膨脹的減速, 作者:方勵之、胡佛興,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82年第5期 (1982年5月31日)。
  57. 從“萬物原於水”到“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載《哲學研究》(ISSN 1000-0216) 1982年第6期(1982年6月30日),收入D、H。
    1. From “Water is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to “Space-time is the Form of the Existence of Matter” (英譯),收入K。
    2. De «L'eau est l'origine de toutes choses» à «L'espace-temps est la forme de l'existence de la matière(法譯),收入N。
  58. 方勵之教授訪日印象(“摘自方勵之教授《訪問日本及順訪香港小節》”), 載《外事簡報》第63期(1982年6月8日),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編。
  59. 教育與創造,作者:方勵之、鄧棠波,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1982年第5期 (1982年10月28日);又載 《大學教育》(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1982年第11期;《大慶石油學院學報》(ISSN 2095-4107) 1983年第1期轉載;收入B。
  60. 給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的參加波哥大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申請報告[校外字(82)第169號],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2年9月10日。
  61. 給中國自然辨證法研究會的一封信, 作於1982年10月27日,收入D、H。
  62. 關於方勵之應邀擔任ACIF[6]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報告[校外字(82)第223號],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2年11月4日。
  63. 相對論天體物理研究在中國,1982年11月27日,中國物理學會1982年年會油印本。
  64. 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12月。
    1. 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3)》,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2月。
    2. 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4)》,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12月。
    3. 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6)》,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4. 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7)》(ISBN 7805141959),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7月。
  65. 用前沿研究的成果來改革基礎教學, 1983年1月17日在廣西物理學會的報告,載《大學物理》(ISSN 1000-0712 ) 1984年第5期。
  66. 給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的參加亞太物理會議的申請報告[校外字(83)第047號],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3年3月8日。
  67. 相變、磁單極和通貨膨脹, 載《高能物理》(ISSN 0254-3052 ) 1983年第3期。
  68. 做和諧發展的人, 載《中學生》(ISSN 1993-0204) 1983年第5期, 收入B(“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69. 從不存在中認識存在——介紹當代宇宙學中的幾個“不存在”, 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 1983年第5期, 收入D、H(從不存在中認識存在)。
  70. 宇宙的結構, 載《近代物理學史研究(一)》(CSBN 13253.003),王福山主編,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收入D、H。
  71. 由芝諾佯謬所想起的, 載《自然辯證法報》1983年第8期,收入D、H。
  72. 宇宙學現狀, 1983年8月15 - 21日在中國天文學會在新疆舉辦的“宇宙學”講習班上的報告,載《新疆師範大學學報》(ISSN 1005-9245 ) 1983年第1-2期。
  73. 參加星係團會議及順訪意大利等地的匯報,作於1983年12月,李淑嫻抄稿。
  74. 返回到牛頓的謹慎——介紹對引力反平方律的再檢驗,作者:方勵之、張平華,載《科學實驗》(CN 2-801), 1984年第1期。
  75. 我們應該重視自己培養的研究生, 載中國科大《研究生》1984年第1期。
  76. 中國天文學在前進(二):我國的星係和宇宙學工作,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4年第4期。
  77. “第一推動”今昔談, 載《自然辯證法通訊》(ISSN 1000-0763 ) 1984年第4期(1984年8月28日),收入D、H。
    1. The Concept of 'Primordial Motion': Past and Present (英譯), eds. Fan Dainian, Robert S. Cohe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研究》,ISBN 978-0792334637),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of Science Ser., Springer, 1996.
  78. 《力學概論》序, 作於1984年4月,《力學概論》(ISBN 7553700033),方勵之、李淑嫻著,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年1月第一版。
  79. 關於方勵之應邀參加國際純粹及應用物理學會會議事[校外字(84)第103號],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4年4月13日。
  80. 宇宙始於無, 載1984年5月10日《自然辯證法報》, 收入D、H。
  81. 訪問哥倫比亞簡記,載1984年5月15日《中國科大》校刊, 收入B。
  82. 光子的靜止質量, 載《大學物理》(ISSN 1000-0712 ) 1984年第6期(1984年6月29日)。
  83. 依什麽途徑可能形成黑洞, 收入《科技寫作簡明教程》(CSBN 7276-122),司有和編著,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4年7月第一版。
  84. 時間的崇拜, 載1984年8月29日《北京晚報》;又載《北京大學》校刊第347期,收入B、H。
  85. 宇宙中的不可視物質, 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 1984年第9期。
  86. 像杞人那樣憂天吧,載1984年10月15日《中國科大》校刊第147期;又載《中國科大學生學報》1985年第3期。收入《致大學生》,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又收入B、H。
  87. [《物理學和質樸性——沒有定律的定律》]再版的話, 作於1985年1月5日,《物理學和質樸性——沒有定律的定律》(CSBN 13200.73),方勵之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年2月第二版。
  88. 人生的價值,作於1985年2月,載《今日大學生》1985年第1期(創刊號)。
  89. 從“靈魂不死”到信息社會, 載中國科大《研究生》1985年第2-3合期, 收入B(關於“靈魂不死”)。
  90. “道生一”的物理解, 載《科學》(ISSN 0368-6369) 雜誌1985年第37卷第1期,收入D、H。
  91. 哲學是物理的工具, 為《科學家論方法 第二輯》寫的序,《科學家論方法 第二輯》(CSBN 2089-83 ),周林、殷登祥、張永謙主編,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年, 收入D、H。
    1. Philosophy is a Tool of Physics (英譯),收入K。
    2. La philosophie est un outil pour la physique (法譯),收入N。
  92. 愛因斯坦和二十世紀物理學,為1985年3月在浙江大學的“愛因斯坦研究討論會”而作,收入《愛因斯坦研究 第一輯》(ISBN: 978-7030011763),許良英、方勵之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9年7月第一版。
  93. 不要再登大躍進式的“新聞”, 作於1985年4月22日, 收入B。
  94. 不同意錢偉長先生的意見,載《光明日報》1985年5月15日《情況反映》第74期; 又載1985年7月5日《中國科大》校刊, 收入B、I。
  95. 《宇宙的創生》前言, 作於1985年6月25日,《宇宙的創生》(ISBN: 7030006445),方勵之、李淑嫻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7年7月第一版。
  96. 宇宙的創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ISSN 1000-2952) 1985年第4期 (1985年8月29日)。
  97. 有感於教師節,作於1985年8月19日, 載1985年9月12日《中國科大》校刊,收入B、G(吃草擠血、累死白搭)。
    1.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Day (英譯),收入K。
    2. Réflexions sur la Journée des Professeurs (法譯),收入N。
  98. 《美國物理試題與解答》序, 作於1985年9月18日, 《美國物理試題與解答》(ISBN: 7040012324 等), 合肥:中國科大出版社, 1988年4月第一版。
  99. 改革研究生培養方式, 載《科學與人》,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科學與人》編輯部,1985年第10期。
  100. 從原子坍縮到宇宙坍縮——尼耳斯玻爾與天體物理,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85 年第8卷第10期。
  101. 尼爾斯•玻爾和天體物理的發展, 1985年11月2日在玻爾誕辰100周年紀念會(北京)的報告,載《物理》(ISSN 0379-4148) 1986 年第4期;收入D(尼爾斯•玻爾與天體物理的發展) 、H。
  102. 伽利略、彌爾頓、物理和詩, 載1985年12月30日《中國科大》校刊, 收入B。
    1. Galileo and Milton, Physics and Poetry (英譯),收入K。
    2. Physik und Poesie (德譯),收入L。
    3. Galilée et Milton: physique et poésie (法譯),收入N。
  103. 生物生存的天體物理條件,載《物理》(ISSN 0379-4148) 1986 年第8期,
  104. – 123.  最亮的類星體, 變化最快的類星體,新的引力透鏡,星係的空間排列,最長的纖維結構,兩類暗物質,量子宇宙學,作者:方勵之、褚耀泉,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5)》(CSBN: 17311.9),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2月第一版。
  105. 暗物質和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年鑒條目,《自然科學年鑒(1985)》(CSBN: 17311.9),上海: 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7年2月第一版。
  106. 給黃雨川先生的一封信, 收入B。
  107. 宇宙創生期的遺跡 時空拓,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 1986年第1期;
    1. 時空拓——宇宙創生的遺跡, 載《自然雜誌》(ISSN 0253-9608) 1986年第9卷第3期;收入D(時空拓——宇宙創生期的遺跡)、H(時空拓——宇宙創生期的遺跡);又收入《自然科學年鑒(1986)》(ISBN: 7805141142)( 時空),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8年。
  108. 忘不掉的教育(為北京四中建校八十周年而作), 作於1986年1月,收入B。
  109. “危機”感下的責任, 載1986年3月15日《中國科大》校刊第177期, 收入C、G、I。
  110. 寫在前麵, 作於1986年4月,轉載自“懷念方勵之教授”, 2022年3月18日《科大瞬間-方勵之專輯》。
  111. Concepts of space and time in ancient China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 L. Z. Fang, Bollettino del Centro Internationale di Storia dello Spazio e del Tempo (《時空曆史國際中心通報》), n.5, 1986.
  112. 哲學和物理學, 載《自然辯證法研究》(ISSN 1000-8934) 1986年第5期(1986年5月31日),收入D (哲學和物理學——代序)、H (哲學和物理學——代序)。
    1. Philosophy and Physics (英譯),收入K。
    2. Philosophie et physique (法譯),收入N。
  113. 《理想與現實》中文版編者的話,作於1986年,為《理想與現實——阿卜杜斯•薩拉姆文集》(賴載興等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所作(出版時本文被刪除);收入B。
  114. 大學應充滿科學民主創造獨立精神, 載1986年9月21日《人民日報》第三版,收入C、I。
  115. 從方以智談起, 1986年10月7日在安徽省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大會上的報告, 收入B。
  116. [《科學史論集》]獻詞, 作於1986年10月,《科學史論集》(ISBN 7312000584), 方勵之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一版;收入B。
  117. 觀測宇宙學的真正開端,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6年第11期。
  118. “反右運動曆史學術討論會”通知, 1986年11月14日,作者:許良英、劉賓雁、方勵之,收入《劉賓雁言論摘編》(許良英、劉賓雁、方勵之發起召開“反右運動曆史學術討論會”通知全文),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1987年1月;又錄入關於許良英劉賓雁和我聯署的那封信
  119. 天文學思想史片段, 作者:方勵之、趙良慶,收入《科學史論集》(ISBN 7312000584),方勵之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收入D。
  120. 對民主和安定的理解,收入C、G。
  121. 有序如何生於混沌, 作者:方勵之、李淑嫻,載《大學科技》(CN: 31-1353[7]) 1987年第3期。
  122. 我的祝賀---為王淦昌先生八十壽辰而做, 作於1987年5月,收入《王淦昌和他的科學貢獻》(ASIN  B00AZDP3HM), 胡濟民、許良英、汪容、範岱年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又收入B。
  123. 重訪卡普裏, 作於1987年6月21日,載《英語世界》(ISSN 1003-2304) 1988年第3期 (英漢對照,巫寧坤英譯);《讀者文摘》[8] 1988年第10期轉載;2006年2月26日重登於CND, 收入B、G。
    1. Return to Capri (英譯),收入K。
    2. Retour à Capri (法譯),收入N。
  124. 144. 卡文迪什實驗室空間和時間,《中國大百科全書 物理學 II》詞條,作於1982年,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 物理學 II》(ISBN 978-7500081470),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125. 來自SN1987A的中微子,載《世界科學》(ISSN 1000-0968) 1987年第9期。
  126. 方勵之答遠見問,作於1987年7月,載《遠見》雜誌 (ISSN 1017-5741) 1987年9月號,收入G(珍貴的回音,附有部份手劄照片);參見M(高希均:出版者的話)。
  127. 我的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應《新中國的一日》編委會邀請”作於1987年 7月5日, 《新中國的一日》(《新中國的一日》編委會編,北京:華夏出版社, 1989年 1月第一版)未收入;收入B、G。
    1. My Life on May 21, 1987 (英譯),收入K。
    2. Ma vie le 21 mai 1987 (法譯),收入N。
  128. 讓中共、台灣、香港三家來競爭, 1987年9月李永得、徐璐訪談, 載1987 年10月《自立晚報》,收入E。
  129. 宇宙為何不熱死, 作於1988 年1月10日, 載《自然辯證法研究》(ISSN 1000-8934) 1988年第4卷第1期;又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 1988年第1期;收入D;又收入《熵與交叉科學》,新疆科協編,北京:氣象出版社, 1988年 12月第一版。
  130. 超新星1987A的故事,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8年第1期;又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ISSN 1002-0241) 1988 年第3期。
  131. 我對美術的感受, 作於1988 年2月21日, 載《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8期, 收入B。
    1. My Feeling about Art (英譯),收入K。
    2. Gedanken Über Kunst (德譯),收入L。
    3. Mon sentiment sur ??l'Art (法譯),收入N。
  132. Learning About Democracy (學習民主,英譯), 信件,作於1988 年2月, 收入K。(原始發表待查)
    1. L'apprentissage de la democratic (法譯), 收入N。
  133. 再談SN1987A的中微子,載《世界科學》(ISSN 1000-0968) 1988年第3期。
  134. 《方勵之自選集》序, 作於1988 年3月2日, 收入B、C。
    1.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 (英譯),收入K。
    2. Préface à l'édition chionise (法譯),收入N。
  135. [《天體物理學前沿鳥瞰》], 作於1988 年3月17日,《天體物理學前沿鳥瞰》(ISBN 7502306455),方勵之著,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年2月第一版。
  136. 牛頓與引力物理, 載《物理》(ISSN 0379-4148) 1988年第3期;收入《<原理>:時代的巨著-紀念牛頓<原理>出版三百周年文集》(ISBN 7810220438),戴念祖、周嘉華編,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88 年。
  137. 引力物理的現在和未來, 載《科技導報》(ISSN 1000-7857) 1988 年第3期。
  138. 超新星1987A及中微子, 載《大學科技》(CN 31-1353) 1988 年第3期。
  139. 超新星1987A及中微子(續), 載《大學科技》(CN 31-1353) 1988 年第4期, 與上文合並收入D(超新星1987A及中微子);又收入《近代物理學展望》(ISBN 731200086X),汪克林等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140. 時間空間的有限與無限,收入《人•自然•社會》(ISBN 7301002300),孫小禮、樓格主編,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4月第一版。
  141. 超新星1987A的故事續, 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ISSN 1002-0241) 1988年第4期。
  142. 天體物理發展和射電天文, 載《天文研究與技術》[9] (ISSN 1672-7673) 1988年第4期。
  143. 評《愛因斯坦文集》, 載《遠見》雜誌(ISSN 1017-5741) 1988年4月號;又載1988年8月7日《科技日報》;收入B。
  144. 對統一的看法, 作於1988 年5月22日, 收入B。
  145. 兩岸應先實現現代化, 再談統一, 載1988年5月香港《中國時報》,收入E。
  146. 物理學和美, 作於1988 年6月23日, 載《文學評論》(ISSN 0511-4683) 1988年第5期(1988年10月)。
  147. 祝賀《天文愛好者》創刊三十周年題詞,作於1988年6月24日,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8年第10期。
  148. [《中國大陸學潮實錄》], 作於1988 年9月16日,《中國大陸學潮實錄》,曾慧燕著,香港:環球出版社,1989 年1月第一版。
  149. 寫在我們正在寫曆史》出版之際, 作於1988 年11月10日,收入《我們正在寫曆史》,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10月修訂版。
  150. 悠閑自在地磨吧,作於1988年12月11日, 載《新觀察》(ISSN 1000-0047) 1989 年第4期;登於《華夏詩苑》、《縱覽中國》等網站。
  151. L'Osservatorio astronomico di Pechino: la sua storia, il presente (北京天文台:它的曆史和現狀),  Annuario della EST. Scienza e Tecnica 88/89 (《88/89年[意大利]科技百科年鑒》,ISBN 8804314117), 1989, 404
  152. 愛國主義不應放在第一位, 載香港《九十年代》,1989年1月,收入E。
    1. 愛國主義第一位においてはならない) (日譯),收入O。
  153. 祝賀《天文愛好者》創刊三十周年, 作者:李啟斌、陳遵媯、漆貫榮、陳曉中、王綬琯、方勵之,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9年第1期。
  154. 不平等的宇宙起源, 載《百科知識》(ISSN 1002-9567 ) 1989年第1期。
  155. 致鄧小平的公開信,作於1989年1月6日, 手稿影印件當年在國內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新聞界和學生中間廣泛流傳(刊載待查);1992年2月9日重登於CND;錄入一九八九爆發前夜的故事
    1. Letter to Deng Xiaoping (英譯),收入K。
    2. Lettre à Deng Xiaoping (法譯),收入N。
  156. 《方勵之自選集(四) 》前言,作於1989年1月20日,收入E。
  157. [《第一推動叢書》],作於1989年1-2月,《第一推動叢書》,長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刊載待查)
    1. [《第一推動叢書》]總序,修訂[10]於1992年,作者:方勵之、楊樂、李永平,《第一推動叢書》,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第一輯至2007年第四輯、精選本(2012年)和20周年合集典藏版(2012年)均采用,署名“《第一推動叢書》編委會”。
    2. 《第一推動叢書》總序,恢複a中原序刪除的部份,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158. 中國的失望和希望, 作於1989年2月,登於1989年2月台灣《西北雜誌》第18期,收入E;重載於2012年4月10日《多維新聞》。
    1. China’s Despair and China’s Hope (英譯),林培瑞(Perry Link)譯自中文稿,載1989年2月2日《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 Désespoir et espoir de la Chine (法譯),收入N。
    3. 中國の失望と希望(日譯),收入O。
  159. 中國需要民主, 作於1989年2月,載1989年3月台灣《西北雜誌》第19期。
  160. Double Standard on Human Rights (人權的雙重標準), 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郵報》) , Feb. 2, 1989.
  161. 一條和諧的蛇, 載《天文愛好者》(ISSN 0493-2285) 1989年第3期。
  162. 我們需要基本人權——方勵之針對赴宴受阻事件發表聲明, 載1989 年2月27日台灣《中央日報》。
  163. 一九八九 二二六事件經過,作者李淑嫻、方勵之, 署名方勵之[11],錄入“二二六事件”——方勵之夫婦親筆記錄過程,記者周玉蔻報道,載1989 年2月28日台灣《聯合報》第二版。
  164. 致美國科學院院長弗蘭克•普萊斯(Frank  Press)的信,作於1989年3月6日。
  165. 從北京天文台看中國民主進程——紀念“五四”七十年,作於1989年4月4日,1989年4月25日在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會議上的發言,登於2009年3月31日CND的《華夏快遞》;[以民主何時能實現?——紀念“五四”九十年的附文]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4月號(第191期)。
    1. China Democracy: the View from the Beijing Observatory (英譯),收入K。
    2. La démocratie en Chine: vue de l'Observatoire de Pékin (法譯),收入N。
    3. 北京天文台から中國行方をみ(日譯),收入M。
  166. 人權與改革,作於1989年4月,收入電子版《方勵之選集》2014年第二版。
    1. Human Right must be Part of the New China(人權一定是新中國的一部分),林培瑞譯自中文稿,載1989年4月13日《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167. 避難時的陳述,作於1989年6月21日,作者:方勵之、李淑嫻,部分錄入O。
  168. 對“十四點”的答覆(書麵回應外交部的“十四點”指控),作於1989年7- 8月,錄入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A)
  169. Peace Prize Speech (和平獎演說辭,提交給Politiken[丹麥]和Dagens Nyheter[瑞典] 兩報聯合授予“和平獎”的書麵發言),作於1989年9月,收入K。
    1. デンマーク?スウェーデン平和賞」受賞(日譯),收入M。
    2. Die Menschheit Als Einheit (德譯), 收入L。
    3. Discours de réception du prix de la Paix (法譯), 收入N。
  170. 宗教與科學,作於1989年9月[12],載香港《百姓》1990年11月號;又載1990年10月香港聖神研究中心《鼎》(中英文雙月刊)第11卷總第65期。
    1. A Note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John Paul II on Science and Religion: Reflection on the New View of Rome (《約翰保羅二世論羅馬教廷對科學和宗教反思的新觀點》), Vatican Observatory Publications, 1990;收入K。
    2. Note sur «L'interface entre science et religion» (法譯), 收入N。
    3. A Note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The University Book: An Anthology of Writing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大學書籍:亞利桑那大學著作選集》), ed. T.P. Miller, Simon & Schuster, Mass., 1997.
  171. 我們不是孤立的!——在肯尼迪人權頒獎會上的演說, 作於1989年10月19日,載《中國之春》(ISSN 0735-8237)1990年1月號(第80期)。
    1. Postscript(後記,英譯),  Children of the Dragon: the Story of Tiananmen Square (《龍的傳人:天安門廣場的故事》,ISBN 978-0020335207),Fairbank, John K., Orville Schell, Jonathan Spence, Andrew J. Nathan, Fang Lizhi, NY Collier, 1990.
    2. Gleichberechtigung – Ein Kosmisches Prinzip (平等--一個普適原則,德譯), 收入L。
  172. 過去和將來(八點陳述),作於1989年11月15日,錄入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B)
    1.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英譯),林培瑞譯自中文稿,載2011年6月23日《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73. Keeping the Faith (保持信念,英譯),O. Schell和J. H. Williams譯自中文稿保持信念,載1989年12月21日《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收入K。
    1. Garder la foi (法譯),收入N。
  174. 北大校園裏的我,作於1989年,1998年4月30日補注,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8年6月號;收入Q (北大校園裏)。
  175. Peering Over the Great Wall (視線越過長城), Journal of Democracy (《民主雜誌》), 1, 32, Winter 1990.
  176.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宇宙的創生),  Fang Lizhi, Li Shuxian, David N. Schramm, Physics Today (《今日物理》,ISSN 0031-9228), 43,76, January 1990.
  177. First Word (導言), Omni (《綜合選刊》, ISSN 0149-8711), p.8,March 1990.
  178. The Preface (序言), The Broken Mirror: China after Tiananmen (《破鏡:天安門事件後的中國》,ISBN 978-0582074859), George Hicks ed., Cartermill International, June 1990.
  179. 曆史將不再被遺忘,作於1990年6月或之前(初始刊載待查),收入電子版《方勵之選集》2014年第二版。
    1. The Chinese Amnesia (中國的健忘症)(英譯),林培瑞譯自中文稿,載1990年9月27日《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2. The End of Forgetting History,收入K。
    3. 中共「歴史忘卻」統治(日譯),收入M。
    4. La fin de l'oubli Histoire (法譯),收入N。
  180. 三條陳述,作於1990年6月18日(中文本,作者:方勵之、李淑嫻[13]),6月21日(英文本),錄入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C)
  181. Vorwort von Fang Lizhi (方勵之的前言),  Die unwiderstehliche Macht der Freiheit (《自由的不可抗拒的力量》,ISBN 978-3926116192), 1990, Horizonte Verlag, Rosenheim.
  182. Guest Comment: Physics, Physics Students, and Tiananmen Square (特約評論: 物理學,物理學生,以及天安門廣場),  Am. J. Physics (《美國物理雜誌》,ISSN 0002-9505), 58, 809, Sept. 1990.
  183. The Preface (序言), by L.Z. Fang and R. Ruffini, Sept. 1990,  Relativistic Gravitational Experiments in Space: First William Fairbank Meeting (《第一屆費爾班克會議:空間中的相對論引力實驗》, ISBN 978-98102102636), eds.  Remo Ruffini and Ignazio Ciufolini,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184. The Preface (序言), Bring down the Great Wall (《推倒長城》,ISBN 978-0393308853), by L. Z. Fang, June 11, 1990, Alfred A. Knopf,1991.
    1. Préface à l'édition en langue anglaise (法譯),收入N。
  185. Preface for La Chine et Les Droits de L’Homme (《中國和人權》序言), eds. L. Koch-Miramond, J-P Cabestan, F. Aubin and Y. Chevier, L’Marmmattan, December 26, 1990, Amnesty International, 1991.
  186. Are Human Rights Too Un-Chinese? (人權太不適於中國人嗎?),Los Angeles Times (《洛杉磯時報》), Feb. 3, 1991.
  187. How Fragile Human Survival Is (人類生存是何等的脆弱), Common Knowledge[14] , Vol. 1, 1, 1991.
  188. Why World Should Condemn Beijing Trials (為何世界要譴責北京的審判),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舊金山紀事報》), Feb.6, 1991.
  189. China, Science and Human Rights (中國, 科學和人權),  by L.Z. Fang, Science (《科學》,ISSN 0036-8075), 1991, 251 (4996) : 953
  190. China’s Time Will Come (中國的時刻將會來臨), Journal of Democracy (《民主雜誌》), 2, 50,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ummer 1991.
  191. 1989年中國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反思”討論會上的祝辭,1991年7月11日。
    1. 「一九八九年、中國民主運動の回顧と反省」討論會への祝辭(日譯),收入M。
  192. Opening Speech on the Sixth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 (在第六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上的開幕致辭), Sixth Marcel Grossmann Meeting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General Relativity, Gravitation and Relativistic Field Theories (《關於理論和實驗廣義相對論,引力和相對論場論的第六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 ISBN 978-9810209506), Kyoto, Japan, 1991,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1992.
  193. 第一次教物理之前(上),載《遠見》(ISSN 1017-5741) 1992年1月號;登於1992年1月3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40期cm9201a。
  194. 第一次教物理之前(下),載《遠見》(ISSN 1017-5741) 1992年1月號;登於1992年1月10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cm9201b。
  195. 第三次教物理之後,載《遠見》(ISSN 1017-5741) 1992年1月號;登於1992年1月3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cm9201a。
  196. Keeping the Democratic Fires Burning (保持民主的燃燒之火), The English Journal (《英語雜誌》), 106, No.1, 1992
  197. 現代科學的搖藍在哪裏?,作於1992年3月,登於2002年3月9日CND的《華夏快遞》;作為《牛頓:最後的巫師》推薦序, (《牛頓:最後的巫師》,ISBN: 978-79576219696),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2月第一版。
  198. [中國の終末―中國共産黨は死んだ]日文版序言(日文),中國の終末―中國共産黨は死んだ(《中國的結局—中國共產黨死亡》,ISBN 978-4311603204),方勵之著,米吉作編譯,日本:學生社,1992年5月25日初版。
  199. Portraits of Oppression (壓迫的肖像),  The Sciences (《科學》), 17, September/October 1992.
  200. China’s Path to Reform (中國的改革之路),  Demokratizatsika (《民主化》),  Vol.1, No.2, 118, 1992.
  201. Deng, Democracy and the Dissident (鄧小平,民主和異議者),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華早報》), Oct. 26, 1992.
  202. Forward (序言), in LOAGAI: the Chinese Gulag (《勞改:中國的古拉格》,ISBN 978-0813317694), by H. Wu, Westview, 1992.
    1. 侵害紀錄ないそれ自體最悪紀錄(沒有侵犯人權的記錄本身即最惡劣的記錄,日譯),收入M。
  203. On China and Democracy (關於中國和民主), In Quest of a Better China (《求索一個美好的中華》,ISBN: 978-1879771109), p.60, by Chan Hong-Mo, Global Publishing Corp. (八方企業文化有限公司), 1993.
  204. China: Since 1989 (1989年以來的中國), Common Knowledge, 2, 6, 1993.
  205. Science and Politics in China (中國的科學和政治), The New Age of Exploration: the Next 500 years (《探索的新時代:下一個五百年》,ASIN: B005KDJPSU), ed. P.K. Lu, We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206. Acceptance Speech of the Andrew Allen Liberty Award (安德魯艾倫自由獎的獲獎感言), The Docket (《公文概要》), 3, Fall 1993.
  207. Post-Tiananmen Square Politics: Should Scientists Engage in Human-rights Campaigns? (後天安門廣場政治:科學家應否參與人權運動?) , with R. Dicker, Omni (《綜合選刊》, ISSN 0149-8711), p.4, June 1993.
  208. Bill Fairbank: a Scientist and a Friend (比爾·費爾班克: 一個科學家,一個朋友), Relativistic Gravitational Experiments in Space (《空間中的相對論性引力實驗》,ISBN: 9789810212636), eds. E. M. Demianski and C. W. F. Everitt, World Scientific, 1993.
  209. Chinese Views of Liberty, Democracy, and the Pursui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中國自由的觀點,民主和科學知識的追求), The Statue of Liberty Revisited (《重訪自由女神像》,ISBN: 978-1560982524), eds. W. S. Dillon and N. G. Kotler,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3.
  210. Call Beijing’s Bluff: Put Universal Values Ahead of Trade (挑戰北京的虛張聲勢:普世價值先於貿易), Los Angeles Times (《洛杉磯時報》), March 16, 1994.
  211. How to Boost China’s Free Market – and Punish the State (如何推動中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並懲治國家當權者), with H. C. Zhao,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April 7, 1994. In China Cross Talk, ed. S. Kennedy, Rowman & Littlefield, New York, 2002.
  212. Put Human Rights above Trade Interests (人權要置於貿易利益之上),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國人權》), 14, Summer 1994.
  213. 支持絕食聲明,作者: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4年7月號。
  214. Science and Human Rights (科學和人權), Joseph Birman, Fang Lizhi, Herman Winick, Eugene Chudnovsky & Yuri Orlov, Nature (《自然》), 370, 592 (25 August 1994)
  215. Nominating Wei Jingsheng for Nobel Peace Prize (提名魏京生為諾貝爾和平獎), Dignity[15] (《尊嚴》), No.9412, November 10, 1994.
  216. 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國的人權), World without Violence: Can Gandhi’s Vision Become Reality? (《無暴力世界:甘地的願景能夠成為現實嗎?》,ISBN: 978-8122406740) ed. Arun Gandhi, Wiley Eastern, 1994.
  217. Academic freedom and ideological barriers (學術自由和思想障礙), Academic Freedom 3 (《學術自由第3卷》,ISBN: 978-1856493017), eds. J. Daniel, N. Hartley, Y. Lador, M. Nowak & F. de Vlaming, World University Service, 1995.
  218. Deng’s legacy: a China consumed by chaos (鄧的遺產:充斥混亂的中國), Los Angles Time (《洛杉磯時報》), February 15, 1995;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新展望季刊》,ISSN 0893-7850),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5;收入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World Leaders Reflect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一些世界領袖的反思》,ISBN 978-1577180722), ed. Nathan Gardels, Wiley & Sons, Incorporated, 1997.
  219. “不務正業”的求索——於大海文集《求索》序一,作於1995年5月,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5年5月號“讀書”。
  220. Someday China’s Rulers Will Choke on Their Lies (有朝一日中國的統治者將窒息在他們的謊言裏), International Herald-Tribune (《國際先驅論壇報》), March 28, 1995. In Wei Jingsheng the Man and His Ides (《魏京生其人及其思想》), eds. Yang Jian-li and John Downer, Foundation fo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California, 1996.
  221. Era of Tian An Men Is Not Over (天安門時代沒有過去), May 26, 1995. In Wei Jingsheng the Man and His Ides (《魏京生其人及其思想》), eds. Yang Jian-li and John Downer, Foundation for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California, 1996.
  222. Copyrights, Human Rights and the APS-China Memorandum (版權, 人權和美國物理學會-中國的備忘錄), Manyee Betty Tsang, Fang Lizhi, Burton Richter, Physics Today (《今日物理》,ISSN 0031-9228), 48, 11, June 1995.
  223. China’s Most-Favored-Nation Status Should Be Revoked (中國的最惠國地位應予取消), U.S. Policy Toward China (《美國對華政策》,ISBN: 978-1565103894), ed. C. P. Cozic, Greenhaven Press, 1995
  224. The Hope for China (中國的希望), with Perry Link,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紐約書評》), 43, No.16, p.43, October 17, 1996.
  225. Scientists and Totalitarian Societies (科學家和極權社會), Bulletin o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美國物理學會通告》,ISSN 0003-0503), 42, No.2, G7-03, 1997
  226. Deng’s Legacy of Chaos for China (鄧給中國的混亂遺產), The Washington Times (《華盛頓時報》), February 22, 1997.
  227. China Is a World Problem (中國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An Embarrassment of Tyrannies (《暴政的困窘》,ISBN 978-0807614464), eds. W.L. Webb and Rose Bell, Victor Gollancz, London, 1997.
  228. Tibetan, Chinese and Human Rights (西藏人,中國人和人權), Tibet through Dissident Chinese Eyes (《從異見中國人眼中看到的西藏》,ISBN 978-1563249235), eds. Cao Chang-Qing and James D. Seymour, M.E. Sharp, New York, 1997.
  229. Little Review: Harry Wu and George Vesey, Troublemaker: One Man’s Crusade against China’s Cruelty (短評:吳弘達和喬治維西的《搗亂者:以個人討伐反對中國的殘酷》), Common Knowledge, 7, 153, 1998.
  230. 致江澤民主席暨柯林頓總統公開信, 簽名人:魏京生、劉青、胡平、北島、王丹、李祿、鄭義、方勵之、劉賓雁、陳一諮、嚴家祺、蘇紹智、郭羅基、蕭強、於浩成、李淑嫻, 載1998年7月19日《中國人權》(Human Rights in China)。
  231. Preface (前言), on August 21, 1997, Wavelets in Physics (《物理學中的小波》,ISBN 978-9810234621), ed. Li-Zhi Fang and Robert L. Thews, World Scientific, March 1, 1999.
  232. 致美國總統克林頓、德國總理施洛德、法國總理若斯潘、英國首相布萊爾等的公開信, 簽名人:方勵之、劉賓雁、王若望、於浩成、蘇紹智、陳一諮、郭羅基、嚴家祺、李淑嫻、魏京生、劉青、胡平、北島、王軍濤、王丹、蕭強、李祿、鄭義, 載1998年11月3日《中國人權》(Human Rights in China)。
  233. 如夢令•思念(和張永謙),作於1999年春[16],錄入吃刺蝟的年代——科大的第一創世紀
  234. Fundamental Rights and Universal Standard (基本權利和普適標準), Human Rights Forum,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人權論壇中國人權雜誌》), Spring 1999, 17.
  235. Andrei Sakharov (安德烈薩哈羅夫), TIME (《時代周刊》,ISSN 0040-781X), June 14, 188, People of the Century (《世紀人物》), eds. D. Rather and W. Isaacson,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1999.
  236. Towards Stability or Towards Chaos? (走向穩定還是走向混亂?) Human Rights Forum,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人權論壇中國人權雜誌》),  Summer 1999, 26.
  237. An Appeal to the Fortune Conference in Shanghai (對上海財富會議的呼籲), with R.L. Bernstein,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紐約書評》,ISSN 0028-7504), 46, No14, p78, September 23, 1999.
  238. Lop Nor: China Joins the Nuclear Club (羅布泊:中國加入核俱樂部), TIME (Asian edition)(《時代周刊亞洲版》), September 27, 1999.
  239. En Chine, l’argent a remplace le marxisme (在中國,金錢已經取代馬克思主義), l’Express (《快訊》,ISSN 0245-9949), No. 2499, 22, 1999.
  240. Les Mots interdits (禁忌詞), Le Nouvel Observateur (《新觀察家》,ISSN 0029-4713), No. 1833, 19, 1999.
  241. 懷念嚴濟慈先生,作於2000年11月5日,遺作登於2012年9月10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120期cm1209b;收入Q。
  242. China’s “undesirables” (中國“不受歡迎的人”), with Robert L. Bernstein,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May 24, 2001.
  243. 與李國鼎先生的奇緣,作於2001年6月1日,作者:方勵之、李淑嫻, 載台灣《傳記文學》(ISSN 1234-5679) 2001年7月號;收入《李國鼎先生紀念文集》(ISBN 978-9572836804),李國鼎先生紀念活動推動小組編輯,台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出版,2002年12月26日。
  244. Book review: The Tiananmen Papers  (書評《天安門文件》)(Zhang Liang, New York, Public Affair, 2001[《天安門文件》,張良著]); Common Knowledge, 8, 210, 2011.
  245. 方勵之教授對其博士頭銜的解釋,關於UofA[17] 物理係網站上的錯誤給《新語絲》的複信,2001年12月13日的電子郵件,登於2001年12月14日《新語絲》網站。
  246. 送別王若望,作於2001年12月22日,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2年2月號《沉痛悼念王若望先生》特刊。
  247. 中國憲政協進會聯署聲明(反對香港政府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進行立法),領銜起草人:王丹,聯署者:王丹、王軍濤、方勵之、李淑嫻、戈陽、司馬璐、嚴家其、金堯如、郭羅基、於浩成、淩鋒、胡平、楊月清、王希哲等,作於2002年12月。
  248. 以明察暗、以大製小——暗物質、暗能量存在的證據,載《科學人》(ISSN: 1682-2811, Scientific American台灣版) 2003年4月號。
  249. 憶管惟炎教授,“為管惟炎教授紀念文集而作”於2004年1月3日,登於2006年11月26日Armadillo Commander’sBase網站;重登於2010年4月15日《新浪博客》;重登於2012年4月30日CND的《華夏快遞》。
  250. 一九八九爆發前夜的故事[18],作於2004年,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8年6月號“神州大地”;登於2008年6月7日大紀元網站;重登於2012年4月26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的《華夏快遞》;又載《明報月刊》(ISSN: 1680-6565)2013年6月號(一九八九年春和夏——談撰寫致鄧小平公開信之原委);收入Q (一九八九年的春和夏)。
    1. On the Eve of the Explosion, Translated by Stacy Mosher & Jonathan Kaufman, CRF 2004, No.2 - Tiananmen: The Once and Future China (《天安門:曾經和未來的中國》), 2004.
  251. Book Review: Disidai [The Fourth Generation] (書評《第四代》),  (Zong Hairen, New York: Mirror Books, 2002 [《第四代》,宗海仁著], Common Knowledge, 10, 154, 2004。
  252. Little Reviews: Dangerous Minds: Political Psychiatry in China Today and Its Origins in the Mao Era (短評《危險的頭腦:今日中國政治精神病和其毛時代的起源》), Common Knowledge, 10, 357, 2004。
  253. 給“中國人權”的辭職信(中英文各兩封),作於2005年1月,載 2006年1月14日《民主中國》,登於2006年1月14日《獨立評論》網站;錄入“失去了跑龍套的意義和價值”——方勵之先生答茉莉問
  254. 愛因斯坦和中國人權(Einste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hysicists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5年3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55. Einste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hysicists and Human Rights in China (愛因斯坦,物理學家的社會責任與中國的人權),  Physics and Society (A forum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物理和社會(美國物理學會的論壇)》), 2005, 34, No.3, 6.
  256. 致北大校友的公開呼籲(北大精神何在?——議北大對焦國標教授的處),領銜起草人:王丹,聯署者:方勵之、李淑嫻、陳一諮、郭羅基、王軍濤、胡平等,作於2005年3月。
  257. 點評《黎安友給伯恩斯坦的信》[19],作於2005年4月。
  258. China’s Students: More Pro-Money than Pro-Democracy (中國學生: 親鈔票勝過親民主),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新展望季刊》,ISSN 1540-5842), Spring 2005, 22, No.2.
  259. 關於連戰的北大演說,2005年4月30日的電子郵件(英文)。(未刊)
  260. 天,何時塌下?(When would the sky fall?),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5年7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61. 穿越韓朝軍事分界線——以愛因斯坦的名義,作於2005年7月26日,登於2005年9月1日《獨立評論》網站,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5年9月號。
  262. 穿越三八線,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5年7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63. “勸人勸三次”——胡耀邦和我的1985,作於2005年11月9日,2006年11月26日登於網站ArmadilloCommander’sBase;曾現於《人人網》等國內網站。
  264. 從但丁到屈原——在劉賓雁遺體告別儀式上的講話, 作於2005年12月10日。收入《劉賓雁紀念文集》(ISBN 1-932138-48-x),黃河清、一平、北明編, 香港:明鏡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65. 送賓雁——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作於2005年12月,登於2005年12月5日《獨立評論》網站,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6年1月號。收入《劉賓雁紀念文集》(ISBN 1-932138-48-x),黃河清、一平、北明編, 香港:明鏡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266. Book review: China and Albert Einstein: The Reception of the Physicist and His Theory in China, 1917-1979 (書評:中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17-1979,這位物理學家和他的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史)(China and Albert Einstein, 1917-1979, by Danian Hu, Cambridge Press, 2005 [《中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17-1979》,胡大年著]), The China Journal (《中國研究》, ISSN: 1324-9347), No.55, 211, 2006 (2006年1月號).
  267. 為化學樓燒磚的日子,作於2005年12月31日,登於2006年1月6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1. 來到合肥,作於1990年,收入Q[為化學樓燒磚的日子的原初版本]。
  268. “紙老虎”研究五十年,作於2006年2月12日,登於2006年2月13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269. 中國、美國、我,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6年3月2日,登於www.fanglizhi.info 網站。
  270. 八公山下的再教育——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 - 1970,作於2006年4月,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6年6月號,2006年4月9日登於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收入Q(八公山下的再教育)。
  271. 一千年前的五月一日——“景星”高照,作於2006年4月25日,登於2006年4月27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收入中華書局:《中華活頁文選(初三年級)》(ISSN 1009-7260) 2013年第2期。
  272. 由《達芬奇密碼》想起的往事——記北京的一次“梵蒂岡自激振蕩”,作於2006年5月24日,登於2006年5月29日CND。
  273. 致“紀念錢臨照先生百年誕辰全國科技史研討會”的信(英文電子郵件),作於2006年7月14日。(未刊)
  274. 中國文獻中的“客星”1006 (Stories of SN 1006 in Chinese Literatures),“第三屆中意相對論天體物理討論會”的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6年7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75. 柏林話題——民主何時再崩潰?,作於2006年8月3日,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6年9月號。
  276. 一葉知秋[關於UofA 物理係 Comprehension考試的標題信件],2006年8月27日的電子郵件。(未刊)
  277. 康熙盛世是中國科學衰落之始——與席澤宗教授的電話談,作於2006年11月23日,載《爭鳴》2006年12月號,登於2006年12月2日《獨立評論》網站。
  278. 自由主義的終結和共產主義的退潮,含:1957和我(始作於1990年2月)和1986年“反右運動曆史學術討論會”事件回憶(作於2004年9月)兩篇,2007年2月12日交付發表時文字有改動,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7年8月號“專題”;登於2007年8月1日《阿波羅評論》等網站。
    1. 自由主義的終結和共產主義的退潮——1957和我, 收入《五十年後重評“反右”: 中國當代知識份子的命運》(ISBN 9623390696),丁抒主編,香港:田園書屋,2007年12月第一版。
    2. 紀念反右三十年討論會流產始末,載香港《動向》雜誌2007年7月號,2007年7月19日登於《新世紀新聞網》。
  279. 自由主義的終結和共產主義的退潮——1957和我,2007年6月30日在美國洛杉磯《反右運動五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發言的演講稿(Powerpoint),登於網站www.fanglizhi. Info (存演講錄音和視頻[20])。
  280. 寄上我的祝願和敬意——祝賀創刊三十周年,作於2007年7月,載香港《爭鳴》雜誌2007年8月號。
  281. 《溫托特內宣言》——對傳統國家觀的超越,作於2007年9月12日,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7年10月號“國際視野”。
  282. 追憶方哲,2007年11月3日在圖桑East Lawn Palms Mortuary上追悼發言的演講稿(Powerpoint)(存演講視頻)。
  283. 哲兒紀事二則,作於2007119日,作者:李淑嫻、方勵之,載 200711月《世界日報》,登於20091110CND《華夏快遞》。
  284. 吃刺蝟的年代——科大的第一創世紀,作於2008年1月6日,登於2008年1月8日CND。
  285. 擠開國門的時代1,第一個不代表“中國”的代表團,作於2008年2月4日,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8年3月號“特稿”,登於2008年2月29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286. 擠開國門的時代2,裏通外國的90028-USTC-CN,作於2008年2月7日,登於2008年3月17日CND。
  287. 擠開國門的時代3,第一次真正的大型國際會議,作於2008年2月12日,登於2008年3月31日CND。
  288. 1609 ―2009:西(科)學東漸四百年,作於2008年11月[係改訂勿讓對幾何學無知者入內,作於2008年2月24 - 27日(未發表)],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8年12月號;登於2008年1月9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被多個國內網站(如“愛智論壇”、“百度貼吧”、“半杯論壇”)轉載;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289. 早期宇宙的21厘米信息/21 cm signals from early universe?  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8年6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90. 旁觀台灣“政變”,作於2008年6月4日,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8年7月號“透視台灣”。
  291. 談新詩,2008年6月21日電子郵件的附件,遺作經整理發表在2013年1月13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
  292. Curriculum Vita,作於2008年中。提交給亞利桑那大學物理係。
  293. 念奴嬌•寄永謙,作於2008年中秋,錄入張永謙的紀念文稿:文以載道自成峰(收入2014年《方勵之先生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294. 擠開國門的時代4霍金第一次訪華,作於2008年9月,2008年10月2日登於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收入Q(擠開國門的時代——霍金第一次訪華)。
  295. 1609 2009:西()學東漸四百年,作於2008年11月,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1月號“特稿”;登於2009年1月5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的《華夏快遞》。
  296. Book Review: History of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書評《紫金山天文台史[《紫金山天文台史》,江曉原、吳燕著]), Isi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ISSN 0021-1753), 99, 645 (2008).
  297. 科大歲月(又名圖說科大野史), 演講稿(Powerpoint),作於2008年12月,登於網站:www.fanglizhi.info。
  298. 梵蒂岡紀事,作於2009年春節,登於2009年2月23日CND《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的《華夏快遞》;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3月號“國際視野”。
  299. 民主何時能實現?——紀念“五四”九十年,作於2009年3月,登於2009年3月31日CND的《華夏快遞》;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4月號“特稿”;收入Q(民主何時能實現?)。
  300. 十二字“真言”及其誤導,登於2009年5月28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45期。
  301. 輸出普適價值觀的使命,作於2009年7月6日,登於2009年7月8日的CND;載  《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8月號“國際視野”。
  302. 再次觀賞革命,作於2009年7月22日,登於2009年7月CND的《華夏快遞》;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9月號“國際視野”。
  303. 林希翎,請帶著我們的懷念和敬意,作於2009年9月24日,作者:方勵之、李淑嫻,2009年9月24日登於CND;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09年12月號“特稿”。
  304. 我經曆的1949改朝換代,登於2009年10月2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66 期。
  305. 柏林牆的記憶,作於2009年11月4日,登於2009年11月CND的《華夏快遞》。
  306. 第四堵界牆的大尺度效應,登於2009年12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75期 cm0912。
  307. 全球暖化中的物理和非物理,登於2009年12月CND的《華夏快遞》;收入Q。
  308. 宇宙學到底玩什麽?作於2009年12月,登於2010年1月27日CND的《華夏快遞》。
  309. Prisoner of the State: The Secret Journal of Premier Zhao Ziyan(書評: 《國家的囚徒: 趙紫陽總理的秘密錄音》[《國家的囚徒: 趙紫陽總理的秘密錄音》,趙紫陽著]),  Common Knowledge, 16, 289,2010。
  310. 我的第一次“全盤西化”——先母辛亥百年祭,作於2010年清明前,登於2010年3月12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89期;收入Q(第一次全盤西化)。
  311. “天為什麽是藍色的”一百年,登於2010年4月16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94期;收入Q(天為什麽是藍色的 • 一百年)。
  312. “孔子觀小兒辯鬥”及續篇,作於2010年5月,登於2010年5月14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998期;收入Q。
  313. 基特峰上談SB1040法案, 作於2010年初夏,登於2010年6月18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03期;署名:勵之,載中國科學院《科學文化評論》(ISSN 1672-6804) 2010年第7卷第4期。
  314. “遭遇”第一代上海房價炒作者,作於2010年7月,登於2010年7月23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08期。
  315. “利瑪竇中心”在中國科大,作於2010年7月,登於2010年8月CND的“華夏快 遞”。
  316. 關於許良英劉賓雁和我聯署的那封信,作於2010年8月7日,登於2010年8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收入Q(關於許良英、劉賓雁和我連署的那封信)。
  317. 申請返回中國的說明,作於2010年6-8月,圖片收入Q。
  318. 許良英先生九秩賀,作於2010年7月,登於2011年3月4日CND的《華夏快遞》;收入《呼喚民主和人權:賀許良英先生九十壽辰》(ISBN 978-1935981534),王作躍、劉兵、陳恒六編, 香港:明鏡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收入Q(中國的德先生賽先生——許良英)。
  319. 衝繩行,1990年代補記,2010年9月再補,登於2010年10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18期。
  320. 劉曉波與關於中國的幻覺,作於2010年10月11日, 2010年10月11日登於CND;收入Q(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的挑戰)。
    1. Liu Xiaobo and Illusions about China(英譯),林培瑞(Perry Link)譯自中文稿,載2010年10月12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2. 光靠富裕不能給中國帶來民主(譯自英文, 德文標題待查),載2010年10月13日德國《世界報》和《商報》。
  321. 無證過國界(“偷渡”)的“理論和實踐”,作於2010年,2010年11月23日登於CND 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2010cm。
  322. 給方複之的信,作於2010年11月2日,圖片收入Q。
  323. 致薑淑華(轉邁斯納和戴森致方勵之信),作於2010年12月8日,收入《方勵之先生紀念文集-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附錄II,紐約:明鏡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324. 奧斯陸四日四記,作於2010年12月12日,登於2010年12月13日《美國之音》網站;又登於2010年12月15日CND的《華夏快遞》;收入Q。
  325. 真實是眾多虛擬中的一個極值——北京四中演戲記,作於2011年1月1日,登於2011年1月21日CND的《華夏快遞》。
  326. 台灣乙未“第一共和”和先外祖逸事考,作於農曆辛卯正月( 2011年2月),登於2011年4月22日CND的華夏快遞;載台灣《傳記文學》(ISSN 1234-5679) 2011年6月號;收入Q。
  327. 可控核反應堆中的“不可控”,作於2011年3月17日,登於2011年3月的CND;收入Q (自福島事件論核反應)。
  328. 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A),登於2011年5月29日CND的《華夏快遞》。
  329. 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B),登於2011年6月2日CND的《華夏快遞》。
  330. 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C),登於2011年6月6日CND的《華夏快遞》;三篇合並收入Q (我經曆的一九八九至一九九O中美互動)。
  331. My Confession (我的懺悔),林培瑞譯自中文稿(基辛格,鄧小平和中共的懺悔文化,未刊),登於2011年6月23日《紐約書評》(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332. 親蒞亞利桑那山穀熱——供想來南亞利桑那者參考,作於2011年8月24日,登於2011年8月的CND;收入Q(親曆亞曆桑納山穀熱)。
  333. 牛頓的水桶1687―2011,作於2011年9月,登於2011年9月19日CND;收入Q(牛頓的水桶)。
  334. CERN-Gran Sasso 的中微子超光速實驗,作於2011年9月23日,登於2011年9月24日CND。
  335. “誹謗鄧小平”案始末,作於2011年10月,登於2011年10月31日CND。
  336. 真實的鄧小平——評傅高義《鄧小平與中國的變革》,登於2011年11月4日《美國之音》中文主頁;登於2011年11月5日《博訊新聞網》(論鄧小平);又登於2011年11月6日CND;收入Q (真實的鄧小平)。
    1. The Real Deng,  Book review for: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by Ezra F. Vogel, 登於2011年11月10日《紐約書評》(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ov. 10, 2011)。
  337. 金婚年感恩節致友人,作於2011年,登於2011年11月22日的CND;又登於2011年11月22日博訊新聞網。
  338. 謹借楚辭八句以獻林昭八秩冥壽,作於2011年12月12日,作者:方勵之、李淑嫻, 2011年12月12日登於CND。
  339. 普適性一例——伽利略相對性原理,作於2012年元旦,登於2012年1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84期cm1201a。
  340. 關於“文化孰優孰劣”,2012年1月11日的電子郵件,登於2012年1月8日傅新元的個人博客。
  341. 童年趣事:京戲大師程硯秋和我,作於2012年1月22日,登於2012年1月23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87期cm1201d。
  342. 天線的故事——一條繩子的啟蒙,作於2012年,登於2012年2月27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92期cm1203a;收入Q(天線的故事)。
  343. 自我簡介,作於2012年2月26日,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344. Book review: 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1958–1962 (書評:《毛的大饑荒:1958-1962年間中國的最毀滅性災難史[Dikötter Frank, New York: Walker, 2010]),  Common Knowledge, 18, 373,2012。
  345. 聖心寺和“暴民恐懼”,作於2012年3月18日,登於2012年3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095期cm1203d;2012年4月7日《民主中國》轉載;收入Q。
  346. 亞利桑那一百年,作於2012年4月, 遺作登於2012年9月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119期cm1209a;收入Q(亞曆桑納一百年)。
  347. 頤和園治鏡閣消署的日子,作於2012年3-4月[21],遺作登於2013年5月3日CND的《華夏文摘》(ISSN 1021-8602) 第1153期cm1305a;收入Q。

二. 演 講 - 訪 談

  1. 方勵之同誌談天文學方法論問題,作者:殷登祥,《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1978年第3期。
  2. The New Scientist Interview: Fang Lizhi (新科學家專訪: 方勵之),  New Scientist (《新科學家》,ISSN 0262-4079), July 31, 1980。
  3. 六國之行見聞——訪講學歸來的方勵之教授,作者:黃天祥,載1980年8月15日《北京晚報》。 
  4. “我不能做副校長……”,1983年8月下旬勇牽訪談,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ISSN 1002-0241) 1983年第4期,收入E。
  5. 改革漫談, 1985年3月27日[22] 在浙江大學的演講,整理者:王樹軍、楊虹煜,載1985年6月中國科大《研究生-增刊》;收入C(改革的思考)、F(方勵之在浙江大學的講話摘要)、G(知識是改革的關鍵)、I。(存演講錄音)
    1. Thoughts on Reform (英譯),收入K。
    2. Réflexions sur la réforme (法譯),收入N。
    3. 中國改革について(改革漫談) (日譯),收入P。
  6. 中國需要一批文化巨人——訪中科院學部委員方勵之教授,作者:薛湧,載1985年9月28日《文匯讀書周報》。
  7.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 1985年11月2日在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演講,曾以錄音帶流傳,整理者:沈慧、王作躍,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第2版。(存演講錄音)
  8. 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責, 1985年11月4日在北京大學無線電係學生會的演講, 曾以錄音帶流傳,收入C、F(方勵之在北京大學的講話摘要)、G、I;載台灣《中國大陸》雜誌1987年第2期(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社會職責)。
    1. 知識分子社會的職責(日譯),收入P。
  9. 在中國留學生座談會上的講話,1986年4月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中國留學生座談會上的發言,整理者:楊仲俠,載中國紡織大學《研究生》1986年第3期;收入C、F  (方勵之在美國中國留學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G。
  10. 現代宇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1986年8月4日在青島“中西文化研討會”上的演講, 載《大自然探索》1988年第3期;收入B、G(從現代科學角度反省中國傳統文化)、I。
  11. 政治體製改革的關鍵是民主化, 1986年8月4日在青島“中西文化研討會”上答聽眾問,載1986年8月19日《華聲報》,收入C、I。
  12. 政體改革的突破口在於全新意識, 載1986年8月30日《團結報》,收入C、I。
  13. 中國改革的突破口——民主化, 1986年9月3日應中國記協之邀做《從宇宙學談起》報告後答記者,收入G。
  14. 一位自然科學家看改革——方勵之教授答問錄, 1986年9月3日楊杏南訪談,作者:楊杏南,載《社會報》1986年10月 28日第三版,收入C、I(一位自然科學家看改革)。
    1. A Natural Scientist Views on the Reforms (英譯),收入K。
    2. Le regard d’un physician sur les réforme (法譯),收入N。
  15. 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意識——訪方勵之,作者:戴晴,載1986年9月22日《光明日報》第二版,收入C、G(知識分子應當表態)、I(知識分子和知識分子意識)。
    1. Die Rolle Der Intelligenz (德譯),收入L。
  16. 談政治體製改革, 1986年9月27日在安徽省政府經濟文化中心座談會上的演講,收入C、G(誰是真民主——談政治體製改革)、I。
    1. On Political Reform (英譯),收入K。
    2. Die Demokratisierung Des Politischen Systems (德譯),收入L。
    3. Sur la réforme politique (法譯),收入N。
    4. 政治體製改革(日譯),收入O。
  17. 政製改革為實現民主 觀念革新應破除恩賜,訪談,載1986年10月25日《歐洲時報》。
  18. 方勵之教授在上海交大的演講, 1986年11月15日在上海交大演講, 收入C(知識子有責任也有力量)、F(知識子與中國社會——方勵之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講話摘要)、G   (現在是誰也不怕誰) 、I(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又載台灣《中國大陸》雜誌1987年第3期(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一)) 、1987年第4期(知識分子和中國社會(二))。
    1. 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演講, 綜合C(知識分子有責任也有力量)與演講者本人審定的錄音整理稿,同錄音整理稿圖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23]
    2. Nehmt Euer Recht, Nehmt Euer Demokratie[24](以你之權, 行你民主,德譯),收入L。
    3. 知識分子中國社會(日譯),收入P。
  19. 方勵之在華東化工學院部份研究生、青年教師座談會上的發言摘要, 1986年11月16日座談會的發言,收入F。
  20. 知識分子未被承認為社會進步主導力量, 1986年11月16日《世界經濟導報》記者嚴訓采訪報道,載1986年11月24日《世界經濟導報》, 收入C、F(方勵之和《世界經濟導報》記者的談話)、I。
  21. 談高等教育的改革, 1986年11月17日在上海交大教師活動中心的座談會發言, 收入C、F(方勵之在上海交通大學高教研究室召集的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G(根除  “工具論”——談高等教育的改革)、I。
    1. Freie Wissenschaft –Funktionierende Demokratie (自由的科學-運作的民主,德譯),收入L。
  22. 民主、改革、現代化, 1986年11月18日在同濟大學的演講, 收入C、F(方勵之在同濟大學的講話摘要)、G、I。
    1. Democracy, Reforms, and Modernization (英譯),收入K。
    2. Démocratie, réformes et modernisation (法譯),收入N。
    3. 民主、改革、現代化(日譯),收入P。
  23. 在寧波大學的講話摘要, 1986年11月19日, 收入C、F(方勵之在寧波大學的講話摘要)。
  24. 科學沒有法定權威 民主要爭取得來,載1986年12月2日《科技谘詢報》。
  25. 民主不是賜予的, 1986年12月4日中國科大人民代表競選大會上的發言,載科大學生記者團、學生會主辦《科大青年》增刊, 收入C、F(方勵之在中國科技大學人民代表競選講演會上的講話摘要)、G、I。
    1. 民主わるものではない(日譯),收入P。
  26. 我們正在寫曆史, 1986年12月27日科大業餘黨校結業典禮上的演講, 收入C、G、I。
    1. Wir Schreiben Heute Geschichte (德譯),收入L。
    2. われわれは今、まさに歴史きつつある(日譯),收入P。
  27. An Interview with the ‘Bourgeois Liberal’ Fang Lizhi: ‘Scientific Morality’ Meets Political Reality (專訪“資產階級自由化”方勵之“科學道德”遇上政治現實), by Fox Butterfield,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January 25, 1987.
  28. “現在還是主張科學和民主”, 1987年5月23日接受陸鏗電話訪談, 載1987年6月香港《百姓》, 又載《遠見》雜誌 (ISSN 1017-5741) 1987年8月號(方勵之:民主不是賜予的),收入E、G(民主是爭取來的)。
  29. 方勵之和溫輝、明蕾的對話, 1987年6月18日溫輝和明蕾訪談, 載香港《爭鳴》1987年7月號,收入E(交談十個問題)、G(“中國”迫切地需要改革)。
  30. 民主改革和開放, 1987年6月23日陸鏗電話訪談, 載1987年6月25日香港《信報》。
  31. 中國需要引進西方科學精神, 1987年6月鄧天諾(Tiziano Terzani)訪談;收入E  (馬克思主義已過時了)、G(全方位開放、全麵化改革)。原載1987年7月27日西德《明鏡》(Der Spiegel,德文標題待查)。
    1. Interview with Tiziano Terzani (英譯),載1987年10月22日《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收入K。
    2. Entretien avec Tiziano Terzani (法譯),收入N。
    3. 対談(マルクス主義はもう時代遅)(日譯),收入O。
  32. China Needs Democracy, Dissident Says (異見者表示:中國需要民主), by Edward A. Gargan,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June 28, 1987.
  33. 兩岸競爭有好處, 1988 年1月20日訪談,作者:張作錦,載1988 年1月16日台灣《聯合報》,收入E。
  34. 知識分子是受剝削最重的階層, 1988 年1月20日訪談,作者:沈綺, 原載香港《鏡報月刊》1988 年4月號,收入E。
  35. “階級鬥爭”是誰先提出來的?1988年2月4日關愚謙訪談, 載1988 年6月3日香港《信報》,收入E。
    1. 階級闘爭はだれが最初提起したか? (日譯),收入O。
  36. 暴力革命必會帶來暴力統治, 1988年2月4日關愚謙訪談, 載1988 年6月4日香港《信報》,收入E。
    1. 暴力革命暴力統治をもたら? (日譯),收入O。
  37. 中國之路——方勵之談大陸現代化的問題與出路,1988年6月1日訪談,作者:梁碩華, 載香港《明報月刊》(ISSN: 1680-6565)1988年 7月號,收入E (現代化的問題與出路)。
    1. 現代化問題(日譯),收入O。
  38. 方勵之:我還不至於當烈士,溫曼英訪問,整理者:符芝瑛,載《遠見》雜誌 (ISSN 1017-5741) 1988年7月號。
  39. 他是長城一道牆——北平親訪方勵之,作者:高希均,載《遠見》雜誌(ISSN 1017-5741) 1988年7月號。
  40. 國應當先有常識性的民主, 1988年7月林文訪談, 載香港《鏡報》1988年9月號,收入E。
    1. 中國にはまず常識的民主があるべき(日譯),收入O。
  41. 對談民主與改革, 1988年8月葉知秋訪談, 載1988年9月香港《信報》,收入E。
    1. 民主と改革(日譯),收入O。
  42. 我不再入黨了, 1988年8月20日澳華訪談, 載香港《爭鳴》1988年9月號,收入E。
    1. 私はもう二度と入黨しな(日譯),收入O。
  43. 比較鄧小平與毛澤東, 1988 年 8月澳廣記者采訪, 載1988 年 8月《周末澳洲人報》。
    1. 方勵之評鄧(漢譯),澳大利亞唐譯, 載香港《爭鳴》1988年9月號,收入E (比較鄧小平與毛澤東)。
    2. 鄧小平毛沢東比較すれ(日譯),收入O。
  44. 在香港中文大學新生輔導營與學生對話,1988年9月1日,收入E。
  45. 多黨製可能在大陸出現,1988 年9月8日中視記者陳月卿電視采訪,作者:蘇玉珍,載1988年 9月 9日香港《中國時報》,收入E。
  46. 不能隻看領導層的變化, 1988年 9月7日與《爭鳴》編輯部座談,載香港《爭鳴》1988年10月號,收入E。
    1. 指導層変化をみるだけではだめだ(日譯),收入O。
  47. 大專會堂座談會答學生問, 1988年 9月7日與香港學生座談,載1988年 9月 12日香港《中國時報》,收入E。
  48. 中國要解散?,作於1988年9月8日, 載香港《九十年代》1988年10月,收入E。
    1. Will China Disintegrate?  (英譯), 收入K。
    2. La Chine va-t-elle se désintégrer(法譯), 收入N。
    3. 中國は解散するか? (日譯),收入O。
  49. 我為我說過的每一句話負責,《聯合報》記者訪談,載1988 年10月《聯合報》美國版,收入E。
    1. 自分したどんな言葉にもすべて責任(日譯),收入O。
  50. 徐一鴻教授,方勵之教授,黃林秀蓮訪談,載1988 年《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一九八七至八八年度黃林秀蓮訪問學人特刊》。
  51. 專訪方勵之,李怡訪談, 載香港《九十年代》1988年10月號,1989年1月號。
  52. 記方勵之在悉尼“中國問題演講會”上的發言,作者:蘇菲,《中國之春》1988年12月號。
  53. Patriotism And Global Citizenship (愛國主義和世界公民), 1989年2月25日Orville Schell訪談並錄像,收入K;又收入Global Visions (《全球視野》), eds. J. Brecher,  J. Childs and J. Cutler, 1993。
  54. Vom Patriotismus Zum Weltbürgertum (德譯),收入L。
  55. Patriotisme et de citoyenneté planétarie (法譯),收入N。
  56. 方勵之夫婦記者招待會全文, 載1989 年2月28日台灣《聯合報》第二版。
  57. 論中國人權, 王新年根據1989年3月22日電話錄音整理, 載1989年《中國之春文選》(ISSN 0890-8214)。
    1. 中國人権はスターリン時代なみだ(日譯), 記者傅新元1989年3月22日電話訪談, 收入M。
  58. 他們的道路——方勵之夫婦訪問記,作者:澳華,載《動向》雜誌1989年3月號。
  59. 方勵之:為什麽一定要愛黃河?作者:尹萍,載《遠見》雜誌1989年4月號。
  60. 中共芒刺——方勵之夫婦訪問記,1989年5月31日采訪,作者:範卓雲,收入《人民不會忘記——八九民運實錄》,1988年 9月香港記者協會出版。
  61.  Fang L. Z.:  Speaking out for human rights (方勵之:暢談人權),  by Marjorie Sun,  Science (《科學》,ISSN 0036-8075),1989, 244 (4903).
  62. 中國共産黨21世紀までない(中國共產黨21世紀內就會完結,日譯), 1990年7月7日NBC訪談(初始刊載待查), 收入M。
  63. 方勵之:我又開始說了嗎,1990年7月李怡訪談, 載香港《九十年代》1990年8月號。
    1. 方勵之はなぜまたりはじめたか(日譯),收入M。
  64. 方勵之談大使館避難生活, 1990年7月19日陸鏗訪談, 載1990年8月1日香港《百姓》半月刊。
    1. 米國大使館への避難生(日譯),收入M。
  65. 方勵之:依然仰天長, 1990年7月祖慰訪談, 載香港《爭鳴》雜誌1990年8月號。
    1. 方勵之、ケンブリッジで哄笑(日譯),收入M。
  66. Peking Verloren Den Verstand (北京失落的心靈), 1990年7月16日鄧天諾(Tiziano Terzani)訪談於漢堡,原載《明鏡》(Der Spiegel);收入L。
  67. Free to Speech: Second Interview with Tiziano Terzani (言論自由:鄧天諾第二次訪談,英譯),1990年8月鄧天諾(Tiziano Terzani)訪談,原載1990年8月2日《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收入K。
    1. Libre de parler: second entretien avec Tiziano Terzani (法譯),收入N。
  68. 海外不飄零  神州再植根——方勵之、嚴家其對談實錄(上), 載1989年8月16日香港《中國時報》第四版。
  69. 海外不飄零  神州再植根——方勵之、嚴家其對談實錄(下), 載1989年8月17日香港《中國時報》第四版。
  70. 方勵之在劍橋談抱負——創一所獨立自由的大學,作者:高希均,載《遠見》雜誌1990年10月號。
  71. 方教授在曼城與香港學生的座談會——中國?民主?前途?,1990年10月座談會發言,作者:關子鴻,1991年 1月15日載曼城民聯期刋《曙光》第六期;以上、下篇登於2012年4月21日《逍遙博-中大友論壇》網站
  72. 方勵之訪談, 《讀者文摘》雜誌訪談[25],1990年?月號。(刊載待查)
  73. 人權是達到民主的基,1990年11月27日Our Times編輯部訪談,載1990年11月27日Our Times (《我們時代》)。
    1. 人権民主到達する基礎(日譯),收入M。
  74. 胡適的中國的自由,民主和人權, 1990年12月7日傅心元、王渝訪談, 載1990年12月29日和1991年1月4日台灣《中國新聞周刊》。
    1. 胡適「中國自由?民主?人権」(日譯),收入M。
  75. 與柏林留學生座談會記錄,1991年1月6日座談會發言,記錄整理:曉陽,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76. 海灣戰爭與中國政府, 1991年1月莫利人訪談, 載香港《爭鳴》雜誌1991年2月號。
    1. 灣岸戦爭中國政府(日譯),收入M。
  77. Interview with Fang Lizhi: China, Science, and Human Rights (方勵之專訪: 中國,科學,及人權), Science (《科學》), Feb. 22, 1991.
  78. China Likes Science But Not Scientists, Says Fang Li Zhi (方勵之說: 中國喜歡科學,但不喜歡科學家),  Stanford News Service (《斯坦福大學新聞服務》),  May 20, 1991.
  79. 方勵之、李淑嫻夫婦訪談錄,張敏采寫於1991年6月4日,載1991年6月《博訊新聞網》;登於2012年4月26日CND的《華夏快遞》。
    1. 科學家方勵之夫婦的故事(上),采訪錄音:張敏,1999年4月3日RFA[26]播放;錄音(mp3),登於2007年8月12日《博訊新聞網》。
    2. 科學家方勵之夫婦的故事(下),采訪錄音:張敏,1999年4月10日RFA播放;錄音(mp3),登於2007年8月12日《博訊新聞網》。
  80. 方勵之:和平競爭轉變中國,作者:編輯部,載《遠見》雜誌 (ISSN 1017-5741) 1991年6月號。
  81. 民主化実現老人が去つてから([中國]民主化的實現要等老人的故去)《每日新聞》土田真靖訪談於1991年6月28日收入M。
  82. 中國人民應努力爭取自己的基本權利(附:方勵之答聽眾問),整理者:民主中國月刊,載《民主中國》1991年8月號。
  83. 熱血、理性、宏觀性的新思考——方勵之答《民主中國》總編輯楊美中問,1991年6月《民主中國》月刊訪談,載《民主中國》1991年8月號。
  84. 「獨産主死因(“獨裁”是共產主義的死因)《產經新聞》千野境子訪談,載1992年2月16日《產經新聞》,收入M。
  85. 就魏京生出獄訪方勵之,作者:本刊記者,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3年10月號。
  86.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訪方勵之教授,1995年1月亞衣采訪,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5年3月號“人物專訪”。
  87. Interview with Fang Lizhi (方勵之專訪), with Marlowe Hood,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受關注的亞洲學者公報》,ISSN: 0007-4810), 27. No.3, 1995.
  88. Man without a Country (無國家的人), interview with Fang Lizhi by Arthur Fisher, Popular Science (《大眾科學》, ISSN: 0161-7370), August 1996.
  89. 方勵之夫婦訪談錄:科學、人生與信仰 (錄音整理稿),遠誌明訪談,1996年9月,收入《信仰對話錄》,《海外校園》雜誌1997年1月出版;登於2005年6月25日《博訊新聞網》。
  90. 方勵之、於浩成、戈揚、張偉國縱論“十五大”,1997年9月20日座談會發言,《北京之春》記者整理,載《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1997年11月號。
  91. 第二十一講:與方勵之的談話,2002年4月24日李雅明訪談,何淑玲整理,《管惟炎口述曆史回憶錄》(ISBN 9572988034),李雅明主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92. 就魏京生出獄與方勵之一席談,2002年5-6月《北京之春》記者訪談,登於魏京生基金會網站。
  93. 沉默的突破——方勵之校長專訪,2004年6月24日科大校友基金會電話采訪。(未刊)
  94. 方勵之教授談趙紫陽與“六四”,2005年1月17日大紀元記者辛菲采訪,登於2005年1月18日《大紀元》網站。
  95. “失去了跑龍套的意義和價值”——方勵之先生答茉莉問,茉莉采寫,登於2006年1月14日《獨立評論》網站。
  96. 口述校史,2007年12月25日科大校友新創基金會校史采訪。(未刊,存采訪錄音)
  97. 旅美學者方勵之希望注重“硬科學”、“硬科技”,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楊家岱采訪報道,錄音(mp3),登於2008年1月1日RFA。
  98. 方勵之:從民主到人權,BBC[27]記者嵇偉采訪,登於2009年5月25日BBC的“中國報道”;登於2009年5月26日《博訊新聞網》。
  99. 方勵之夫婦在巴黎看望病中的林希翎,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張敏采訪編輯,登於2009年8月6日RFA。
  100. 采訪:天體物理學家方勵之談錢學森,BBC中文網記者采訪,登於2009年11月2日BBC的“音視圖片”。
  101. 和梅兆讚談劉曉波獲諾貝爾獎,2010年10月11日接受美國之音的采訪,登於2010年10月11日《美國之音》中文主頁。
  102. 方勵之:我對中國民主前景不樂觀,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潘衛采訪,登於2011年1月23日法廣網站的“當今世界”;署名“方勵之”,登於2011年1月24日《縱覽中國》網站(中國民主需要二百多)。
  103. 方勵之評基辛格新書(On China)兼談六四,BBC記者嵇偉采訪,登於2011年5月16日BBC的“分析評論”。
  104. 美國之音專訪——談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1年10月5日美國之音的采訪,登於2011年10月10日CND;收入Q(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看天體物理學)。

三. 手 稿 - 書 作

  1. “淑嫺勵之”,印章,治於1961年10月6日[28]。(未發表)
  2. 物教黨總支並轉係總支有關“天演學說”選編的匯報, 作於1974年5月10日, 手稿原件。(未刊)
  3. [《西方宇宙理論評述》]前言, 作於1975年4月10日, 有手稿三份和李淑嫻謄清稿原件。(文章-5)
  4. 現代宇宙學評介, 作於1975年, 手稿原件。(文章-6)
  5. 中外人名對照, 作於1975年, 手稿原件。
  6. 匯報相對論天體物理小組的工作和體會, 作於1975年, 手稿原件。
  7. 《科學通報》的信,作於1976年6月21日, 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8. 堅持理論研究,勇攀科學高峰, 作於1977年8月24日, 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9. 什麽是大爆炸宇宙學, 作於1977年, 手稿原件。(文章-10)
  10. 類星體給封閉宇宙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說明, 譯、作於1977年, 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11. 理論物理與天體物理之間的滲透,手稿原件。
  12. 現代宇宙學及其哲學問題, 作於1978年, 手稿原件。(文章-17)
  13. 致丁乃剛的信,作於1978年7-8月, 手稿原件。
  14. 天體物理新進展提綱,作於1978年, 手稿原件。
  15. [《天體物理新進展》]說明,作於1978年, 手稿原件。
  16. 《愛因斯坦——他的生平和科學工作》提綱[29],作於1978年, 手稿原件。(文章-15)
  17. 從天體物理學的發展看理論研究的作用,作於1978年, 手稿原件。(文章-16)

[《愛因斯坦》]前言,作於1979年, 手稿原件。(未發表[30])

  1. 引力波理論的天文驗證,作於1979年, 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2. 廣義相對論的天文學新驗證,手稿原件。(文章-21)
  3. 廣義相對論的新的天文驗證,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撰文,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4.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的興起, 手稿原件。(文章-23)
  5. NP0532引力輻射的嚐試性觀測,手稿原件。(刊載待查)
  6. 現代物理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手稿原件兩份。(文章-27)
  7. [《天體物理新進展》]前言,作於1979年秋, 手稿原件。
  8. 漢譯自由女神像銘文, 作於1980年4月[31], 硬筆書於2012年。(未刊)
  9. 物理教研室1980工作小結,據內容推定作於1980年末,手稿原件。
  10. 現代宇宙學的基本概念的發展,據發表推定作於1981年初,手稿原件。(文章-60、61)
  11. 訪日通信一則, 作於1981年11月9日,手稿原件。(文章-63)
  12. 遊嵐山後記, 作於1981年11月,手稿複印件。(文章-64)
  13. 物理教學改革的設想,手稿原件。
  14. 宇宙膨脹的減速,據發表推定作於1982年初,手稿原件。(文章-69)
  15. 從“萬物原於水”到“時空是物質存在的形式”, 作於1982年,手稿原件。(文章-70)
  16. 物理的基礎教學和它的前沿研究,手稿原件。(文章-78)
  17. 做和諧發展的人, “(原載《中學生》1981年)”(待確認),手稿原件。(文章-81)
  18. 間和時間, 作於1982年7月,部分手稿原件圖片。(文章-142)
  19. 給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的參加波哥大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申請報告(稿),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2年9月10日,手稿原件。
  20. 關於方勵之應邀擔任ACIF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報告(稿),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2年11月4日,手稿原件。
  21. [關於參加亞太物理會議]給中國科大外辦蔡新元的信,作於1983年3月1日,手稿原件。
  22. 給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的參加亞太物理會議的申請報告(稿),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3年3月8日,手稿原件。
  23. 給中國科大外辦的參加羅馬大學星係團會議的說明,作於1983年6月6日,手稿原件。
  24. 從不存在中認識存在,手稿原件。(文章-82)
  25. 由芝諾佯謬所想起的,手稿原件。(文章-84)
  26. [關於參加星係團會議]給中國科大外辦蔡新元的信,附參加星係團會議及順訪意大利等地的匯報(文章-84),作於1983年12月14日,手稿原件。
  27. 出國人員鑒定表訪問哥倫比亞小結,作於1984年3月7日,手稿原件。
  28. 宇宙始於無,手稿原件。(文章-93)
  29. 時間的崇拜, 手稿原件。(文章-97)
  30. 出國人員鑒定表訪問巴西小結,作於1984年9月3日,手稿原件。
  31. [關於受聘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術會委員]給中國科大外辦蔡新元的信,作於1984年10月4日,手稿原件。
  32. [關於受聘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術會委員]給中國科學院外事局的請示報告(稿), 署名中國科大外事辦公室,作於1984年10月9日,手稿原件。
  33. 1984年天體物理進展,作於1984年,手稿複印件。
  34. 出國人員鑒定表,作於1984年12月13日,手稿原件。
  35. 人生的價值,鋼筆書於1985年2月,圖載《今日大學生》1985年第1期(創刊號);又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文章-101)
  36. ……給行將畢業的八零級同學”,硬筆題詞,作於1985年6月,手稿複印件。
  37. 關於ICRA[32]及有關問題的意見•致宋參讚等,作於1985年7月7日,手稿複印件。
  38. [關於ICRA]補充說明,作於1985年7月8日,手稿複印件。
  39. 從原子坍縮到宇宙坍縮——尼爾斯•玻爾與天體物理, 作於1985年,手稿原件。(文章-113)
  40. 尼爾斯•玻爾和天體物理的發展, 作於1985年,手稿原件。(文章-114)
  41. 觀測宇宙學的真正開端•國際天文聯合會第124次討論會後感, 作於1986年9月,手稿原件。(文章-135)
  42. 大學應充滿科學民主創造獨立精神,作於1986年9月21日,手稿複印件。(文章-132)
  43. 獻詞, 書於1986年10月,手稿收入方勵之簡介,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文章-134)
  44. 不是祝詞的祝詞(獻給科大學生記者團成立二周年), 毛筆題詞,書於1986年10月27日,照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1. 不是祝詞的祝詞(獻給科大學生記者團成立二周年), 毛筆題詞原件(為練習稿), 書於1986年10月27日,鈐印一枚。
  45. 對民主和安定的理解 ,硬筆手書,圖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寫作日期待查;文章-138)
  46. 李平瑾的信,作於1987年2月2日, 手稿原件,圖片收入2014年《方勵之先生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47. 我的祝賀,作於1987年5月,手稿原件。(文章-140)
  48. 重訪卡普裏, 作於1987年6月21日,手稿原件橫書、縱書各一份,縱書手稿圖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文章-141)
  49. 時間空間概念, 1985年10月31日在北京大學的講稿,1987年附記,手稿複印件。 (刊載待查)
  50. 民主,改革,現代化, 1986年11月18日毛筆書於同濟大學[33]。(未刊)
  51. 李平瑾的信,作於1987年11月1日, 手稿原件,圖片收入2014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52. 科學不迷信經典,手稿原件。(寫作日期和刊載待查)
  53. [《方勵之自選集》], 作於1988 年3月1日,手稿原件。(文章-153)
  54. [《天體物理學前沿鳥瞰》], 作於1988 年3月,手稿複印件。(文章-154)
  55. “如果大自然不美…”,毛筆書於1988年3月。(未刊)
  56. 超新星1987A及中微子,手稿複印件。(文章-158)
  57. 對統一的看法, 作於1988 年5月22日, 手稿複印件。(文章-163)
  58. “……獻給即將告別科大的83級同學, 硬筆題詞, 書於1988年6月18日,圖片收入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
  59. “我們共同寫過一段難忘懷的曆史……”, 硬筆題詞, 書於1988年6月,圖片收入2017年《珍貴的照片史料》文稿。
  60. 訪問澳大利亞小結,作於1988 年9月16日,手稿原件。
  61. 寫在我們正在寫曆史》出版之際, 作於1988 年11月10日[34],手稿複印件。(文章-168)
  62. 文懷沙的信,作於1988年12月11日, 李淑嫻抄稿原件。
  63. 悠閑自在地磨吧,作於1988年12月11日, 手稿複印件。(文章-169)
  64. 給江棋生文章,作於1988年12月17日, 手稿複印件。
  65. 不平等的宇宙起源, 手稿複印件。(文章-173)
  66. 致鄧小平的公開信,作於1989年1月6日, 信件原件[35],照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文章-174)
  67. 《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傳》序[36],作於1989年3月。
  68. 1989226日受阻不能參加宴會,作於1989年2月27日,書於白宮請柬背麵[37]
  69. “很希望有一批年青人回來”,作於1989年3月14日,信件原件,圖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70. 人權與改革,作於1989年3月,手稿,圖片收入2013年電子版《方勵之選集》。
  71. 鄭瑋的信,作於1989年4月22日, 手書原件,圖片收入2014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72. 避難時的宣言,作於1989年6月,手書原件,圖片收入Q。
  73. “龍的傳人”,毛筆書於1989年11月, 為“中國人權”出版的《龍的傳人:天安門廣場的故事》[Children of the Dragon: the story of Tiananmen Square  (ISBN 978-0020335207),Fairbank, John K., Orville Schell, Jonathan Spence, Andrew J. Nathan, Fang Lizhi, NY Collier, 1990]書名題署。
  74. 鄭瑋的信,作於1989年12月21日, 手書原件,圖片收入2014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75. 致周義澄的信,作於1990年9月26日, 手書原件;圖片收入周義澄:良師益友——悼方勵之先生,《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12年5月號“特稿”;又收入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
  76. 致嚴家祺的信,作於1990年10月15日, 手書原件。(未刊)
  77. 致嚴家祺的信,作於1990年11月27日, 手書原件。(未刊)
  78. “祝賀民主中國兩周年”,作於1991年6月24日,圖片收入《民主中國》1991年8月號。
  79. “北京夜話”,毛筆書於1993年, 為Evening Chats in Beijing (《北京夜話》,林培瑞著, ISBN 978-0393310658,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1993年9月第一版)書名題署。
  80. 給時任《北京之春》編輯的作者的信,作於1996年11月23日, 手稿原件,圖片收入周義澄:良師益友——悼方勵之先生,《北京之春》(ISSN 1074-469X) 2012年5月號“特稿”。
  81. 王憲曾教授、王淩雲教授的聖誕卡,作於1996年12月, 信件[38],同李淑嫻聯署。
  82. “唐李白日本阿部…”,戊寅仲春(1998年3月)毛筆書《春夜宴桃李園序》於日本京都,為佐藤文隆六秩“敬錄以誌”[39],鈐印一枚。
  83. “千古江山…”,1998年暑毛筆書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於亞利桑那,圖片收入2014年《方勵之先生紀念文集 科學卷》(ISBN 978-1940004594)。
  84. “真言…”,毛筆書於2000年。(未刊)
  85. “把那渴望呼吸到自由的人…”,毛筆書漢譯自由女神像銘文於2000年10月。(未刊)
  86. “殷湯問於夏革…”,2000年10月毛筆書於“花旗吐桑”。(未刊)
  87. The universe is so small, ICRA is everywhere (世界實在小,ICRA遍天下),同李淑嫻鋼筆書寫於羅馬大學中ICRA的牆壁,收入2012年6月CERN Courier 訃告:Fang Lizhi 1936-2012
  88.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毛筆楷書屈原《天問》賀劉賓雁八十壽辰,作於2005年[40],手書原件。(未刊)
  89. “半甲園叢稿”,毛筆書於2006年2月, 為《半甲園叢稿》(戈革著,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8月第一版)書名題署。
  90. “給中國科技大學  赤條條  逆流而上”,硬筆書於2007年12月26日, 圖片登於2015年4月6日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網站。
  91. “給中國科技大學  科學民主  獨立創造”,硬筆書於2007年12月26日, 圖片登於2015年4月6日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網站。
  92. 寫在《CUSPEA十年》扉頁上的短語,作於2010年7月19日,手書原件。(未刊)
  93. “一片花飛減卻春…”,毛筆書杜甫詩曲江二首之一,作於2010年[41],手書原件。 (未刊)
  94. “一片花飛減卻春…”,毛筆書杜甫詩“賀謝克強退休”,作於2011年5月4日,手書原件,鈐印兩枚。圖片收入2015年《方勵之先生紀念文集 人文卷》。
  95. “…細推物理須行樂…”,毛筆書杜甫《曲江二首•其一》於2011年5月,照片收入2012年《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史三十周年係慶影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訂說明

    本目錄主要依據已見出版物(如《方勵之自選集》)、網絡檢索和方本人提交給亞利桑那大學物理係的CURRICULUM VITA中 Non-Scientific Articles of Li-Zhi Fang (Fang Lizhi) 編撰而成。稿次如下:

        2012年4月22日 初稿

        2012年4月24日 二稿

        2012年4月26日 三稿

        2012年4月29日 四稿

        2012年5月 16 日 五稿

        2012年5月 24 日 六稿

        2012年6月 21 日 七稿

        2013年1 月 9  日 八稿

        2013年4月12日 九稿

        2013年12月29日十稿

        2014年8月7日  十一稿

        2015年7月31日 十二稿

2012年6月發布在CND上的第七稿(《方勵之先生物理學論文外文章及文獻目錄初編》)共收入文章278項。

2012年10月起的第八稿,改變前七稿的上下編方案,以寫作或者發表的時間排序。根據網絡檢索擴充條目,並匯入李平瑾、吳磊所整理的作者合肥時期的文章資料;同時根據文獻中的線索,錄入了尚未查閱到的文章( 如:要多想,要善於想, 載1960年代初《光明日報》),備考。從該稿起,條目分三類:“文章”、“訪談”、“手書”。第八稿共收入343項。

2013年1月起的第九稿,增入四十餘篇網絡發現,匯入楊建整理的《方勵之先生科學論文及文獻漢英對照目錄》中的若幹科普類條目和李平瑾、吳磊所補充的手稿資料,並將同一文章的譯文或增訂按子條目列出(如:  a.  b.);同編輯中的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對照,校驗文章的寫作日期和原始登載。共收入440項(手稿和已發表文章的內容有13項重合)。2013年4月發布在CND上。

2013年4月14日起的第十稿:  轉換簡體字版;匯入作者在北京存放的部分資料;補充部分日文出版物資料。共收入516項(手稿和已發表文章的內容有38項重合)。

2013年12月30日起的第十一稿:  整合《方勵之先生科學論文中外對照目錄》的過程中,補進遺缺;補入部分德文文獻資料。共收入523項(手稿和已發表文章的內容有38項重合)。

2014年8月8日起的第十二稿,條目改分為三類:“文章”、“演講-訪談”、“手稿-書作”;補充可以查出書刊的國際書號刊號;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等網絡檢索進行複核與補充;補入部分法文文獻資料;補入從中國各館藏檢索得的信函、申請、匯報等存檔材料。共收入571項(手稿和已發表文章的內容有39項重合)。此稿收入《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ISBN 978-9623620048),香港:明鏡出版社,2016年3月第一版。2016年2月12日起的第十三稿,補入新發現的條目。至今(2022年4月2日)已收入582項。

    為了統一和規範中-外文、科學-社科-新聞報道、傳統紙本-網絡文本等不同文獻的標題格式, 文章題目以黑體字符表示;中文書名和刊名采用書名號“《》”,西文書刊名采用斜體字符。以外文發表的文章和所載書刊的中文譯名用“()”附在其後;子條目除非變動很大,則不回譯題目。文中所加的“[ ]”部分為編者的補充說明。

凡有合作者,或(方)非原文字作者的條目(如訪談),錄為“作者:××、××”。

訪談和報告的書麵稿(如:方勵之答遠見問)或者演說的書麵發言(如:我們不是孤立的!——在肯尼迪人權頒獎會上的演說),歸入“文章”類;由他人後期整理成文的口頭文獻則列入“演講-訪談”類。

屬於物理學範疇的文章,若非物理學學術論文,如:文集、專著的序言,專業詞條,高級科普著述,均收在本目錄中。

目錄中以字母表示的出版物代碼如下:

  1. 《西方宇宙理論評述》(CSBN 13081-910),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組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8年12月第一版。
  2. 《讚美我主之後 方勵之自選集一》(ISBN 978-9623620048) ,方勵之著, 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1988年12月初版。
  3. 《危機感下的責任 方勵之自選集二》(ISBN 978-9623620062) ,方勵之著, 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1988年3月初版。
  4. 《哲學和物理學 方勵之自選集三》(ISBN 978-9623620079) ,方勵之著, 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1989年4月初版。
  5. 《中國的失望和希望 方勵之自選集四》(ISBN 978-9623620109) ,方勵之著, 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1989年4月初版。

四部自選集始為新加坡世界科學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88 -1989年的初版本;台北的牛頓版為新加坡世界科學公司版授權發行,內容相同。

  1. 《方勵之言論摘編》,中共中央宣傳部編,1987年1月印發。
  2. 《我們正在寫曆史 方勵之自選集》(ISBN 978-9576210303),《遠見叢書1》,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9月1日初版(各篇的小標題非作者擬訂)。
  3. 《哲學是物理學的工具》(ISBN 978-7535703521) ,方勵之著,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年2月第一版。
  4. 《民主不是賜予的:方勵之政治言論集》,香港中國現代化學會編輯,香港:大地出版社,1987年出版。
  5. 《中國大百科全書 天文學》(ISBN 978-7500000709),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0年12月第一版。
  6. Bring down the Great Wall (《推倒長城》,ISBN 978-0393308853), by L. Z. Fang, June 11, 1990, Editor and Principal Translator: James H. Williams, Alfred A. Knopf, 1990.
  7. Die unwiderstehliche Macht der Freiheit (《自由的不可抗拒的力量》,ISBN 978-3926116192), Fang Lizhi, Horizonte Verlag, 1990, Rosenheim.
  8. 中國の終末―中國共産黨は死んだ(《中國的結局—中國共產黨死亡》,ISBN 978-4311603204),方勵之著,米吉作編譯,日本學生社,1992年5月。
  9. Abattre La Grande Muraille - Science, Culture et Démocratie en chine (《推倒長城-中國的科學,文化和民主》,ISBN 978-2226057365), Fang Lizhi, Albin Michel S.A., Jan. 1993, Paris。
  10. 中國の失望と希望 (《中國的失望和希望》,ISBN 978-4311603105),方勵之著,米吉作譯,日本學生社,1990年5月。
  11. 中國よ変われ―民主は賜わるものではない (《中國,變革吧-民主不是賜予的東西》,ISBN 978-4311603168),方勵之著,米吉作譯,日本學生社,1989年3月。
  12. 《方勵之自傳》(ISBN 978-9863201878),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4月30日第一版。

本目錄的貢獻者還有:李淑嫻、謝克強、方克、李競、熊偉、胡升華、王作躍、薑淑華、李平瑾、吳磊、阮耀鍾、蘇淑芳、吳國盛、朱天相、華新民、王芷、周湘、陳健、徐培;特別是楊建為發表在《方勵之先生文集-人文卷》的目錄定稿做了不少翻譯、訂正和建議。


[1] 方勵之(北大校園裏的我): “一九五四年元旦,北大校廣播台播送的新年獻詩,就是我寫的‘舉起美酒想四方’”。

[2] 方勵之(北大校園裏的我): “一九五四年底,李淑嫻先於我被批準加入了共產黨。在得知這個消息的那晚,照例在大圖書館裏自習的我,沒有念物理,而是給她寫了一首小詩”。

[3] 出版物代碼見文後《編訂說明》。

[4] 後更名為《自然辯證法報》。

[5]  CND (www.cnd.org):“中國新聞電腦網絡”,下同;發表在CND上的文章歸入《方勵之文集》(http://fang-lizhi.hxwk.org)。

[6] ACIF: Asociacion Pro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Fisica,國際物理中心協會,設在哥倫比亞波哥大。

[7]  CN: 統一刊號。

[8] 後更名《讀者》(ISSN 1005-1805)。

[9] 由原《雲南天文台台刊》更名,2004年正式出版。

[10] 據《第一推動叢書》第一輯責任編輯李永平的說明:“當時[1992年]的情況下,我並沒有完全采用方先生的原稿,而是將原稿送楊樂先生,請他加以修訂,以便出版。楊先生修改並加寫了一小段,後來我也做了些許修改。”原序可能另行發表過。

[11] 據李淑嫻的說明:“我應當天和第二天記者的要求,手寫了一份簡單紀事,大約2頁紙……,經方改訂散發出去,也寄給方克一份,報上也許就是那份稿子”。

[12] 寫作日期根據Bring down the Great Wall (《推倒長城》) 一書中該文的按語。

[13] 方勵之(我經曆的1989―1990中美互動(C)):“中文本中第一條中用單數的‘我’,第二條無人稱,第三條中用多數的‘我們’,即表示李淑嫻隻簽了第二、三條。英文本都是第一人稱。原因就是由於李淑嫻不簽字”。

[14] Common Knowledge (《常識》,ISSN 0961-754X),由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出版社出版,下同。

[15] 電子刊物,原說明譯為:《尊嚴》(DIGNITY)是一本顯示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人權狀況以及其它有關題材的電子通訊周刊。由《自由網絡》(Freedom Network)負責出版。該網由一些誌願提倡和促進中國的人權、自由、民主和法治的中國學生和學者組成。

[16] 張永謙則說明所作年代為“2001年秋”,見文以載道自成峰(收入2014年《方勵之紀念文集-科學卷》) ;待查核。

[17] UofA:亞利桑那大學,下同。

[18] 原說明:“此文的大部分內容曾於2004年在Human and Human Rights上以英文發表過,現以中文發表。”

[19] 錄入方勵之VS黎安友——有關“中國人權”的辯論,作者:茉莉,載《民主中國》,2006年3月10日。

[20] 張偉國(《紐約舉辦方勵之追思會》):“追思會上,還放映了方勵之先生於2007年6月在洛杉磯舉行的紀念反右運動5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視頻。”,載《新世紀網》。發言視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3wTjE6A22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u90mIgg49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busjG5DF5A

[21]  原作注明“2012, 5.”,為作者準備提交發表的時間。

[22] 根據李淑嫻查核方勵之日記所記錄的浙大演講日期訂正為1985年3月27日。《危機感下的責任 方勵之自選集二》上注明的日期(1985年3月24日)和《我們正在寫曆史  方勵之自選集》上的日期(1985年3月25日)均不確。

[23] 由中國科技大學退休教授阮耀鍾、福州老幹部林祥榕牽頭和主編,從2012年8月起到2013年4月止,完成了收入203篇文章的六卷本電子版《方勵之選集》。“參與此項工作的是一個34人組成的團隊,曆時半年多。”引自《<方勵之選集>編者的話》。本目錄隻計首次發表在《方選》中的條目。

[24] 德文版該題目的副標題為: Vortrag und Diskussion in der Jiaotong Unniversität in Shanghai, 1. Novermber 1986, 其中日期有誤。

[25] 據《星雲日記》(1991年1月22日):“方勵之先生曾在《讀者文摘》接受訪問時,說……”。

[26] RFA:自由亞洲電台,下同。

[27] BBC:英國廣播公司,下同。

[28] 方勵之(悠閑自在地磨吧):“ 1961年我同李淑嫻結婚前數小時,我匆忙刻了一方圖章,其中隻有我們倆人的名字,即‘淑嫺勵之’。”

[29] 許良英(痛悼方勵,收入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人文卷》):“方勵之時任中國科技大學講師……。1978 年1 月,我們幾個商量,打算合作寫一本專著,名為《愛因斯坦——他的生平和科學工作》。我們共同擬了一個詳細的提綱……書的出版計劃也就落了空。”

[31] 原注:“第一次訪美見到自由女神像而作。”據李淑嫻提供的日期:“1980年4月19日,他離開劍橋(赴美)。之後的兩個月裏,他像風一樣(漂遊不定)……”。

[32] ICRA: 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下同。

[33] 見陳破空:濤聲依舊:追憶方勵之(紀念文稿,收入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人文卷》)。

[34] 用於《我們正在寫曆史 方勵之自選集》(《遠見叢書1》,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10月25日修訂版,取代初版的《序言——一本麵對現實,說出真話的書》。該序言非方勵之所作,據李淑嫻說明:“是我所托朋友所寫,因我匆匆交給他,他冒著風險,我當時也不知正式出書的規矩,沒有[準備]序”。

[35] 方勵之(一九八九爆發前夜的故事):“此信手抄了3份。一份於當日中午投進北京天文台門外的一個公用郵筒,寄往中共中央。下落不明。......劉達,他曾長期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的黨委書記…...願意幫我把信送到到中央。他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委員,有有效的送信渠道。劉達轉送的那份手寫原件,後來曾在軍事博物館的‘平暴展覽’上作為暴亂物證展出過。......林培瑞(Perry Link)教授。林是新朋友…我把致鄧小平信的第3份手寫本給了林。”電子版《方勵之選集》中所收的是第3份。

[36] 《中國現代天文學家傳》係湖南科技出版社未出版書稿,今下落不明。據當年該書責任編輯之一李永平的確認:“我記憶中有序言。”

[37] 見劉大慶:方勵之現象(紀念文稿,收入2015年《方勵之紀念文集 人文卷》)。

[38] 見王丹: 我記憶中的方勵之(《公共知識分子》,ISBN 978-9868764835,2012年第4期)。

[39] 佐藤文隆: Memoir of Fang Li-Zhi (我們的一篇合作論文),紀念文稿(收入2014年《方勵之紀念文集-科學卷》, ISBN 978-1940004594)。

[40]方勵之(從但丁到屈原):“年初,賓雁過八十生日。我寫了一個橫幅,抄了幾十句屈原的‘離騷’。”

[41] 張同傑(畢生細推物理 萬年探索宇宙,收入2015年《方勵之先生文集-人文卷》): “2010年在意大利開會期間我代替在老家一個崇拜方老師的同學向方老師求字……。方老師回圖森之後把寫好的杜甫七言律詩《曲江二首》其一給我寄到了北京。”

 

《科大瞬間》編委會
許讚華 803|陶李 8112
劉揚 815|黃劍輝 815
滕春暉 8111|餘明強 9115
陳風雷 786|沈濤 822
Jay Sun 8364|吳鈞 898

投稿郵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眾微信號:USTCMoment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現今的教育製度還能培養出這樣有情懷的學人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