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年2月9日)是一位德國視覺藝術家。作品形式包含抽象藝術,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攝影及玻璃媒材藝術品等,創作形式多樣,從不維持單一風格。可以說他是在世的最有影響力的德國畫家。在2012年10月,裏希特的一幅作品Abstraktes Bild 在拍賣會以3,400萬美元拍出,創下在世藝術家拍賣的最高價紀錄。2013年5月,另一件1986年名為Domplatz, Mailand (教堂廣場,米蘭)的作品以3,710萬美元於紐約拍出。
1932年出生於德累斯頓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1951-1956年就讀於德累斯頓藝術學院;
1961-1963年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深造和工作;
1971年起被聘任為教授,在那裏執教至1994年退休;
1963年第一次舉辦他的展;
他曾有3次婚姻,生有3個子女。
裏希特的父母是兩個極端,父親是位思想保守的教師,擁戴納粹主義,最後在戰爭中為國捐軀。母親卻是位開放的女性,原生家庭文化背景豐富,是位鋼琴師和書商的女兒。她讓裏希特接觸文學,哲學和音樂並支持他的繪畫事業。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裏希特受的影響也是兩麵性的。除此之外,他還是成長在德國納粹背景下的一代,那些有關納粹的經曆都很直接的反應在他的畫麵上,比如戰鬥機,年輕的德國恐怖主義分子,家庭和風景。
裏希特最初接受的是現實主義風格的訓練,後來對美國和歐洲同時代的更進步的作品產生了欣賞。 他在藝術概念上追隨畢加索和讓·阿爾普(Jean Arp)等人,越來越多的利用自己的繪畫作為一種手段,來探索在無處不在的視覺圖像世界裏,傳統繪畫藝術是如何改變人們對圖像的認識的。既要靈活的運用圖像,又要不放棄繪畫本身的性質,這是裏希特追求的保存繪畫獨立存在的意義。裏希特與抽象表現主義,美國/英國波普藝術,極簡主義和概念主義等一係列 20 世紀末藝術創作理念並行而生,但從未完全接受它們。他吸收了它們的許多思想,但同時對所有宏大的藝術和哲學也保持著懷疑的態度。裏希特一直都不是個安分的藝術創作者,在過去的40年內,他跳躍式地變換著繪畫風格和題材。
裏希特一生都對圖像的力量保持著迷戀,而繪畫與攝影之間長期的,不穩定的關係正是他畢生研究和嚐試的方向。裏希特的大部分繪畫圖像都借用於報紙,甚至是他自己的家庭相冊。通常,他首先會機械地將這樣的圖像投影到畫布上,這更像是一種嚐試如何在畫布上擁有自己生命的技術,就像困擾我們心靈的神秘幽靈一樣,通過視覺壓縮行為,將攝影,投影和繪畫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從而使視覺影像達到一種從“真實”到“想象”的轉換。裏希特經常會模糊他的主題,並在他自己的繪畫過程中突顯偶然效應,以表明任何藝術家都不可能在其原始狀態下傳達主題的全部真相。這種暗示模特中本質的東西已經“在翻譯過程中丟失”的手段常常會引導觀眾更加關注油畫顏料的致密性,物質性,從而展示其表現力的優缺點。在裏希特完全抽象的畫布上,個人情感和畫家主觀意識的痕跡似乎全部都消失了。他每幅畫的許多層次,筆觸和色彩都是根據預定的結構而順勢表現的,就像自然界中發現的任何東西一樣存在著偶然性。
Mund (Mouth)(Brigitte Bardot’s Lips) 1963
《口》是裏希特最早根據照片完成的畫作之一。 這幅畫充滿性暗示,描繪了碧姬·芭鐸張開的嘴,塗著紅色口紅。模糊的膚色體現了裏希特的繪畫過程,從現實主義渲染開始,並結合滾筒,刮刀和幹刷技術來掩蓋表麵。 這件作品表明藝術家從一種超然的角度看待現實,因為他拒絕任何清晰的關注整體圖像的意圖。
Farbschlieren (Color Streaks) 1968
在他早期的一幅灰色畫作中,裏希特通過結構和顏色來組成“圖片”。這幅畫缺乏形象和可識別的圖像,揭示了裏希特對任何“模特”作為他的題材都采取排斥態度。裏希特采用厚重的筆觸和單色,並以一種流暢,完全融合的動作掃過畫布。這種強有力的姿態表明了一種意圖,即抽象圖形能夠有效地作為畫家的主題。就像任何來自自然或我們周圍的“日常世界”的攝影或“現實”場景一樣,這些抽象圖形引發了畫家對視覺或者光學的興趣,
1024 Farben(1024 Colors) 1973
裏希特在他基於色卡的繪畫《1024 Farben》(1024 色)中采用了係統化畫布的處理方法。 表麵上讓人想起新達達主義,1950 年以 Ellsworth Kelly為代表的“硬邊”抽象作品。裏希特選擇根據色輪的預定結構係統地繪製顏色方塊,藝術家對繪製過程的唯一幹預似乎就是他對畫布本身比例的控製。
Abstraktes Bild (Abstract Painting) 1976
1976年,裏希特首次使用“抽象繪畫”一詞作為他許多作品的正式標題。比如這幅畫,用紫色和藍色的冷色調營造出朦朧,淺淺的大氣視角。構圖由幾何形狀和線條組成,起初可能看起來像是從繪畫表麵浮現出來的破碎冰山,但最終卻沉澱成純粹的抽象。裏希特不想為他的抽象作品提供明確的解釋,隻是說他“讓事物出現,而不是創造它”。站在這樣的作品前,觀眾開始質疑TA們所感知到的是事實還是虛構,真實還是人造,就好像慢慢地接受了一門新的視覺哲學流派的訓練一樣。
Clouds 1982
《雲》是裏希特在單一畫布上頻繁交替現實主義和抽象風格的一個例子。 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標題與整個作品的關係也很模糊。 例如,在畫布的下部區域,裏希特認為觀眾正在經曆透過窗戶觀看的感知體驗。然而,上麵大膽的痕跡、刮痕、汙跡和油漆層有趣地消除了這種視覺錯覺。 因此,裏希特常常著迷於讓觀眾體驗試圖從一件特定的藝術作品中提取“意義”的願望卻被證明是完全徒勞的感受。 他建議,我們可能會享受一種簡單的視覺愉悅體驗,或者通過研究抽象形式來發現“美”。這一幅作品現收藏於紐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Erschossener 1 (Man Shot Down 1) 1988
在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裏,裏希特都避免在作品中出現政治主題。一個值得注意的例外是《1977年10月18日》係列,在這個係列中他描繪了激進的巴德爾-邁因霍夫恐怖分子在監獄中莫名其妙地死亡的場景(至今仍不清楚這些年輕的激進分子是自殺還是被警察謀殺)。 在《Erschossener 1》(《男子被擊落》1)中,裏希特使用了攝影作品作為參考來創作一幅死去囚犯的模糊單色畫。圖像的持續模糊反映了囚犯死亡背後永恒的謎團,以及在任何一幅畫布上都不可能安全地捕捉真相。這一幅作品現也收藏於紐約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Abstraktes Bild (Abstract Picture) 1994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的一係列完全抽象的作品中,裏希特挑戰觀眾的眼睛,去發現視野中除了他的藝術的純粹元素之外的任何東西:顏色,手勢,糊狀材料的分層以及藝術家的非個人化元素。他以各種方式和各種畫具來耙動這些混合物,讓機理組合從表麵浮現出來。裏希特建議隻使用類似於鏡子的淺空間來創作,目的是讓觀眾放棄對可能源自這些狹窄參數之外的“內容”的所有搜索,並隻在物體本身的美感中找到滿足感,就好像一個人在欣賞一件精美的紡織品一樣。 因此,這幅畫中出現的眾多色彩和過渡,其中許多是在藝術家完全控製之外創作的,就像大自然經常創造出奇妙的視覺樂趣,部分是出於設計,部分是出於偶然。這一幅作品現收藏於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
Moritz 2000
《Moritz》表麵上是描繪他年幼兒子的一幅畫,但實際體現了裏希特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取得緊張平衡的熱衷。 這幅畫是一種混合體,似乎在兩個對比鮮明的未完成區域之間是波動的,其中一個部分是真實渲染的,另一部分則逐漸消失在空靈的模糊之中。朦朧的光芒似乎是從這個小男孩身上散發出來的,從而與繪畫表麵的現實物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裏希特對繪畫奉行的理念是:“繪畫應當關乎於理念,繪畫不應該把現實世界裏已經存在的東西再重複一遍。”在這一點上,他和寫實主義做了徹底的劃分。“ 如果沒有想法,隻是寫實的繪畫,我毫無興趣。寫實主義讓我覺得很壓抑。”雖然他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貼上“寫實”傾向的標簽,但他總是強調自己的基本立場與寫實主義完全不同:“寫實主義是重複現實,這是讓世界僵化。而我對解體更感興趣。” 所以在他的畫麵中,人物常常呈現為“液體狀”,有種流動感,世界也是在晃動中,結局毫不確定,好像一切都可能發生。裏希特說:“我對理性和非理性都有興趣。沒有瘋狂,就很難想象理性。我們是非常複雜的生物,我們的文化和對生活的設想是非常不同的。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真正激動人心的地方。”他並不擔憂觀眾是否對自己的作品無法識別,而是任性地在浪漫主義,照相寫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構成主義和波普藝術之間跳來跳去,決不堅守自己的符號領地。但這也形成了他自己的個人獨特風格,任何人都無法輕易模仿。
作為現今全球產量最豐,最受尊敬的在世藝術家,裏希特依舊孜孜不倦地探究著繪畫與圖像之間的關係和互相轉變的可能性。因此直到今日,他仍然站在當代藝術發展的最前沿。