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十一月二十八日:應景的火雞

(2019-11-30 17:18:55) 下一個

爸媽:

火雞是感恩節的主菜,老美家家戶戶都烤。可我不喜歡,十幾年前烤過一次後,就再也沒烤過了。就算那天家裏請客,也是挑一隻雞鴨代替。原因有三:一,火雞肉太柴,又粗,不入味;二,火雞太大。就算挑最小的火雞,也得十磅左右,一頓怎麽都吃不完;三,烤一次火雞太花時間,最少得三四個小時。後來,每年感恩節去朋友家成了傳統,自己就再也沒烤過火雞了。

朋友家的感恩節,每年都有火雞。最初幾年都是自己烤,費人費力。後來,就去專門的店裏訂一隻熟的,當天烤當天取,吃之前自己家裏烤箱再加熱一下就好。大家一致同意,感恩節餐桌上的火雞就是用來應景的,增加一下節日的儀式感而已,基本上沒什麽人吃,臨走再被大卸八塊,給各家帶回去。有時候,我帶回來擱冰箱裏的火雞,過了好幾個月還在,想不起吃。

今年雖然沒去朋友家過節,隻在鄰居家坐了坐,火雞自然也少不了。鄰居家的火雞,也是從店裏訂的。不過是一家中國店,味道更像咱們那裏的燒雞,比美國店的火雞更合中國人的口味。盡管如此,那隻火雞也隻是被孩子們吃掉了小小的幾條,大人們略嚐了嚐而已,到底還是應景的角色。鄰居在切火雞,我讓老二幫我拍照留念,她隨手拍了幾張,沒有一張上鏡的。:)

說起應景的食物,不光火雞。各個年節裏的特色食品,基本都是這個角色,比如:春節的餃子、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臘八的粥等等,很多時候不是圖吃,而是一種文化的符號。

吃什麽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吃飯的那個氛圍。鄰居一個住我斜對麵,一個住我隔壁的隔壁,我們卻大半年沒見過了。幾家人各忙各的,作息自不相同,難得碰麵。所以,借這個機會,大家一起說說話,喝喝酒,聊聊天,吐吐槽,就像一輛車半途加油,轉眼又各奔東西。所以,吃火雞真的隻是為了應個景。

好,明天“黑五”,要帶孩子們去應景逛街,睡去了。

晚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