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一小半住在中國,一大半住在美國。住在中國那三十來年是中國的貧窮年代,住在美國的這近四十年卻是中國轉向富足的年代。回國探親的時候,好像引出這麽個沒有邏輯感的問題來,那就是 “到底是住在中國好還是住在美國好” 。有的人認爲我們應該遷囘中國去,因爲在中國生活已經比美國更方便更好,至少中國的社會安全度遠高於美國。也有人認爲還是住在美國好。
這些天我常常想這個問題,到底是回歸養老好還是就地養老好。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 “就地正法” 。爲什麽呢?這就要從三十多年前講起了。那一年,我帶著兩口箱子和一千多美元登上了來美國的飛機。那幾乎是我所有的家產。三十多年之後,年近七十,雖然離真正的富人階級還遠,但也生活無憂無慮。這一切都是在那兩口箱子和一千多美元的經濟基礎上,兩口子不辭勞苦發展而來。換句話説。現在擁有的這一畝三分地都是我們自己三十多年的努力換來的,沒有任何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因素。要是甘心放棄用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和努力得來的這一畝三分地,沒有玩命賭徒的那種狠勁是做不出來的。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看看適應哪裏的生活,適應了的地方才是最適合最好的地方。人到老年又一次去重新適應,這輩子就都變成在爲適應而折騰的人生了。換句話説,家在哪裏,哪裏就是最應該生活的地方。如果以近七十的年紀囘家鄉去,再重新建立一個自己感覺舒適家園,這未免太費力了。回到家鄉住哪裏都是個難以決定的難題。住在城裏生活方便,可是回家出門都要等電梯,住得越高等電梯越費時費事。到城外找個獨門小院住又生活不方便,進城買點東西吃個飯都太麻煩。有兩類地方是我們這種歲數最關注的,一是好餐館,二是好醫院,這兩類地方都人多嘈雜不堪,想想都發愁。
建議我們遷回去養老的人認爲住在國內有親戚有朋友,生活比較有意思。可以一起出門旅遊,一起喝酒聊天。其實不然,即使是他們自己,也不見得每年親戚朋友相聚能夠超過三次。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攤子事情要忙,誰有那麽多閑工夫陪你玩?不是人家不重感情,實在是他們的事情多脫不開身。回國探親的時候每次和朋友親戚聚會都要提前幾天預約,不比在美國預約看醫生容易。所以,這一條不能成爲落葉歸根的理由之一。
説起 “落葉歸根” ,其實這隻是一種勉強的説法而已。真正因爲害怕死在海外而落葉歸根的人沒有幾個,絕大部分漂流海外的人都選擇了客死異鄉。爲什麽?因爲他們的家在海外,他們的後代也在海外,他們一生的努力成果都在海外,所以他們必然會選擇死在海外,埋在海外。這大概是合邏輯合情理的選擇。
中國,不好說。現在也許可以(尤其是回去住養老院,基本哪兒都不去,肯定沒問題),不過正常的預計是中美肯定會發生大的衝突的,到那時就不好說了,買張機票回美估計都很難,甚至要天價。
這裏還沒提到美國的醫療保險和退休金,如果你完全離開美國,沒有美國住址了,如何拿到這些都是問題。我還沒退休,現在的醫療保險到中國就是不能隨便用的,得另外買個許可,一周10幾美刀的樣子。
如果家裏關係通天,能搞到中國的身份證,當然是另一回事。
說的難聽點,長期居住的話,沒有身份證,你實際上在中國根本不算個人,因為係統裏沒有你。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好,小地方沒有身份證想辦正事的話寸步難行。我夏天回去兩次,濟南一個新旅館,在我訪問的大學邊上,很豪華,去了以後說根本沒有接待外賓的權限,不得不跟朋友回到常住的某旅館。這還是二線城市,下麵說說縣城。
6月份江蘇某縣城,我想去看看離父母家不遠的皮膚科,除掉脖子上長的一個小瘤子(一個多月後自然脫落了)。進去全是電子化,進門要刷身份證,我沒有,好在隨我同去的的老爸有,刷了進去了。掛號首先要刷身份證,別的證件不行(跟坐高鐵不一樣哦,至少護照是可以用來坐高鐵的),最後用我老爸的身份證掛了號,最後啥事都沒解決,說沒有冷凍的機器,白花了10塊錢掛號費。
回到北京後跟我朋友一說,他們說你拿護照的,不能我們去新疆偏遠地區玩(烏魯木齊估計可以),因為常常要開車經過軍事禁區,拿身份證的還可以找當地關係通融;拿護照的(尤其是美國護照),辦事的人也不敢,出了啥事丟工作甚至坐牢都有可能。
異地也非客
既然心安處
何處不吾鄉
不過到的第二天,有同學告訴:有某對華友協有專款短期支持我們這樣的,在校內有專人管,到了看下我們的護照簽證就開支票,我和我女朋友一人拿到750刀,夠兩個月的生活費了。
所以,我在報稅上從不試圖偷稅漏稅,因為我們當時拿的1500刀實際上就是納稅人的錢,對我們是救命錢。但願我們交的稅也真正花在需要的人身上。
也有人死在國內而葬身美國的。哪有落葉歸根?
總的講,退休後回去住是天方夜譚(除非家族在中國有根基)。尤其在小地方,看病啥的先看身份證,沒有就不能看。我們連身份證都沒有,咋辦?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