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本想到去一個有湖景或山景的地方,坐在曬台上喝一杯,享受陽光,可是周五晚上打電話定位時,找了三家居然都爆滿了,瑞士從三月中摘去口罩,一切開放後,每逢好天氣的周末總會是這樣。沒辦法,隻能走到哪再說到哪吧!
周六就開車去了洛桑,等先生從書店裏出來,我從百貨店裏出來碰頭時,兩人都很餓,於是直接進了一家洛桑城中的中餐館。餐館很大又在城中,陽光好天時,幾乎無人,室內就餐無需定位。
這是一間很有曆史的中餐館,是早年來瑞士的華人開的,有些曆史了,餐館門前貼著的“以馬內利”也告訴人們這是一家信仰基督的人家開的。餐廳烹調以廣味為主,味道還算正宗,我更是喜歡餐館裏的布置,古香古色 --- 中式的櫥櫃和花樽,揚琴和玉石版畫,還有帶魚池的走廊,這樣精致打造的餐廳不多,不禁站起身來拍幾張。
兩個人點了三個菜,叉燒和茄子煲都是先生的最愛。我碰運氣要了一條魚,有點失望,魚不像是鮮魚,不過叉燒的味還不錯。
回來後就即興試著自製叉燒,去買肉去晚了,肉店已經打烊,隻好在超市裏買了已經切片成型的豬肉,然後跟著Youtube 調製烘烤起來。竟然成了,先生嚐了嚐讚不絕口。我問肉的顏色會不會還是有點“棕”啊!人家一聽笑起來,這棕色在我家有個“典故”。
以前先生公司裏有一位法國女同事,現已退休了,曾有一次我們一起聚餐,聊起了美食;他們夫婦倆都來自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Alsace), 阿爾薩斯有一道風味菜肴 La choucroute (網圖下),瑞士也常見,主要在秋冬吃,不過在家裏做這道菜,我最早是從他們夫婦倆那兒學的。
Choucroute 源於德語“Sauerkraut”(Alsace靠近德國,所以更像是德國的風味),意為“酸菜”。這菜以醃製好的卷心菜(超市就能買到)、五花肉、香腸和土豆為食材,加入阿爾薩斯的優質白葡萄酒,用小火煨煮 1:30 - 2 小時就成了,味道不錯,顏值也高,而且酸菜和肉一塊吃不膩易消化,而我通常會加一點糖或辣椒,緩解一下酸味。
席間我們也聊到了中餐,她跟我說起八十年代時去北京出差和吃到的食物,我現在仍記得她的原話:“Pourquoi tous les plats chinois sont servis avec la même source brune? " (為什麽所有的中國菜都帶有一種棕色醬汁?)當時有點懵,這個問題從來沒想過呀!不過很快就回過神兒來,告訴她說這是用醬油做菜的緣故。
醬油在中餐裏用得頻繁,是最具代表性的味料,尤其是在北方;就好比,說法餐就能想到奶油,吃意餐會聯想番茄醬或醋Balsamique,西班牙菜離不開橄欖油,而瑞士菜裏總會有鹽!(哈哈,曾有瑞士人撰文批瑞士食物的味料不夠豐富,隻會加鹽因而過鹹)。自此,我做中餐就開始注意避免醬油,尤其是老抽,注意收汁。明明很美味的菜,何必讓它被顏值給耽誤了呢:)
這次即興烤叉燒,家裏隻存有一瓶叉燒醬,可惜沒有紅色的蜜汁南乳,沒轍,烤出來的叉燒又偏棕色了!
剛到瑞士時還不怎麽會做飯,但在喜歡美食但不特別追求吃的人群中,慢慢還是展露出了頭角:)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入鄉隨俗,平時做飯越來越簡單,通常我家每餐的主菜就一盤,不是天天“以食為天”,但昨日心血來潮,一下子做了兩種豆腐:火腿釀豆腐,麻婆豆腐。
火腿釀豆腐,沒用醬油,但顏色還是不可避免地偏棕了,蠔油使之然也,好在收汁後,棕色就不是問題了,再稍加點綴,顏值就有了。
麻婆豆腐,實現了不棕!
剛才看到了菲兒家豐富又養眼的飯菜,又看到了蘑菇家的愛心餐,今天的美食貼不約而同,想到一塊了:)
美食離不開餐具,在維也納參觀 Sisi Museum 時,套票上有一個哈布斯堡皇室餐具銀具的展覽,喜歡美食和下廚的人不妨一看,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