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晨光裏

一個人沐浴在晨光裏也是醉了!
正文

感動|中法曠世之戀男主離世:一生用愛等一人

(2017-10-23 21:43:36) 下一個

86封情書,55年等待——廈門袁迪寶和法國李丹妮自1955年杭州一別後,在半個世紀之後的2010年走入婚姻的殿堂,成為轟動全國的跨國曠世之戀。

相伴走過7年的人生旅途,19日上午九點四十五分,這段傳奇的男主人公袁迪寶在丹妮和家人的陪伴下安然過世,享年90歲。

最好的年紀:在杭州遇見一生所愛

他叫袁迪寶,廈門鼓浪嶼人,她叫李丹妮,法國人。上世紀50年代初,丹妮在浙江醫學院擔任了俄語教師,遇上了她的學生,也是她一生的至愛———袁迪寶。


李丹妮的父親是浙江美院教授,母親是法國人。丹妮在北京出生,畢業於浙大中文係,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混血兒的美貌和聰明,在她身上顯露無遺。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寶進入浙江醫學院學習,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公共衛生學科的大學生。

袁迪寶總記得李丹妮第一次給自己上俄語課時的情形:“她穿著連衣裙,像天仙一樣從教室門口飄進來,每走一步我們這些‘土包子’都目不轉睛地看著。”

在學校裏,也許是因為幾乎每次俄文成績都拿滿分,袁迪寶引起了俄文老師李丹妮的注意。

“時間久了,心裏便有了朦朧的好感。有一次我們去靈隱寺爬山,我先唱了首歌,她回了我一首俄語歌。回去一查書,原來是這樣的歌詞:‘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滿懷的心腹話沒法講出來。’我就明白了她的心意。”袁迪寶說。

在那個風華正茂的時候,二人雙雙墜入愛河。

後來,兩人常常去散步,在西湖邊,從斷橋走白堤,一直到平湖秋月,義莊,孤山,從裏湖回來,這是一個小圈子。要麽就到寶石山,在上麵坐很久,一定要從後山下去回家......袁迪寶記得,“兩人坐在保俶塔下麵談天,一個鍾頭左右,才慢慢跑回來,送她回家我自己再回學校自修,這個活動持續了一兩年。”

遲到的婚禮:恨不相逢未娶時

袁迪寶有個秘密一直沒有告訴李丹妮,並且隨著對丹妮的愛慕加深,陷入一種自責當中。

原來,在奔赴大學的10天之前,他已經在廈門和姐姐介紹認識的護士同事黃秀雪結婚。他和黃秀雪沒有經過自由戀愛的過程,隻是家人覺得袁迪寶的年齡大了,黃家和袁家也還是門當戶對,兩人便結合在一起。在升入“大三”這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他所在的公共醫學係並入四川醫學院(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袁迪寶需要去成都完成之後的學業。臨別之際,袁迪寶終於將自己的情況如實地告訴給李丹妮。

得知袁迪寶已婚後,二人選擇了堅守道德,“我沒有權利把幸福建築在另外一個女人的不幸上,去搶別人的幸福,這個結果我不能接受。”

半個世紀的歲月,丹妮回到法國,一直未婚。多年以後,袁迪寶的發妻離世了,在兒媳歐陽鷺英的鼓勵下,他寫下了給丹妮的信,寄向曾經熟悉的地址。當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第一封法國回信,不禁老淚縱橫……


2010年,兩人在廈門重逢,幾日後登記結婚,並在鼓浪嶼舉行婚禮。

最後的時光:兩人每日握手親吻

兩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喜結連理,不僅僅是完成年輕時候的夢想,他們相互扶持、依靠,走過他們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時光。筆者曾在鼓浪嶼的家庭音樂會中遇到李丹妮本人,她白發碧眼,著裝精製,當問到這段感情時,她眼裏笑意如同少女般甜美純真。

“兩人一直相守在一起,後來丹妮漸漸糊塗了,許多人事已不記得,但與愛人也仍然每日對望,每日握手、親吻。袁迪寶吃飯時也總不忘給丹妮夾菜,總是把丹妮帶在身邊。”歐陽鷺英告訴筆者,袁迪寶過世的時候,丹妮守在他身邊,看似人事不知的她卻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麽,傷心地哭泣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