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民粹主義:多數人暴政
自1947年贏得獨立以來,印度已舉行了18次全國大選。印度公民從一開始就享有普選權,不分性別、種姓或經濟地位。他們還享有自由、平等和宗教等至關重要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可通過司法行動予以落實。不過1975年至1977年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臭名昭著地宣布“緊急狀態”,暫停了這些權利,讓她得以獨裁統治,並監禁反對派(下圖 odisha/Instagram)。然而,印度民主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為它能夠在民主通常失敗的環境中蓬勃發展。大多數誕生於民主國家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獨立後不久就淪為獨裁統治或專製國家。但貧窮的印度民主卻蓬勃發展,因為其領導人通過公開競爭來掌控國家的政治命運。
印度憲法保障所有人的尊重。例如,為了防止多數人的暴政,印度完全依據出生地原則(jus soli)而非宗教、財富或種族等先天性標記來定義公民身份。憲法還為少數群體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保護,包括管理其宗教和慈善機構的權利,這涵蓋了所有公民享有的更廣泛的宗教信仰、實踐和傳播自由。印度還建立了聯邦製,例如,允許多個語言群體擁有自己的邦,以保護國家的文化多樣性。印度憲法刻意限製行政權力,一方麵賦予聯邦和省級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權力,使其發揮製衡作用,另一方麵為公民社會創造了空間,使公民能夠切實表達其言論、集會和結社等自由。
但如今,印度正在疏遠這些民主之本。冷戰時期的印度即使在經濟表現不佳的情況下也依然保持著堅定的自由主義,而如今的印度,盡管經濟上更加成功,卻明顯受到了非自由主義和威權主義的玷汙。其悠久的世俗政治傳統如今被“印度教民族主義”所掩蓋,後者的支持者認為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土地,其宗教少數派充其量隻是二等公民(下圖 Youtube/wjhl/THE STRAIT TIMES)。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印度政壇複活,並在90年代末通過其在印度人民黨的化身首次贏得權力,從2014年莫迪總理上任以來,其勢頭更勁。這種崛起促成了疏遠印度近2億穆斯林和近3000萬基督徒的政策。印度民族主義者試圖宣揚這樣一種觀點:印度的許多其他少數派宗教 - 尤其是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 - 實際上是印度教。所有這些都源於一個更廣泛的信念:隻有信奉源自印度次大陸的宗教傳統的人才是真正的印度人。
對印度憲法世俗理想的攻擊也伴隨著威權主義的興起。緊急狀態時期,莫迪政府授權稅務機關和其他法律手段來恐嚇印度的反對黨、公民社會、監管機構以及一些反對派執政的邦。然而,印度民主並未消亡。印度教民族主義並未贏得大多數印度選民的支持,反對派仍然統治著印度三分之一的邦。印度自由派陷入困境,但他們仍在繼續抵製印度教民族主義浪潮。司法機構和其他裁決機構偶爾仍在抵製行政部門的過度擴張。因此,印度是否會成為一個非自由大國,這個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一個不自由的印度也可能消弱本國國力。印度人民黨的政策已使印度在意識形態和宗教層麵上兩極分化,而印度不斷變化的人口結構如何在議會中獲得代表權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有可能加劇地區和語言分歧。這使得印度越來越像高度分裂的美國。兩極分化對美國人來說已經夠糟糕的了,它阻礙了他們的製度建設,加劇了民主的衰敗。但對國家和社會要遠弱於美國的印度來說,情況會更加糟糕。例如,兩極分化可能會加劇長期以來針對新德裏的武裝叛亂,為外部勢力在印度境內製造混亂創造機會。這些衝突也可能蔓延到印度周邊地區,因為針對穆斯林的意識形態敵意加劇了印度與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兩極分化還會加重印度的國內安全負擔,消耗新德裏在海外施加影響力所需的資源。即使兩極分化不會造成更多的內部麻煩,也會破壞新德裏動員民眾積累國家力量的努力。
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印度經濟增長放緩,持續尋求與所有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而非與某一國家建立聯盟關係,再加上國內日益增長的威權主義,這些因素共同導致印度的全球影響力將無法與其日益增長的物質實力相媲美。盡管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或第四大經濟體,但其滯後的發展指數意味著,其龐大的人口既無法像中國、美國和歐洲公民那樣享受到同等的生活水平,也無法為國家實力的提升做出相應的貢獻。即使印度經濟規模擴大,它仍將麵臨巨大的貧困和民眾不滿的挑戰,這可能會威脅到印度的社會穩定和國家實力。
如果印度的持續增長仍然主要依賴於國內市場擴張而非國際一體化,那麽其經濟增長能力肯定會受到製約。沒有經濟實力的加持,印度也將失去影響其周邊國家選擇的機會。不幸的是,如今的印度在東亞和中東都未能增加其影響力。考慮到中國和美國在這些地區的軟硬實力,未來幾十年印度在印度在東亞和中東的形象和影響力都不會發生顯著變化。非但如此,印度近來在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的遭遇表明,新德裏將其在南亞的天然主導地位轉化為持久的地區霸權方麵已經麵臨巨大障礙(下圖 Times of India/East Asia Forum)。
或許印度經濟在未來二十年左右以6%的速度增長,它在亞洲的地位也難以撼動中國大陸。新德裏隻有依靠外部平衡,即與外國全麵合作,方能牽製北京。放眼世界,可助印度平衡中國大陸的最佳對象仍然是美國,因為在未來幾十年裏,美利堅仍將是國際體係中最強大的國家。川普政府以及美國精英對聯印製華顯然持開放、甚至可以說是積極的態度 - 北京是兩國雷達上最大、最明顯的目標。美國人樂於,印度人則渴望挖掘美印兩國間的經濟聯係的巨大潛力,爭取由美印經濟聯係取代密切的美中經濟聯係。但美國人十分忌憚印度的多極化目標。新德裏專注於通過多邊結盟來推動多極化,成為製約美國投資印度的最大的因素。印度人之所以對多極化樂此不疲,是因為新德裏深信印度將在不久的將來躋身為與中國、美國和歐洲平等的一級,從而以一己之力獨立製衡中國大陸。
印美關係將不會一帆風順,因為印度的翅膀硬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下圖 raksha/dailyexcelsior/impriindia)。印度經濟走強讓新德裏不願與美國在構建合作防禦體係方麵進行更緊密的合作,這讓美國人感到沮喪。因為沒有印度的配合,製衡中國會更加困難。更糟糕的是,當華盛頓極需印度在許多國際秩序問題上配合時,印度推進多極化的雄心卻使其更多地與美國產生分歧。這讓許多美國人輾轉難眠。印度相信自己能夠獨自遏製中國,華盛頓認為那是天方夜譚。新德裏致力於建立一個削弱美國作用的多極世界,尤其讓華盛頓如鯁在喉,難以容忍。
川普2.0政府的交易習慣可能會主導兩國關係,華盛頓可能會要求新德裏付出更多,作為合作(牽製北京)的代價。事實上,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已經顯示了其對印度與其他國家一視同仁的態度。可以期待新德裏對多極化的承諾(這與美國利益從根本上相悖)是認真的,印度似乎也會在涉及中國大陸的某些問題,而非所有重要領域上,與美國合作。如果新德裏不能有效地在亞洲製衡北京,華盛頓必然會思考應該對印度投入多少的資源和信任。由於不完全站隊美國,新德裏為與北京“龍象合作雙人舞”留下了空間,也間接響應了為大陸外長王毅關於“決不能讓邊界問題定義雙邊關係,更不能讓個別分歧影響雙邊關係的大局”的發言。那邊廂,印度央行行長達斯(Shaktikanta Das)又在金磚會議期間宣布去美元化不是印度的政策目標,以及其國防部長拒絕在上合組織防長聯合聲明簽字,讓印度與俄羅斯、中國和其他金磚和上合成員國間的關係若即若離。印度人選擇了“有聲有色的大國”之路,並毅然決然地邁入這條大道。其以利益而非價值觀為導向,執著於遊走於東、西方的搖擺路線注定會是途崎嶇不平。
* 本文大量參考引用了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的幾篇關於印度的文章(見參考資料)。泰利斯係印裔美國人,現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以及塔塔戰略事務主席(Tata Chair for Strategic Affairs)。他曾在喬治·W·布什政府(2001-2009)工作,擔任負責政治事務副國務卿的高級顧問,參與了美印民用核協議談判。
參考資料
Grossman, D. (2024). U.S.-India ties remain fundamentally fragile. RAND. 鏈接 https://www.rand.org/pubs/commentary/2024/04/us-india-ties-remain-fundamentally-fragile.html
Mohan, C.R. (2025). India sees opportunities as Trump jettisons the Western order. Foreign Policy. 鏈接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5/02/18/modi-trump-india-us-china-russia-europe-ukraine/
Negi, M. (2025). Amid Israel-Iran conflict, India balances ties with both nationa carefully. INDIA TODAY. 鏈接 https://www.indiatoday.in/india/story/israel-iran-conflict-india-balances-ties-with-both-nations-carefully-2741214-2025-06-16
Tellis, A. J. (2025). India’s great power delusions.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india/indias-great-power-delusions
Tellis, A. J. (2021). Non-allied forever: India’s grand strategy according to Subrahmanyam Jaishanka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鏈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osts/2021/03/non-allied-forever-indias-grand-strategy-according-to-subrahmanyam-jaishankar?lang=en
Tellis, A. J. (2022). “What is in our interest”: India and the Ukrain wa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鏈接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research/2022/04/what-is-in-our-interest-india-and-the-ukraine-war?lan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