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抄論語(二)
論語全是“子曰”,即孔子老師說。
時下不少“金句”,或曰“很經典”。和《論語》比,多數顯得“沒文化”。
《論語》,了不起的是孔子的話,也了不起的,是孔子弟子們的編輯。
孔子,厲害,講出這麽多耐聽耐想,耐得住兩千多年的聽和想的話。這樣的人,有幾個?
孔子的學生,也厲害,這麽會聽,老師好一點的話,都聽進去了,還一直記得,而且記得有情有境,有語氣,有性格,有時甚至聽到了孔子老師呼吸聲。
老師講得不好,別說說的是什麽,連老師本身,都不會記得。老師講得好,老師的人和話,都記得。但像孔子講出了這麽多好話的,人格形象讓人記得這麽豐滿生動的,沒幾個。魯迅,算一個。
孔子是師,老師是後來人叫的。孔子的功夫在活到老,教書到老,但教的道理卻沒有代溝。今天讀《論語》,老的是它用的文言,它說的人情世故,仍然適用。
新文化運動之前的中國話,快給孔子一個人說完了。《論語》就是這麽厲害。
秦製,統一天下;論語,左右人心。哢哢的。
中國讀書人,沒整本地讀過《論語》的,自己都會覺得不踏實。中國人讀書讀到一定程度,都會去讀《論語》。中國讀書人在新文化運動之前,上的都是孔子的學堂。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這學堂也還在,中國讀書人不見得拿它當必修課上,但大都選修。
在中國,幾乎可以當作一個標識。凡是曾耐下心來讀過《論語》的,就是比道聽途說的,顯得有文化,有根底。說中國的文章,總得引用論語,不然,不道地。論語是中國文章,文學,總之,文化的醬油。
論語,是中國人在“普天之下”,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清末民初之後,講自然的,《論語》所無;講人文的,《論語》仍占一席。
孔子,盡職了。清末民初之後的中國人動不動算孔子的帳,是自己不講理。
這是《論語》概說。隨便取論語的一些段落來細說。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麽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麽能運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係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麽禮、樂的問題。
議:
原文,是博士水平;譯文,算什麽水平?那麽評析呢,共產黨秘書的話。
這僅是一個感歎,一個孔子隨口的感歎。《論語》裏有許多類似的感歎。孔子弟子的精采在於,不但記金句,也記感歎。它本身沒有多少深意,但顯露出的情緒和弟子們抓住這情緒,在教人怎麽記事記言上,有範兒的意義。
孔子的弟子們了不起,在回憶老師時,記錄下了孔子的整體。
拿《論語》僅當教誨來讀,蠻辜負論語的,寧肯拿它當筆記讀。孔子的弟子們,不像老師那樣一本正經,而是各懷目光角度地看老師,感受老師,理解老師,甚至可以說,論語以記孔子老師的名義,記錄下的一個個弟子的認知審美的真實。
總鎖緊眉頭讀論語,不對。當翻閱甚至像滑手機一樣溜論語,才對。其實,論語也是因此而編的,它是本讓你可以隨便翻到哪兒都可以開始讀也可以結束讀的書,寓教於“段子”,想道理於無意之中,玩快閃般的覺悟,等等。
【原文]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 禮,與其奢也,寧儉; 喪,與其易②也,寧戚③。”
【注釋]
①林放:魯國人。
②易:治理。這裏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譯文】
譯文
林放問什麽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麽。孔子在這裏似乎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儀式隻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隻停留在表麵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議:用孔子,獨尊儒術;不用,砸爛孔家店。孔子招誰惹誰了?
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是就是各種芯片,往裏塞什麽,與芯片何幹?有道,它們各有傾向,有如不同芯片各有所長。有什麽不對的地方?百家爭鳴的采,正在於此。孔子有萬事向內求,向自己內心求的明顯特征。說不上是什麽理論,說明了追索事理上的一種趨向,形成了儒。中國沒有數理抽象的依據,沒有邏輯的工具,理也就隻能說到這份兒上了。其他的法墨兵農道,都這樣。也就是說,諸子百家,都是些低端芯片,或者說是,芯片的毛坯子。
百家爭鳴的這種做好做精自己的時代思潮 ,與其魏晉玄學一樣,都是中國的寶貝。在眼下能看到的痕跡,柴靜說:“走了,隻為能向子女說,自己沒有同流合汙”;一個中年學者說:“這輩子看不到市場經濟了,很黑暗,摸黑過吧,不去成為黑暗的一部分。”
讀《論語》,就是悟儒,領會遇事處世向內求解的方法和意義。這一段,就是以禮喪為例子說什麽才是仁,即儒。
子語①魯大師②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從④之,純⑤如也,皦⑥如也,繹⑦如也,以成。"
[注釋]
①語:音yù,告訴,動詞用法。
②大師:大,音tài。大師是樂官名。
③翕:音xī。意為合、聚、協調。
④從:音zòng,意為放縱、展開。⑤純:美好、和諧。
⑥皦:音jiǎo,音節分明。⑦繹:連續不斷。【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內容極為豐富和全麵,樂理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議:文采斐然。翕純皦繹,比抑揚頓挫多於色澤,感悟,甚至畫麵感。但也因此說明,孔子也就是個聽出好聽來的門外漢,外行看熱鬧,隻是能說出來看到聽到了什麽。如果就這樣看論語,就沒有兩千年爭吵得沒完沒了了。這個“評析”裏,就把孔子這番胡咧咧當作“音樂思想和樂欣賞水平”了。哪兒對哪兒!這就像把儒家說成“儒家哲學”,胡咧咧。
讀論語,當聽吐槽大會,就不錯,總之,就是不懷正經,就是把“子曰”之正經,當李雪琴何智勝的弄梗玩。總也覺得,這樣讀,就是靚妞邀耳順之後的孔子跳一曲,老夫子可樂了。
【原文]
3·24 儀封人①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③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
【注釋]
①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係鎮守邊疆的官。②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③喪:失去,這裏指失去官職。
④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第38頁共94頁
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